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改善某非道路国三柴油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燃油消耗率过大的情况,首先使用仿真软件对比分析了不同凸轮轴下柴油机的性能,找到了可以产生最大残余废气率的凸轮轴;然后对共轨系统参数进行调整计算,得到了燃油消耗率和NO_x排放都优于原机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非道路用SNH4102Z增压直喷柴油机的研制工作。主要的研制工作包括增压器的匹配与增压系统的设计,以及对柴油机润滑系统和燃油系统等进行的改进和优化。改进后的SNH4102Z柴油机经过各项试验证明,不仅能满足"中国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第二阶段"的排放法规要求,而且其整机性能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直喷式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行了295T型直喷柴油机燃用掺入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掺烧生物柴油发动机转矩和功率略有下降,燃油消耗率增加,HC排放量显著减少,NOX排放量略有增加,CO、烟度在中低负荷阶段无明显变化,在高负荷阶段CO、碳烟排放显著减少.随着掺烧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CO以及HC、碳烟排放量有下降趋势,NOx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乙醇混合燃料压燃式发动机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行了单缸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试验燃料为10%、15%乙醇混合燃料和柴油。试验测试了不同负荷、不同速度下各种燃料的燃油消耗率、热效率及排放等指标。结果显示混合燃料与柴油相比,燃油消耗率有所提高,HC排放略有增加;但其热效率提高,烟度和CO、NOx排放有较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用醇类燃料作为石油的替代燃料是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重点研究了掺混10%和15%两种不同比例乙醇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主要理化特性,对燃用多种比例乙醇/柴油的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燃料燃油消耗率较高,对经济性影响不大,加入十六烷改进剂后,CO和NOX排放量进一步降低,但总碳氢排放量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燃用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乳化原理和方法将生物燃油与柴油乳化,制取了可直接用作柴油机燃料的乳化型生物柴油燃料,并进行了柴油机应用台架试验,以期把以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油加工成柴油机的可再生替代燃料.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燃油与柴油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乳化后在柴油机上均能够正常燃烧,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柴油机有任何异常现象;柴油机燃用乳化型生物燃油与柴油相比,燃油消耗率有所增加,但折算成当量柴油消耗率基本相当;NOx的排放明显降低;烟度排放值k不超过2,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颗粒k<3).  相似文献   

7.
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B10,B20和B30等3种掺混比例的黄连木籽生物柴油与纯柴油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试验。试验发现,在相同转速下,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随负荷的增加而降低。2000 r/min时,生物柴油在中小负荷的燃油消耗率略低于柴油;大负荷时,4种燃料的燃油消耗率相当;随着负荷的增大,柴油机的CO和THC排放降低,NOx升高;相同工况下,生物柴油的NOx排放与生物柴油相当,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黄连木籽生物柴油可以在NOx排放基本不升高的前提下降低CO和THC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以一台四缸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为试验发动机,采用不同燃料品质的柴油为燃料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发动机动力特性、经济特性以及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国三柴油在柴油机上应用的动力性与普通柴油差别不大,仅在大转矩时优于普通柴油;其经济性明显优于普通柴油,燃油消耗率最大可降低将近7%;国三柴油燃烧后的排放物CO、HC、NOx、烟度以及PM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缸内加装电热塞的ZS1115单缸柴油,实现纯甲醇(M100)燃料的扩散燃烧,利用柴油机热效率高的优点,提高甲醇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通过改变供油提前角,研究不同供油提前角对甲醇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并与原单缸柴油机燃用0#柴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供油提前角对甲醇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均有影响。与原机燃用0#柴油相比,燃油消耗率上升,使用成本降低;HC排放量升高,CO和NOX排放量降低。供油提前角提前4°CA时CO排放最少,最低平均减少23.89%;供油提前角退后2°CA时NOX排放最少,最低平均减少94.74%。  相似文献   

10.
以某高压共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了EGR率、喷油压力对NOx、Soot排放特性及燃油消耗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EGR的引入可以有效降低NOx的排放,但随着EGR率的增加,柴油机的Soot排放也相应增加。增加喷油压力可提高缸内油气混合速率,促进燃烧,有效降低Soot排放,改善燃油经济性。通过EGR率和喷油压力的调整可以达到NOx、Soot和燃油消耗率的折中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乙醇、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物化性质的互补性,配制了乙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的多组分燃料(简称BED燃料),在0℃、10℃、15℃、20℃环境下研究了BED燃料相溶性和稳定性,试验研究了6组不同比例BED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对柴油机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燃用BED燃料后在中间转速大负荷工况下动力下降较大,下降幅度随乙醇和生物柴油组分的增加而升高,最大降幅达到10.2%;当量燃油消耗率低于纯柴油,在低负荷时,不同比例BED燃料的当量燃油消耗率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在高负荷时,当量燃油消耗率随BED燃料含氧量增加而降低,最大下降9.2%;CO排放量在高负荷时明显下降,最大下降70.1%;NOx排放量随BED燃料中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乙醇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标定工况下最大上升29%;THC排放量随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下降,随乙醇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其中标定工况下最大下降32.6%.  相似文献   

12.
非道路用柴油机使用后处理系统的成本较高,通过优化燃烧减少原机排放并保持合理的燃油经济性是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一款处于非道路第四阶段开发的小型农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试验数据,通过GT Powcr软件建立其一维仿真模型,在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之上,针对非道路用柴油机稳态测试循环八工况的前7个工况,采用响应...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将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应用于自然吸气柴油机上的可行方法,通过在某柴油机上进行匹配EGR系统的试验,使NOx排放大幅度降低,并且平衡了和PM的矛盾关系,最终达到了欧ⅢA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柴油机上提高喷油压力和加装燃油加热装置后,进行了燃用菜籽油的耐久性试验。分析了柴油机燃用菜籽油存在的问题,并对耐久试验前后燃油消耗率及排气温度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菜籽油等植物油可作为一种代用燃料,但柴油机长时间燃用植物油,会在喷嘴、气门、活塞头部、气缸顶部积炭,出现缸套轻微刮伤现象,导致了柴油机性能和经济性的下降;同时,也出现了植物油渗漏污染润滑油的现象;燃用植物油运行一百多小时后,其燃油消耗率及排气温度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生物柴油的制取及其在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地沟油为原料,硫酸为催化剂,采用脂交换法进行生物柴油的实验室制取试验,所得产品性能指标接近矿物柴油,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研究了生物柴油对柴油机燃油消耗率和烟度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烧含有生物柴油的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使得燃油消耗率略有增加但烟度排放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遗传算法的柴油机配气与供油正时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机的配气与供油正时对其性能影响很大,最佳的匹配参数能够形成缸内良好的空燃比、较佳的燃烧效率以及较低的燃油消耗率。以单缸135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对配气与供油正时参数进行优化,提高了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将4115TA1柴油机涡流室的主燃烧室设计成不对称结构,并在喷油嘴端部加装碰撞挡块,进一步优化涡流室容积比、通道截面、通道倾角的设计;利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给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得到了涡流室顶部凹坑不对称容积比和通道倾角对燃油消耗率及烟度排放的影响效果,实现了比原机在标定工况下燃油消耗率的降低及炭烟排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进气涡流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过程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对直喷式柴油机进气涡流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 80 98单片机、传感器、电磁阀、气缸式控制阀等组成了一个电控涡流进气系统 ,并在 1 1 0 0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性能试验 ,结果表明 :采用电控涡流进气系统可使柴油机在每一工况下涡流比均能达到最佳值 ,既能降低NOx排放 ,又能降低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195 型柴油机涡流燃烧室有关参数、结构及其匹配方案进行试验研究,探索其变化的趋势,改进工作过程,降低了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后处理系统,对样机的喷油量、喷油定时、油嘴凸出量进行了优化。SCR后处理系统与样机进行匹配,结果显示,匹配SCR后处理系统的4A3LU非道路柴油机NO_x排放大幅下降。采用SCR系统是降低非道路柴油机NO_x排放的有效措施,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