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碳吸存能力高,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碳库。然而,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3个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构建以胸径(DBH)为自变量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结果表明:3个常绿阔叶树种各器官生物量估算相对生长方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 1),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14 7;青冈树种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木荷和豹皮樟;树干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树枝和树叶。本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准确有效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杉木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我国杉木林生物量数据,探讨杉木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杉木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与D2H呈幂函数关系;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且地下生物量的生长速率落后于地上生物量。杉木林的根茎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与林龄、胸径、树高和D2H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和海拔的相关不显著。根茎比基本上随龄组的增大而降低,并随立地质量的下降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适用于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收集整理桉树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拟合测树因子(胸径和树高)与地上、地下和单株生物量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单自变量模型中,基于胸径因子的方程拟合优度高于树高因子。双自变量模型中,树高因子的添加仅对单株生物量拟合优度提高了0.7%~1.5%。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及相容性分析表明,方程lnW=-2.833+2.301ln D+0.352 1lnH对地上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94.6%;方程lnW=-5.175+0.939ln D~2H对地下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66.8%;方程lnW=-2.960+0.896ln DH~2对单株生物量预估效果最优,精度达95.5%。分量模型与单株模型相容性较好。桉树人工林BC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34 1(n=65,SD=0.132)和0.205 6(n=76,SD=0.089)。IPCC法对林分生物量估算精度高于异速生长方程,达到95.3%。因此,建议采用IPCC生物量估算参数法进行区域尺度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TRIPLEX模型是一种新兴混合模型,提供了一种整合目前模型并能有效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观念和方法。本文以浙江省21个县4种主要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林龄5~50 a的147个样地森林生长和产量调查实测作为模型模拟和检验的数据,用TRIPLEX模型模拟和检验了样地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凋落物库、地上和总生物量,结果表明:4种主要林型的林地生长和产量模拟值和野外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极高(p0.001),两者之间的偏差也较小;各个林型的地上及总生物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关性均极高(p0.001),决定系数r2均以马尾松林的最高(分别为0.95和0.94),以杉木林的最低;除杉木林外,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上及总生物量对于温度增长均是负相关,4种主要林型的地上及总生物量对于相对湿度增长均是正相关,对于降水量变化不相关。TRIPLEX模型最小化了输入参数,对于参数要求低,但未降低预测能力,而且能够在浙江省复杂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预测地上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以碳汇林基线情景低效针叶林,包括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和调查的生物量与解析木实测数据,选择不同数学模型,通过曲线回归、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模型参数,建立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和树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采用相关系数较高、MSE值最小的幂函数模型、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4个树种的树高生长模型形式各异,日本落叶松、湿地松以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杉木以抛物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马尾松以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生长模型预估精度均达到了95%以上,且都通过了F检验。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以及生物量和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线形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得出结论:撑绿杂交竹林分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枝盘数、竹秆节数等因子间相关关系密切.其中,竹高、胸径与节数、枝盘数、地上部分总重、秆重、枝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和秆重、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重的拟合方程分别为:W=0.135 7 D1.7389,R=0.976 6;W总=0.192 732 e1.757 9D,R=0.952 05.  相似文献   

7.
临安杉木生物量估算模型及其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种生物量测算模型对临安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单木各器官和全株杉木的生物量进行估算,从而得到多个生物量估算模型和通用性最佳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24种生物量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杉木单木生物量,其中以幂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指数函数模型次之,最后是多项式模型;杉木生物量的最优模型是基于幂函数的5个分器官的模型和1个全株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通用性方面,杉木幼龄林生物量模型效果不佳,近熟林和成熟林模型效果次之,中龄林效果最好,可用于大范围不同龄组杉木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8.
生物量估算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森林生物量约占全球陆地植被生物量的90%,对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亚热带森林类型多样,比较各森林生物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可为评估森林碳收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湘中丘陵区选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利用各优势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和1hm2的样地数据估算森林生物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生物量为72.74~154.03 t/hm2,各森林之间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杉木林的最低(72.74 t/hm2),马尾松林的最高(154.03 t/hm2),石栎-青冈林(134.08 t/hm2)和南酸枣林(106.89 t/hm2)的居中。4种森林生物量分配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低。林冠(枝、叶)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显著,决定系数分别为0.753 9~0.989 4和0.939 2~0.993 3。因此,当仅有林分树干生物量数据时,可用生物量转换扩展系数(BEFs)估算林冠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从而估算整个林分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收集德化县138块人工杉木林标准地(样地)及34株解析木资料,选取5种数学模型对杉木林分各类生长因子(胸径、树高、断面积)的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以相关系数最大、剩余标准差最小的 Y=a(1-e~(-kx))~b 曲线作为杉木林分各类生长因子的生长模型,制定出不同时期的杉木林分树高、胸径生长指标,同时根据所拟合的断面积曲线,以公式 N=4∑G/D~2·π确定林分密度,并在配合林分形数方程的基础上,以公式 M=F·H·∑G 计算出不同时期的林分蓄积量,从而确定了德化县人工杉木林分的各类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0.
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明溪21年生、13地位指数的第1茬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不炼山、保留杉木萌芽条、套种酸枣更新的5年生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与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茬萌芽更新的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良好,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6cm、4.5m、0.00817m3、4.788kg.株-1,与萌芽更新的杉木纯林相比,均略有提高.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3.70%、1.12%、3.29%、2.79%;混交林中酸枣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0cm、6.10m、0.00754m3、3.878kg.株-1,除了平均高外,均小于杉木;混交林总蓄积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分别为24.884m3.hm-2和13.32t.hm-2,分别是纯林的2.29倍和2.08倍.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是一种生产力较高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