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堃 《北京农业》2014,(24):187-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省高安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过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并维持是出现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θse高值区位置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实况降水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3年11号"尤特"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对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是本次台风暴雨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强降水过程后期,东海水汽分支的汇入给强降水向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汽输送幅合主要出现在低层,950h Pa的水汽通量散度幅合区对6h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南边界的水汽输入起主导作用,东边界次之,西边界为水汽输出方。各边界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均集中在700h Pa以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2~13日沿江江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是冷空气激发的中尺度降水系统。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造成的对称不稳定使中尺度上升运动加强。逆风区、中尺度气旋等中尺度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生消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高空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再分析场,对2011年6月5日发生在湘中一线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急流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强降水的落区在700 hPa急流的左侧到850 hPa切变线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辐合中心向东移动扩展的过程中,暴雨中心出现在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强降水发生在正负涡度增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一耦合形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强降水与700 hPaθse的高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θse500-700由大减小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5.
张渊  卢莹  戴玥  张波  白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0-11011,110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6日江苏省沿江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为副高边缘型;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西南气流旺盛,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导致了这次暴雨的发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通化市2015年8月2—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西侧稳定维持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区位于冷锋前暖锋后,有利于暖湿空气抬升。本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副高西北侧建立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区处于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左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化市西低东高的地形,低空急流受长白山脉的阻挡,加强了空气抬升作用。比湿≥12 g/kg可以很好地反映暴雨区的水汽条件,比湿≥14 g/kg时间与强降水产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露点差≤4℃表示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湿层较厚,利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5—26日吉林省一次副高后部切变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与之相配合的北部冷涡持续南下,形成冷空气入侵,是导致西南急流所携带暖湿空气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汽通量研究可以发现水汽的源地,水汽通量散度能判断出强降水的落区;强降水落区与K指数32℃弯曲的区域、700 h Pa垂直速度中心以及850 h Pa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0.5°×0.5°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观测,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2010年10月海南岛秋季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并对相关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高空低槽、低层东风急流和低压环流共同影响所造成的,持久的东风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所揭示出的强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辐合越强,暴雨的量级越大.回波的“列车效应”使降水增幅,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气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22日辽宁区域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是发生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根本原因;西南涡北上为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辐合抬升条件,冷空气东移南下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暴雨与高能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总能量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以及EC和华东区域降水量预报资料,对2020年一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2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属于切变线型暖区暴雨;高空槽过境、近地层辐合以及高空辐散对暖区强降水的作用值得关注;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主要来源于中低层西南急流的输送,边界层的抬升作用明显,高空辐散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大,K指数大值区和等值线密集区与强降水区域对应关系较好;该次暖区暴雨落区可参考华东中尺度模式订正,量级需要调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10年6月30日至7月2日山东省出现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雨季首场大暴雨呈现范围大、强度大及区域集中的特点,影响系统为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卫星云图显示强的对流云团主要在鲁西南地区发展、维持,没有向北发展,造成大降水区主要在鲁西南。大范围的强回波在鲁西南地区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是鲁西南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的重要原因。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很好对应关系,有很好的水汽和能量向鲁西南大暴雨区输送,暴雨区尤其在超低空有很好的能量水汽供应机制。这次大暴雨有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广西来宾地区出现的局地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以及西南低空急流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西南水汽通道的打开及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为此次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水汽、能量条件。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落区中低空与正涡度区对应,在强降水发生前有指示意义。雷达资料分析可见,过程期间桂中地区形成了一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速度图上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逆风区,西南水汽与冷空气相遇在静止锋的区域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长时间的稳定少动是导致来宾市局地性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金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51-1353,142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喀什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秋季10月8-9日克州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伊朗副高东伸北挺,低涡槽南北震荡是造成克州地区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力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水汽中心按3个不同方向向克州地区输送和聚集,暴雨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来自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来自西南、西方两路,3支水汽在暴雨区聚集;卫星云图和喀什雷达资料可做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日至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触发对流不稳定,这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东北冷涡的位置以及携带的冷空气强度直接影响台风造成的降水强度;强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2)强降水时段对应冷中心和垂直速度的极大值时段;冷中心越强,锋生越强,垂直速度越大。(3)低层台风系统与850hPa急流相配合带来充足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段出现了强降水的最大小时雨强,充分的水汽供应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实时探空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①高原槽和位于川东南的低涡切变的长时间维持及地面从20日16:00到21日4:00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中西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及地面辐合线在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孟加拉湾及南海越赤道气流是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走向一致,暴雨区位于θse大值区东南部等值线密集区。⑤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垂直速度上升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吉安市2010年6月17—2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的降雨过程,并对环流形势特征及高低空配置和暴雨中尺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上空具有多种尺度的辐合上升运动,4个雨团活动中心分别与4个大暴雨中心对应,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是造成新干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边界层内入侵的浅薄冷空气不仅触发对流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边界层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增加降水量。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预报准确度,利用常规资料和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日闽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是发生在高层有低槽东移和低层为切变南侧的风速辐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从物理场看,本次强降水过程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暴雨区上空有强的上升运动。从雷达资料看,上游地区不断有对流单体补充并入主体回波,回波移向与强核回波带走向一致,产生明显的"列车效应",是导致本次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及海南岛强降水(3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季风槽位置按分为两类(Ⅰ、Ⅱ类),分别对其强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的季风槽过程年均出现10.3次,年均58.4 d,一次过程平均5.7 d,其中强降水占7.1%,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Ⅰ类季风槽在8月最活跃,9月最易产生强降水,Ⅱ类季风槽最活跃和强降水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9月,两类强降水的暴雨高频区分布差异较大,Ⅱ类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2)高层南亚高压的辐散作用、中低层强盛的季风和季风槽是发生强降水的前提,但季风槽位置不同导致影响降水的系统配置有区别。Ⅰ类强降水的发生与季风槽切变线位置、结构密切相关,季风将水汽和能量向槽区输送,季风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特征使低层的对流和上升运动得以建立和加强从而产生降水,暴雨高频区与切变线南侧、气旋式环流右侧辐合条件最强的区域对应;Ⅱ类则与季风槽北侧低空急流有关,低层水汽和能量通过低空急流向位于急流左前方的海南岛输送,并在海南岛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导致强降水发生。(3)降水强弱分布与海南岛钟状特殊地形结构也有紧密联系,两类季风槽暴雨高频区均与地形强作用区有很好的对应,但由于低层背景风不同,二者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