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摸清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进而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基于GIS方法,从上石桥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及属性信息、路网和水系等资料,并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对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析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经过分析得出,上石桥镇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为自然演进模式,这种演进模式是该镇农村居民点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空间分析找出这个根源,并为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与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进而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基于GIS方法,从上石桥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及属性信息、路网和水系等资料,并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对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析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经过分析得出,上石桥镇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为自然演进模式,这种演进模式是该镇农村居民点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空间分析找出这个根源,并为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与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和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战略部署、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以徐州市沛县为例,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AHP、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沛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受经济、社会、效益等限制因素的制约,沛县现实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域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淳  周方  张慧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17-16018
[目的]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文献资料比较法。[结果]目前的农村居民点研究集中于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整理潜力、整理模式、整理效益评价等方面。[结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应与耕地整理等其他土地整理领域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更系统、更精确;要不断寻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创新,以促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点整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的一部分,整理以往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文献,大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涵义及相关理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希望通过此文对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简要分析其区域不平衡现状及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联动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流动补偿机制、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联动预警机制、建立区域间的联动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庆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集聚特征。同时,除建制镇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不显著外,其受农村常住人口、坡度、河流、水系等影响明显。可作为典型区域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较强的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的挖掘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挖潜方式及枝江市农村居民点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枝江市农村居民点选择了依托原有优势居民点进行中心村建设的用地潜力挖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引入VCM曲线、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Voronoi图和地形位指数等研究方法,从空间分布特征和布局影响因素出发,综合分析了余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呈集聚型,居民点高值区集中在中部平原区域。影响居民点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为地形位指数、坡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道路、水系、城镇。农村居民点都向地形位指数优势区、坡向优势区、道路发达便捷区、水系优越区、城镇区集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地形位指数和坡向劣势区对居民点吸引力不强,分布的居民点较少。对居民点集中的优势区域,可作为重点发展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对居民点较少的劣势区域,如画桥镇、黄庄乡和塘潮源林场等,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同时,建议逐步调整搬迁优化农村居民点。  相似文献   

13.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空间分布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中部区城镇居民地和农村居民地密集,且城镇化程度最高;东、西部区城镇居民地景观指数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居民地的景观指数明显有差别。从居民地分布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地与农村居民地在各区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近邻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国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等方面,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益分配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效益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应重视对这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地形图、遥感图像为数据来源,应用景观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农村经济改革后,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冠县居民点外延扩张较为明显,导致居民点数量减少、平均规模大幅度增加,总面积增加接近1倍;空间分布密集程度减小;农村居民点规划工作的开展使得居民点形状更加规则化。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鄱阳县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借助GIS为工具,计算Voronoi图面积变异系数与最邻近点指数,结合GIS查询工具、缓冲分区、SQL统计等功能论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的同时,定量的研究地形、公路交通、河流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数量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交通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距公路距离越远,居民点分布逐渐减少。河流对农村居民点分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当地鄱阳湖湖泊水面特殊情况,制约湖泊周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县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评价与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等资料,对仙居县722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优化仙居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确定仙居县农村居民点发展方案。经验证,此优化布局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通过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结果]马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为434.09 hm2,现实潜力为211.48 hm2,增加耕地系数为13.29%;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将马村区划分为3个等级潜力区。[结论]资金与农户整理意愿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马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根据现实潜力大小安排重点区域,以便取得较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