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京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7,11(2):81-84
番茄环斑病毒(TmRSV),烟草环斑病毒(TRSV),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的病汁液和PEG粗提纯液,经适宜温度或甲醛处理,均丧失侵染性而有抗原性。TmRSVPEG粗提纯液经60℃(水浴)处理10分钟或28℃7天,TRSV粗提纯液置25℃一个月,Ar-MV在40℃7天条件下均可做为阳性对照的灭活处理的最佳方案。可保存抗原性在7~12月以上。为了防止危险性检疫病毒的侵入,对入境种苗进行检疫,需建立快速、准确、标准化检疫程序,而在血清学快速诊断试验中,提供阳性对照,对提高判断准确率是必要的。因此,为了解决在诊断试剂中提供阳性对照但又不能使其检疫性病毒人为扩散这一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三种外检病毒(TmRSV,TRSV,ArMV)的检验技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些灭活试验,用化学和物理方法钝化病毒,使其失去侵染性而保持抗原性,并应用于酶联诊断试剂盒中,本文报道了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柑桔黄梢(龙)病毒和柑桔枝条组织耐热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蕉柑健康树的芽条和感染黄梢(龙)病的芽条置于不同温度的热水和湿热空气中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定前者的嫁接成活力和后者的传病力。初步试验结果说明:在湿热空气中,黄梢病毒在46℃ 6小时,48℃ 4及5小时,50℃ 1、1.5及2小时,52℃ 30、45、及60分钟,54℃ 25及30分钟,58℃ 10分钟,和60℃ 2、3及5分钟后,皆失去传病力;而经同样处理的健康蕉柑芽条嫁接成活力完全不受影响;将这些芽条育成苗木,生长也完全正常。但在热水中,经43℃ 4小时以上,46℃ 1.5小时以上,50℃ 20分钟以上和54℃ 5分钟以上等处理后,皆显著失去嫁接成活力,经以上温度较短时间处理的病芽也不失去传病力。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4.
柑桔黄梢(黄龙)病热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經发生黄梢病的2年生椪柑嫁接苗,經湿热空气48°、49°及50℃处理31、35及40分钟后定植,大部分可恢复健康。一小部分起初生长正常,但8个月后仍发病。恢复健康的树一部分后来又受侵染,21个月后重新发病。其余的则始終保持健康。已經发生黄梢病的3年生蕉柑树,经湿热空气48°、49°、50℃分别处理45、50、55、60、65分钟和51℃处理35、40、45、50、55分钟后重植,全部恢复健康,迄今(28个月后)未見一株发病。試驗結果说明带有黄梢病毒的接穗芽条和苗木,經48°—51℃的湿热空气处理45—60分钟后,均可能成为安全的繁殖或种植材料。经适当高温处理后的椪柑病苗,绝大部分从主干基部或中部抽出徒长梢,一部分还从砧木长出徒长梢。一部分蕉柑病树经热处理后也同样长出徒长梢。这些徒长梢生长迅速,很快就超过原来主干顶部枝梢的高度,有的到第二年还可开花結实。说明热处理对柑桔类的組織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且不影响开花結果。  相似文献   

5.
概要:将稻纹枯病菌3个菌株的菌核经过干燥处理和没有干燥处理,然后分别在常温、4℃、-20℃、-60℃4种温度条件下存放,6个月和12个月后取出进行生活力与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测试的3个菌株的干燥菌核,常温处置保存12个月后都不能萌发生长,但在3个低温处置中,却都能萌发生长,低温条件下干燥菌核保持正常生活态的能力比菌丝体的具有优势。保存前处于非干燥状态的菌核,有的菌株处理出现不能萌发生长。在-20℃下保存的菌核,有2个菌株出现菌丝生长速度变慢和致病力减弱现象。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湿对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温处理对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and Arth.)侵染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 4个温度梯度、50%~90%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菌的致死作用。同一相对湿度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的致死率增加,病菌致病力降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受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和致病能力都逐渐下降。在RH 80%以上、温度40℃以上时,对孢子的致死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此高温高湿处理病菌超过2 h,病菌孢子不萌发,也基本没有接种发病率。通过高温控制苗期黄瓜黑星病的研究,初步确定高温高湿防治苗期黄瓜黑星病的最佳温度区间为40℃ 2 h或45℃ 1h (RH 80%)。  相似文献   

7.
烟草霜霉病检疫病理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正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31-138
 烟草霜霉病孢囊非凡的繁殖能力和独特的对世界不同地理气候区域的高度适应性,是病害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关于烟草霜霉病的病原学、生物学和病理学方面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但涉及病原孢囊在检疫病理学方面的某些特性,则迄今工作甚少。本文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证明:(1)孢囊萌发活性与接种后的产孢日数密切相关。在可见产孢的第1~2d内,1h后孢囊即开始萌发,4h后萌发率高达83%以上,而在产孢第4~6d后萌发率降为36.1%及29.6%。(2)孢囊的最低萌发温度为2℃,最适温度为14~21℃,最高温度为35℃。(3)高温对孢囊活性的影响,因受热时间而异,短时间30℃或35℃高温后又转入适温对孢囊萌发有抑制作用,但仍有侵染活性。当30℃超过12h或35℃超过8h,则孢囊侵染活性丧失。(4)当叶面饱和湿度期达4h时,可以发生侵染,叶面饱和湿度期越长侵染率越高。(5)在适宜温湿条件下,每悬滴含5~6个孢囊,侵染率可达30%以上,如含单个孢囊,侵染率可达12%。运用以上数据将有利于提高烟草霜霉病风险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经筛选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避雨栽培区6个药剂处理对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在露天栽培条件下,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4个处理防治葡萄黑痘病,病叶相对防效在73%以上,病指相对防效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9.
离体抑菌试验研究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稳定性表明: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热稳定性良好,短时间的温度提升可以提高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粗提取物在自然光、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较高的光活化活性,其抑菌活性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此外,粗提取物在pH 7~8条件下能较好地保持其抑菌活性;其储藏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  相似文献   

10.
芽孢杆菌(Bacillus sp.)B11分离自土壤,其拮抗蛋白粗提液在温度60、80℃各处理30min后仍能保持抗菌活性,对紫外线、蛋白酶K、RNase处理稳定,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氯仿部分敏感,作用活性pH(pH4~10)范围较宽。B11拮抗蛋白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机制主要使病菌菌丝畸形,细胞质浓缩,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  相似文献   

11.
芽孢杆菌B11拮抗蛋白性质及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芽孢杆菌(Bacillus sp.)B11分离自土壤,其拮抗蛋白粗提液在温度60、80℃各处理30 min后仍能保持抗菌活性,对紫外线、蛋白酶K、RNase处理稳定,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氯仿部分敏感,作用活性pH(pH4~10)范围较宽.B11拮抗蛋白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机制主要使病菌菌丝畸形,细胞质浓缩,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  相似文献   

12.
柑桔黄龙病热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黄龙病村有“均匀黄化型”和“斑驳型”两类型的症状。两类型的橙类和蕉柑苗木经49℃湿热空气处理50~60分钟或用50℃处理50分钟,89株苗木全部恢复健康,经58~60个月后全未发病,而对照的病苗种后其病情日趋严重,陆续死亡。试验结果除进一步表明热处理可以消灭黄龙病病原类立克次体外,并进一步表明“黄化型”和“斑驳型”的病原有可能属于同一种病原或相近似的病原。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多次从经热处理的木质包装中截获松材线虫.本实验利用电热恒温箱和热处理窑对携带松材线虫的进口木质包装进行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和工厂化热处理试验中,木材中心温度达到56℃时处理4h不能完全杀灭木质包装中的松材线虫;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0℃时在实验室试验中需要3.5h方能完全杀灭松材线虫,而在工厂化热处理试验中,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0℃处理2h,尚不能完全杀灭松材线虫;实验室和工厂化试验表明,仅当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5℃,保持0.5h以上方能100%杀灭松材线虫.本文探讨了实验结果与目前IPPC推荐的国际标准(即木材中心温度56℃时处理30min以上)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微波加热快速杀灭林木种实害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波加热杀灭检疫性林木种实害虫,速度快、效果好、无残毒、无污染、操作简便,是口岸旅检、邮检工作中除害处理比较理想的方法。应用 ER-692型或 WMO-5型微波炉,每次处理种子1~1.5kg,加热至60℃,持续处理1~3分钟,可100%的杀死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黄连木种子小蜂、紫穗槐豆象的幼虫,刺槐种子小蜂、柳杉大痣小蜂、柠条豆象、皂荚豆象的幼虫和蛹。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种类不同而各异。温度在65℃以下,持续处理5分种,对落叶松、柳杉、刺槐、黄连木、紫穗槐、柠条、皂荚等林木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大,温度在70℃以上,持续处理1~5分钟,对种子的发芽率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温度在65℃以下,持续处理5分种,对上述7种林木种子在苗期的生长影响不大,温度在70~80℃,持续处理1~5分种,被处理的林木种子,在苗圃播种后,出苗不整齐,较对照晚2~3天,但4个月后,苗高、地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经过60℃灭活毒素浓度为40μg/mL处理的孢子萌发效果最为理想。通过最佳诱导因子对杂交竹不同品种诱导持续期进行测定,采用针刺法先接种诱导因子后挑战接种病原菌,1~40 d内观察抗感品种对诱导因子响应的差异,症状上杂交竹8#的感病程度重于3#和6#,40 d时叶片和枝干变黄干枯,病情指数结果表明,3个杂交竹品种接种诱导因子后感病程度降低,诱抗效果显示杂交竹6#的诱抗指数高于3#和8#。以上结果证明诱导因子使不同杂交竹品种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越强的品种诱导抗性越好。  相似文献   

17.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18.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与提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标准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抗血清,通过两次蚜传,从徐薯-18、新大紫上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接种指示植物后这种分离物仅感染Ipomoea setosa、Ipomoea nil,不侵染Gomphrena globosa L.、Beta vulgaris L.、Nicotiana tabacum L.、Nicotiana glutionsa L.、Brassica pekinensis, Datura stramonium L.、Cucumis sativis L.、Brassica、juncea、Raphanus sativus、Phsalis floridana。此病毒分离物可用蚜传、摩擦接种、嫁接三种方式传播,稀释限点为10-5,体外存活期不到24小时,热灭活温度为60~65℃。蚜传这种分离物到 I.Setosa上,再嫁接到I. nil或I. setosa上扩大增殖,用0.2M pH7.2 PBK进行粗提取,结合垫层超离心,最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了高纯度的病毒的提纯物,OD260/280的比值为1.25,粒体长度主要集中在830~850nm之间。实验证明这种病毒分离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病毒收量为64.3mg/kg感病组织。提纯病毒在电镜下任何视野都可见到多量的、密集成堆的病毒粒体。  相似文献   

20.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