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猛禽行为研究难度大,方法落后,国内尚处在摸索阶段.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中亚及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对其繁殖行为研究几乎空白.2012 ~ 2014年,在新疆天山中段采用路线调查法和行为扫描法,结合访问,探寻高山兀鹫的繁殖巢区及观察育雏过程.同时通过实地观测、迷你自动相机拍摄等方法,开展了栖息地调查、巢数统计、巢结构分析、孵化过程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繁殖周期及食物组成分析等.对天山7个地点的14个巢区及上百个巢穴统计,结果发现高山兀鹫喜欢在朝南的崖壁上集群营巢(约占78.6%),窝卵数为1枚(n=21),最长的一个繁殖区(A区)绵延7.3 km,相距另外一个较近的巢区(B区)约47 km.其巢的结构特殊,均以细禾草铺垫.随着幼鸟长大,亲鸟的护幼强度逐渐减弱.为了错开产卵时间,其种群的整个繁殖周期长达8 ~10个月(1~10月),超出其他大型猛禽平均繁殖周期1倍的时间.因为食物缺乏,其育雏期可能被迫延迟.对高山兀鹫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的过度放牧、采矿、药物滥用、捡蛋与捉幼鸟等.加强猛禽保护,迫在眉睫.还讨论了兀鹫与狼、雪豹及天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高原,国家二级保护鸟种,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以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为食,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然而,腐尸中存在诸多有害因素(如兽药残留,病原菌或病毒感染等),对高山兀鹫种群的生存和保护构成威胁。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的免疫、营养物质代谢及发育等诸多生理过程,因此,也成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解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本研究采集野生高山兀鹫的新鲜粪便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生化鉴定以及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高山兀鹫新鲜粪便中共分离到119株细菌,隶属于6个属、8个种,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奥斯陆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索氏类梭菌(Paeniclostridium sordellii)、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以及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选取含有34种不同抗生素的药敏纸片对分离的8种代表性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对8到26种不等的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左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能够抑制本研究中分离到的所有8种代表性菌株。而制霉菌素以及林可霉素对所有分离到的8种代表性菌株均无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培养的手段分析了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中潜在的致病菌、益生菌及其耐药性,增添了对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新认知,对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字  吕楠  方昀  孙悦华 《中国鸟类》2011,2(2):94-100
黑头噪鸦(Perisoreus internigrans)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山针叶林的特有鸟类,种群数量稀少,一些基本生活史资料至今依然缺乏.我们于2001-2004年间对该物种在卓尼和九寨沟地区的种群状况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黑头噪鸦通常以平均3.8只个体构成的“群体”形式活动,平均家域大小为42.0 ha,...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属食肉目、浣熊科,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3600m的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是亚洲特产动物。由于栖息地减少和遗传漂变等原因,其濒危程度加剧,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格控制国际间贸易[1-2]。目前全世界圈养小熊猫数量约为256只,分别饲养在30多家动物园中[3]。加强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也是保护小熊猫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丹顶鹤的种群动态趋势,我们自1991年至2012年在中国东北双台河口国家级保护区开始监测迁徙的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丹顶鹤一般在3月1日左右到达,而秋季最后离开日在11月8日左右。经22年的观察,春季迁徙丹顶鹤集群的高峰期为3月10–20日,春季的停歇期为25天左右。比较历年春季最高值,在1990年代,数量为400只左右,至2000年数量超过800只,之后有一短期种群数量在600–800只间波动。随之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至近年我们观察到每年春季的峰值数量为400只左右。我们的观察结果与越冬地研究结果相似——丹顶鹤种群自2000年来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目前亟待加强对丹顶鹤的保护和管理,以维持和改善其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6.
绿孔雀曾广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现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逐渐分散、衰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存野生绿孔雀数量仅剩约235~280只,已被云南省列为极危(CR)物种。绿孔雀数量及分布区急剧缩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的干扰和猎杀、栖息地侵占,破坏和斑块化等因素。科研人员及保护工作者在保护区的建设、绿孔雀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绿孔雀野生种群,扩大人工种群。目前,涉及绿孔雀保护工作的保护区达十余个,已全面覆盖绿孔雀栖息地。本文概述了绿孔雀的形态、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亚种分化及地理分布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绿孔雀濒危现状及致危因素,整合目前立法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保护措施,为将来的保护及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变化,大鸨数量有所减少,但均保持在100只左右。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来熊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生物学信息缺乏,也缺乏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本文通过回顾关于马来熊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种群分布现状提出科学保护和管理对策。关于马来熊的研究主要见于野生种群现状、野外生态及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等,其中野外生态主要集中于生境选择利用、家域特征、行为节律、食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个体生态学或种群生态学规律。针对马来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应采取加强立法、推行宣教、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保护区、缓冲区及森林廊道等以恢复其栖息地等措施来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9.
盐城越冬丹顶鹤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士成 《野生动物》2009,30(1):37-39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项鹤越冬数量已由建区前的230只增加到2000年春的1128只,但近几年分布数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1月仅有640只。未来于本区越冬的丹顶鹤种群在核心区的栖息仍然保持稳定及增加趋势,另有部分群体继续向异地迁移的可能。各种类型的工农业开发项目导致栖息地大范围缩小,生境破碎化,是盐城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该地区滩涂自然规律,在保护区核心区外允许开发的区域规划和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现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11 ~2014年,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驼鹿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研究.采用三阶抽样及大样方法在6个林业局和1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驼鹿种群密度为0.051 2±0.003 05只/km2(置信区间80%),种群数量2 648±158只,调查精度78.37%.与2008年该区域内的3 015±290只相比较,减少率12.2%,年均减少率为2.16%.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获得了驼鹿的分布范围,内蒙古大兴安岭驼鹿分布区总范围约88 512 km2,栖息地总面积约51 715 km2.与1989年对比,减少24 730 km2,缩小21.8%,年递减率0.98%.与2008年栖息地面积比较,减少2 665 km2,减少率4.9%,年递减率0.83%.最近6 a的数量、栖息地下降趋势减缓,说明了经过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不懈努力,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天保工程等国家、地方宏观保护政策密切相关.但亟待寻求除森林禁伐、限伐、管护之外的驼鹿栖息地生态恢复与有效管理措施,遏制驼鹿种群和栖息地继续下降,从而使这一珍贵的濒危物种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苏立英  邹红菲 《中国鸟类》2012,3(3):147-16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全球范围受胁物种,数量是除美洲鹤(G.americana)外最少的鹤。尽管丹顶鹤一直受到鸟类学家、自然保护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无论是从其种群动态,还是繁殖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状况来看,丹顶鹤的大陆种群都面临严峻的威胁。栖息地丧失和栖息环境恶化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整个分布区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天然栖息地大量丧失,迫使丹顶鹤进入农田觅食。因此而导致这些鹤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伤害,如中毒或因损坏庄稼而与农民发生冲突。回顾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东部迁徙通道的东部种群相对稳定或略有升高;而利用西部迁徙通道的西部种群数量下降。西部越冬种群的数量从多于1100只,到少于500只。这期间不仅仅是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原来的一半,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以每年冬天50–150只的惊人速度下降。目前,西部种群的越冬区域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8%。因此,亟待采取行动对丹顶鹤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加强执法力度和加大对民众的环境教育,以遏制这一物种数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斑海豹种群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丕烈  韩家波  马志强 《野生动物》2008,29(1):29-31,39
2003~2007年,对斑海豹在渤海的繁殖区和辽东湾北部双台子河口、大连旅顺虎平岛及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3个栖息地,分别进行了斑海豹种群数量调查,并对黄海北部韩国白翎岛斑海豹度夏栖息地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结果表明:渤海3个栖息地斑海豹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空间分布格局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斑海豹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白翎岛栖息地斑海豹数量波动与渤海3个栖息地斑海豹数量密切相关.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近年偷猎现象增多,严重威胁着本种群的生存.为此,亟待加强对斑海豹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非麻醉状态下的高山兀鹫、秃鹫和胡兀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建立西宁野生动物园3种猛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数范围。结果显示:高山兀鹫血红蛋白(Hb)极显著高于秃鹫和胡兀鹫(P<0.01),而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值高于秃鹫(P<0.05),与胡兀鹫的这3项生理值相近(P>0.05),而高山兀鹫的单核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秃鹫和胡兀鹫(P<0.05);3种猛禽间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铜蓝蛋白酶(CP)、磷酸己糖异构酶(GPI)活性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秃鹫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低于高山兀鹫和胡兀鹫(P<0.01),而胡兀鹫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低于高山兀鹫和秃鹫(P<0.01),淀粉酶(MAY)活性以及蛋白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3种猛禽有各自的血液生理生化特征,本试验为3种猛禽的繁殖饲养、生长发育、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张丽敏 《野生动物》1999,20(3):20-21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又称小狗熊、太阳熊,属食肉目熊科.分布于缅甸、马来半岛、泰国、文莱等地,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低地或山地森林中.由于栖息地的减小和人为的捅猎,马来熊的野外种群正在不断下降,它已被列为CITES附录Ⅰ物种,并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津动物园于1994年和1996年从贵阳黔灵公园和北京通县引进了3只马来熊,其中雄性1只,雌性2只,目前年龄在5~7岁.1994年6月16日首次繁殖,产一仔,仔兽身体健康,但由于母兽没有育的经验,咬断脐带时,误咬仔兽前后掌指,3日后死亡.1997年10月31日,同一只母  相似文献   

16.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狍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7月~2009年2月,在吉林省狍主要分区域东部长白山区,根据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长白山区的地形、地貌、林型等特征,结合走访调查,在狍的适栖面积内随机布设样带196条,每年冬季调研。对样带内狍的活动痕迹、实体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样带密度。然后用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狍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狍在长白山区种群数量2007年约为(40200.43±2725.45)只、2008年约为(41084.09±2773.61)只,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布面积扩大。同时提出对狍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麋鹿自然保护区技术管理基本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主要保护对象,应当优先保护。依照技术管理规程,有计划地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管理,是建立麋鹿野生种群目的。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技术管理,应当联系保护区自身实际,在充分认知资源的基础上,掌握其生物学特性,运用野生动物保护原理,满足麋鹿饮用水、食物2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认真做好日常巡护和栖息地监测等工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防治疾病,密切注意种群动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仅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针叶林中,为我国的特有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中国鸟类红皮书>列为濒危鸟类,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和分布最南的松鸡科鸟类.1995年以来,作者运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斑尾榛鸡的婚配行为、巢址选择、孵卵节律、冬季社群行为、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景观生态学手段分析了斑尾榛鸡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生存状况,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永春  肖林  李学友 《野生动物》2013,34(5):253-255,306
中华鬣羚是CITES附录I物种,已被IUCN列为近危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内鲜有鬣羚种群数量的报道。2011年10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白马雪山鬣羚的数量进行调查,共在白马雪山叶日片区布设9条样线总计48.3 km。研究表明,叶日片区为鬣羚的理想栖息地,区内鬣羚种群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58±1.25头/km~2,整个叶日片区约有鬣羚140头,80%的置信区间为72~208头。本研究还发现,鬣羚在叶日片区内具有来自狼等肉食动物的捕食风险。在生境选择上,鬣羚偏好利用高山栎林带,样线调查中鬣羚的主要粪堆(76%,n=251)都分布于高山栎林生境内。该类生境的特点为高郁闭度和高隐蔽性,鬣羚的这种选择模式可能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研究区内,鬣羚与高山麝、毛冠鹿、中华斑羚、岩羊和水鹿等具有生态位重叠,这些有蹄类动物在生存环境严酷的高海拔地区的竞争及共存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