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山东省滨州市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涛  马焕香  翟贵明  吴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98-12900,12920
利用1961~2009年(5月15日~6月10日)滨州市7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14:00风速及1980~2009年逐年小麦千粒重资料,采用周期方差外推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州市49年来干热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不同类型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等级和干热风年型等级的年平均发生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年代际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出现次数平均值最大,70、80年代有下降趋势,90年代发生次数最低,2000~2009年出现次数比90年代略有上升;干热风日数存在6、16年左右的周期;小麦千粒重与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 ~2009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干热风的变化特征,利用安阳市2003 ~ 2009年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发生的重灾区,信阳市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 ~ 10月,尤其集中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2009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干热风的变化特征,利用安阳市2003~2009年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发生的重灾区,信阳市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尤其集中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1~2002年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 2 0 0 1~ 2 0 0 2年淮北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5月小麦生育期内 ,淮北地区先旱、暖冬 ,后期低温、光照少 ,致使小麦生育进程出现“三早”(分蘖早、拔节早、抽穗早 )和“三长”(始穗—齐穗、抽穗—开花、开花—灌浆的时间长 ) ,造成小麦的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的降低 ,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对宁夏小麦干热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61-2004年干热风状况统计分析表明,宁夏灌区小麦干热风次数呈增加趋势,干热风发生区域呈扩大趋势;一次干热风天气过程中,气温逐年上升,干热风发生程度加重。通过对干热风次数时间序列t滑动检验,在0.01显著性条件下,干热风日数序列出现了突变;由于气候偏暖,小麦发育期有所提早,造成干热风影响的时段也相应提前。造成干热风次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6.
2011年河北省故城县小麦在生长前期遭受了严重的冻害和干旱,综合2011年小麦生育后期灌浆速度、千粒重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要素,分析了小麦灌浆的变化情况,筛选了影响小麦灌浆的主要气象要素,阐述了小麦灌浆期间气象因子对小麦灌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麦灌浆期间温度与千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1981-1997年冬小麦品种郑引一号灌浆期间的温度与小麦千粒重、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时间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36%)小于灌浆速率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64%).平均温度与千粒重呈抛物线关系;5月下旬的高温对千粒重影响很大,二者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此期温度盎升高1℃.千粒重将下降1.11g.气温日较差与千粒重为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响淮北地区小麦灌浆的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多年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小麦灌浆速度的测定资料 ,分析了淮北地区小麦灌浆速度与光、热、水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小麦灌浆速度曲线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单峰曲线 ,呈正态分布。在不同的年份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 ,其曲线会有所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持续天数、最大值及出现日期等方面。结合这些差异 ,笔者提出了改善小麦灌浆期环境条件以利提高小麦抗逆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施氮水平对小麦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研究施氮水平对小麦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千粒重潜力值k、达到最大灌浆高峰的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vmax及快增期持续时间t'max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小麦产量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主要品质指标则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考虑到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益,百农矮抗58的合理施氮量为每公顷纯氮300~360 kg.  相似文献   

11.
为检验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在预报服务中的应用效果,以惠民县为例,利用2004—2017年惠民基准站的气象要素资料对干热风发生情况及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标准正式实施前后的小麦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滨州市冬小麦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干热风灾害不同程度的影响,干热风以高温低湿型为主,雨后青枯型出现相对较少;轻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大,造成小麦千粒重差异显著的原因是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应重视此类型干热风的预报服务;标准的应用对预报服务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减小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保民  黄芳  李萌  李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97-6397,6406
为了研究玉米不同时间套种浇水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良星66为试材,套种浇水时间按2006年5月162、12、63、1日和6月5日设5个处理,重复3次,研究了玉米套种浇水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5月16~26日小麦需水量较大。5月21日套种浇水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千粒重为48.92 g,产量为7 000.0 kg/hm2,分别比其他时间套种浇水的提高0.14~3.91 g1、33.0~1 066.4 kg/hm2。5月31日以后套种的玉米麦收前不宜浇水,否则严重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5月21日前后浇水最有利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小麦的源库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25株/m2(D1),320株/m2(D2)2种种植密度,并进行剪旗叶(L1)、剪倒二叶(L2)、剪上半穗(L3)和不做处理(对照)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L3〉对照〉L2〉L1;小麦穗粒重和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密切相关,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和穗粒重均表现为对照〉L2〉L1〉L3。[结论]剪叶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干物质转移量,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且剪旗叶处理产量下降显著高于剪倒二叶;剪上半穗处理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由于库容量显著减小、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下降,致使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9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系为材料,对旗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千粒重、穗粒数、单穗重等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小麦在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表现为先缓慢升高,灌浆1、2期达到最高峰后慢慢下降,灌浆3期下降较快,灌浆4期表现最低。旗叶在灌浆2、3期的叶绿素含量与单穗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灌浆2、3、4期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1、2、3期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灌浆3期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高产育种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期对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灌浆高峰时,早播处理的籽粒干质量大于晚播处理的;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济麦20’和‘豫麦49’早播处理的前期籽粒灌浆速率慢,后期快;而‘郑麦004’始终是前期快,后期慢,但差异不明显;3个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均有随播期推迟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其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盛期末喷施丰优素可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对穗粒数、单穗重和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田间观察表明,喷施丰优素对延长小麦后期叶片功能,抵御干热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茵  孟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43-144,154
以1963—2007年商丘市小麦生长季的气象数据为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干热风发生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小麦干热风发生频率为10年7~8遇,重灾年率为10年5~6遇。与常年相比,干热风的发生频率呈现有所减少、危害程度呈现有所减轻的趋势;时期上呈现干热风5月下旬—6月上旬减少的态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干热风南部和中部轻、东部和西北部重的特征。形成原因方面来看,受气流影响该区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空气相对干燥都有助于干热风气候的出现;另外,选择晚熟品种、氮肥施用过量、灌水量少或过晚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干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源库调节对水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剪叶和剪颖花进行源库调节试验,研究了水稻品种“吉农大3号”和“吉农大13号”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吉农大3号”籽粒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千粒重变化不明显,而“吉农大13号”籽粒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千粒重的变化较大;两品种均为异步灌浆,即存在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3号”第1次灌浆高峰大于第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13号”第1次灌浆高峰小于第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3号”为库限制型品种,“吉农大13号”为源限制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