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对近50年来阜康市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日照时数变化的可能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阜康市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78.105 h/10 a。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不明显,秋、冬季呈显著减少趋势,11月至翌年2月减少最为显著。总、低云量变化是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同时大气透明度的降低及雾日和≥0.1 mm降水日数的增加也对日照时数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气候倾向率、异常分析法、Spass22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清镇市1961 2013年逐月日照时数及日照时数影响因子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雨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的清镇市日照时数年代距平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总体上,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呈"M"双峰型,各季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清镇市季、年日照时数各季节均出现不同时次的异常年份。年平均云量、平均水汽压、降水量、雨日数的变化与日照时数的变化呈负相关,平均云量、平均水汽压、降水量、雨日数是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可能因素。近53年,清镇市年平均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分季节看均呈减少趋势,年平均低云量的气候倾向率呈增加趋势,水汽压呈增加的趋势,年降水、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大同市所辖8县区气象资料,分析了1981—2019年期间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同市夏季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和日照均呈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0.1mm降水日数和≥10mm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大同市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并非降水所致。夏季总降水量和≥10mm降水日数的减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同时气温高、降水少容易诱发各种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闯  祝奎  邵兵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25-2027,2058
利用桓仁县近56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皆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快,冬季减幅最慢。桓仁地区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5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2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92年附近发生突变。年低云量、水汽压略呈增加趋势,低云量、总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是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桓仁县近56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皆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快,冬季减幅最慢。桓仁地区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5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2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92年附近发生突变。年低云量、水汽压略呈增加趋势,低云量、总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是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襄阳市近55年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襄阳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襄阳市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最为明显。年日照时数分别在1969年和2006年发生了突变,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年、四季日照时数与降水日数和云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春季日照时数的增多与降水日数及总云量的减少有关,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是由总云量和降水的增加造成的,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则与降水日数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 ~2012年鲁西南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云量及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近52年来鲁西南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鲁西南平均总云量以0.089成/10a的速度递增,平均低云量以0.110成/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总云量在秋冬季节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比较明显,云量增加1成,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8、0.83℃;平均低云量在各个季节与气温均呈负相关,春季负相关非常显著,云量增加1成,平均气温降低1.49℃;云量与平均降水量正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46.1 mm,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增加48.4、107.1、55.4、12.2 mm;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分别与≥0.1、≥1.0、≥10、≥25 mm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总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对秋季日照的影响较大,云量增加1成,秋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54.3 h,春季减少54.5 h,夏季减少134.2 h,冬季减少60.6 h;总云量与夏季、秋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增加3.3%和4.1%.  相似文献   

8.
近58a本溪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本溪山区近58 a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5.64 mm/10 a,6种气象因素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降水量饱和差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也很大。蒸发量增加是由本溪山区日照减少、风速减小、暖干化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近50年青海省贵德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近50年贵德县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云量、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理论对日照时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贵德县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63年)与谷点(1975年)相差可达357.5 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减少的趋势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相应各月日照时数除4、5、11月呈微弱增加趋势外,其他各月均呈减少趋势;2~7月的日照时数与总云量变化极为一致,秋冬季日照时数与总云量变化相反;年降水量的谷值年份和日照时数的峰值年份一一对应,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近55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黄冈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5年黄冈市所属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参数检验、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黄冈市日照时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黄冈市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1.576 h/10年,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显著,且对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作用最大;黄冈市月日照时数在8月最高,在2月最低,日照时数最高月份是最低月份的2.2倍。8月日照时数减少量最为显著,其次是6月和7月;黄冈市年日照时数在1972年发生显著突变。近55年黄冈市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受3个周期控制;在影响因子方面,降水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是影响日照时数下降的原因之一;总云量和低云量虽对日照时数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程晓辉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22-423,428
[目的]分析近40年来邢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沙河、内丘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总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分析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1971~2010年邢台、沙河、内丘的年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3站平均以77.7 h/10 a的速率减少,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内丘次之;3站的春、夏、秋、冬季的总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3站平均分别以10.7、18.7、21.6、26.6 h/10 a的速率迅速减少;无论年还是四季总日照时数均以邢台最为显著,体现出城市的浑浊岛效应特征;就3站的40年平均而言,冬、春、夏、秋季的季总日照时数为485.5、691.4、631.7、551.1 h,说明春季的日照最为充足,其次为夏季,冬季的气层稳定,日照时数最少。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的加剧。[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近57年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市1954~2010年的降水量、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地温等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57年来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具体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近57年来邢台市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以20.952 mm/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增温速度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慢;年相对湿度以1.460%/10 a的速率减少;0 cm地温呈上升趋势,但5~20 cm浅层地温均呈现出下降趋势,0.8、1.6 m深层地温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2 m地温则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总云量以1.673成/10 a的速率增加,年日照时数以100.600 h/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压和年最低气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年最低气压下降趋势很明显,而年最高气压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市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塔额盆地4个常规气象台站1960—200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塔额盆地日照时数的年平均变化、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Mann-Kendall法进行年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以2.9 h/10 a的气候倾向率波动式增加;日照时数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春、夏、秋季,尤其是春季最为明显;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存在2个突变点;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及≥0.1 mm的降水日数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其中总云量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奉贤区气象站1960—2015年日照时数及降水日数资料,分析奉贤区近56a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a奉贤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5.3h,异常年份9a,月日照时数呈现“一高峰两低谷”的规律,年、季度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呈现为一元二次方程,四季占年日照时数的比例值除春季外均呈现下降趋势,且21世纪以来各季占年日照时数均近1/4,如2011年、2014年、201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日照处于资源丰富、年际变化比较平稳的状态,尤其是1月、10月、11月日照时数变化较为稳定,但8月是日照资源丰富但变化幅度大的月份。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日照时数的变化与降水日数呈负相关关系,年降水日数每增加1d,年日照时数减少7.4h,且当降水日数≤135d时日照时数一般≥1800h、降水日数>135d时日照时数一般≤2000h。  相似文献   

16.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港市1963~2012年的日照、云量、雾、轻雾、降水等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贵港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云量、雾和轻雾日数、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港近5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27.8h/10年;四季日照时数也均呈现下降特征,夏季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月日照时数7月份最多,3月最少;云量、雾和轻雾日数的增加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减少,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孙宝利  关莉  李凝  潘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4-16326
[目的]研究降水特征和干旱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结果]近48年,阜新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在减少,导致干旱频率增加,尤其经过2次连年干旱之后更加明显;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8mm;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趋势减少77mm;≥0.1、≥5.0、≥10.0mm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分别为11.8、3.3和0.8d。干湿指数K值趋势下降0.197,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3.4%,播种出苗阶段中旱频率增加20.0%,作物旺盛生长阶段轻旱频率增加20.5%,成熟收获期中旱频率增加3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