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固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10-10212
定期评价城市规划有利于后继规划的改进和有效实施。评估低碳城市空间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实施,关键在于建立一系列评估指标体系。以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资源与能源为目标,建立了土地集约紧凑利用、土地混合使用、交通结构、绿化覆盖率等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既为审视现行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空间提供了依据,又为城市规划修编增加低碳城市空间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以促使形成低碳城市空间,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在科学计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前提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现状评价和分析比较,同时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定量化研究城市低碳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以江苏省各地级城市为例,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954。  相似文献   

3.
从土地利用、资源消耗、污染控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5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低碳土地生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20个地级市的低碳土地生态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为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广东省20个地级市的低碳土地生态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湛江市土地利用结构符合低碳发展要求,韶关、清远等城市高能耗以及东莞等城市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低碳发展;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低碳园林绿地的营造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从低碳园林绿地的内涵分析出发,构建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探讨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的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方法,满足低碳园林绿地建设的需要,促进低碳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郑州市近14年的数据为基础,对郑州市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值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并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集约程度不太理想,与合理值有一定的差距,还有提高的空间。各子系统间发展缺乏协调度,这也是导致郑州市集约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依靠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低碳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构建框架,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技术支撑及农村生态环境等角度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熵理论,结合低碳城市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低碳城市发展的熵变模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应的熵变分析和指数分析,进而对低碳城市系统的有序度和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低碳城市系统的熵流和总熵逐年变小,城市发展的有序度逐渐增加;综合发展指数缓慢稳步增长,协调发展指数围绕着某一特定值附近波动并略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社会经济单方面的高速发展并不能为低碳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上海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动力、目前的环境状况、能源技术水平和支撑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低碳技术和科技支撑等5个方面构建了我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003—201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我国在2003—2006年为超高碳经济;2007—2008年为高碳经济;2009—2010年进入中高碳经济.这一结果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也较为相符.此外,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从城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讨论了各指标体系标准值的确定方法.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对人居环境的关注,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住宅区外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低碳景观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从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其指标体系构建的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市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研究,为住宅区低碳景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未  路平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68-13770,13788
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低消耗、污染减排放和低碳自然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惠民县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20002、00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5年,惠民县低碳经济建设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处于上升态势,属于高碳经济发展阶段。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PSIR模型的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线性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评价,探讨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过程中,驱动力子系统评价指数呈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由2000的0.040 6上升到2013年的0.166 5;压力子系统评价指数个别年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状态子系统评价指数持续降低,2013年下降趋势得以遏制;影响子系统评价指数经历先降后升的发展阶段后,2013年再次回落;响应子系统评价指数经前期的波浪式增减后快速稳步提升。2000-2005年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基本稳定在0.36左右,长沙市经济低碳化经过前期低水平均衡阶段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由2005年的0.380 6持续稳步增长到2013年的0.680 5。研究表明,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实现了等级跨越,但目前尚处于中高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碳汇能力,是长沙市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低碳乡村指标评价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低碳乡村更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生态发展模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叙述了低碳乡村的内涵和特点,运用复合法从产业结构低碳化、农业生产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科技发展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废物处理低碳化、乡村环境低碳化等8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低碳乡村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将低碳理念纳入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建立低碳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可求得特定区域在低碳背景下的集约度,依据所求得的集约度,对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发展已上升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基于此背景,研究以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建立一套包含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碳汇能力、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六方面指标的城区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山区的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重点从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相结合,采用修正的QFD技术这一评价模型,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可以有效监督评测建设这类项目的前提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为开展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前提条件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能够较好地体现低碳经济的需求,使基于低碳经济需求下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7.
张颂心 《农学学报》2018,8(6):86-91
在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农业领域探究的新热点。低碳农济发展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为低碳农业发展过程提供重要指导、为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以农业大省、经济发达省双覆盖的浙江省为例对低碳农业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先导意义。[方法]基于低碳农业概念与内涵系统分析,构建农业发展水平、投入品强度、能源使用率、资源使用水平、废弃物利用水平5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到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上。[结果]浙江省2006年开始,低碳农业取得快速发展,能源使用率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投入品强度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障碍。[结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投入品使用量,提升环保投入使用量,能有效提升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了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即将灌溉管理权利和责任从政府机构向用水协会或其地方非营利组织转移。农民用水协会被广泛认为是地方农业灌溉管理的卓越制度安排。农户参与对用水协会的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江西省307 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结果表明,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向,而行为态度对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向影响不显著。行为意向显著影响农户的决策参与和灌溉管理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