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冉辉  梅杰  禹真  张雷  梁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40-5242
2011年7月16~22日,在贵州省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蛇类动物资源调查时,共采集到12条标本,经鉴定为8种,隶属游蛇科的8个属。其中,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nsis)和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为佛顶山蛇类新纪录。结合以往文献记载,现已发现佛顶山蛇类共29种,隶属3科、20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蛇类比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少4种,这2个保护区蛇类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色,佛顶山蛇类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南区物种(占种数的17.24%)以及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占种数的58.62%)为主,而梵净山蛇类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物种(占种数的18.18%)以及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占种数的57.58%)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佛顶山亚热带植物的多样性和建立有效保护机制,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佛顶山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区系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佛顶山有维管植物429种,隶属于131科273属,生活型普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植物以亚热带分布科和北温带分布属为主;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同群落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明显,表现出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组成越丰富、优势种越不明显、共优种越多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的特点。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7科61属161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以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铁角蕨科等为主;(2)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区内温带种占绝对优势,为总种数的70.2%。其中,东亚分布有110种,占总种数的68.35%。热带、亚热带种占到了总种数的23.6%,说明区内蕨类植物与热带、亚热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与贵州大部分地区处在植物分布区的过渡地段上一样,比较多的属(45.9%)在这里只有1种分布,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相似文献   

5.
李建新  王鹏  安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49-4051
通过对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资料收集,发现常见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有71科581种观赏植物。从中精选了36科69种有一定代表性和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资源现状和特点,比较其生活型、观赏部位和园林用途,发现它们在园林绿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是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重要举措,是提高我国的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根本方法。2003年以来,在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安排下,保护区什邡管理站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常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多年来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什邡辖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以期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佛顶山林木白粉病调查王才军(贵州省林业学校,修文,550201)佛顶山位于贵州省石歼、施秉、余庆三县交界处,总面积3.5万公顷。这里气候温和,植物种类繁多,为白粉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而白粉病成了该区域内重要的林木病害。笔者于1994年...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皇甫山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至1997年作者对安徽省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蛇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蛇类11种,其中有毒蛇3种,无毒蛇8种。所调查的种类中除竹叶青未采到标本外,其它各种均采用1至数例标本。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皇甫山境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蛇类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为背斜核心受断裂抬升形成的地垒式山体,主要出露上元古界下江群浅变质岩。区内分布有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及重力侵蚀地貌。浅变质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厚层残、坡积物。含水层主要为松散岩土孔隙类型及构造——风化网状裂隙类型,地下水资源丰富。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森林生态系统为区内营造了良好的水文调蓄环境,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区地质、地貌及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及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三分局佛保派出所管辖区域内公益性集体林管理为对象,调查分析了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及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总结其集体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管理的对策,以为森林公安派出所开展基层基础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对福建龙栖山和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群落总体上物种多样性高,种类组成复杂;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毛竹群落植物生长型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上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规律;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则表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内生存着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通过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进行分析,认为"一区一法"的实施是保护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十分脆弱,植被具有典型性,同时拥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认为必须加快轿子山保护区立法实施进度。  相似文献   

13.
郑云玉  冯达  温亚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18-8220
基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无序开发、利用的现状,从区域旅游活动的理论出发,在介绍太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了太白山地区生态旅游规划机制,并提出了通过相应的引导、监督和激励机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软件将其数字化,并提取各植被景观斑块信息,从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及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灌丛是该保护区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植被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和周长的分布差异较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人工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暖性针叶林、农田、撂荒地和灌草丛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植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 《现代农业科学》2008,(11):100-10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境,使得保护区内的植被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实习地的野外考察并对植被生境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以及一些特殊现象如旗状树、老头松、山顶草甸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武夷山植被开发利用需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对广西西北部的隆林县金钟山保护区、九万山保护区(融水县分区)和巴马县西山乡平垌大队3地野生石斛资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报道石斛种类、数量和生境,分析石斛种间生境的差异,并提出野生石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龙栖山植物组成特征及其生态学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述了福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 ( 2 6°30~ 36′N,1 1 7°1 3~ 2 1′E)的自然概况 .由于该保护区内尚无气象站 ,建议龙栖山的气候分析参照福建将乐气象站 ( 2 6°44′N,1 1 7°2 0′E)的资料 .龙栖山高等植物种类丰富 ,总计 2 4 0科、 75 8属和 1 61 1种 .龙栖山植物分布类型多样 ,其中种子植物呈现“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有 37属 .龙栖山常绿阔叶林非常典型 ,具有重要的环境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取线路调查为主,踏查与详查、现场采集与灯诱、现场采集与历史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不同纬度地区植被类型中的昆虫分别进行采集调查,查明祁连山保护区内分布的植食性昆虫12目125科1190种,天敌昆虫303种。对森林昆虫在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归属做了初步分析。据对不同纬度地域的气候、植被的水平差异和昆虫种类的比较分析认为,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昆虫的水平地理分布概况表现为东南部种类较多,西北部种类较少,近现代人为生产和经济活动对昆虫的分布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20.
在前面已经分别对本区系的科、属、种区系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几个主要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研究,以明晰本区系持位与其他区系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对本区系的特征有更加清楚的了解。此外,在此基础之上,对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