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选取宽甸县气象局1961年~2010年初终霜日、无霜期以及冬半年年最大冻土深度时间资料,研究宽甸县无霜期与冻土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961年~2010年宽甸县平均无霜期呈增加变化趋势,倾向率为4.02天/10年,20世纪90年代为平均无霜期产生变化界点,20世纪60~90年代为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正距平,与气温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相吻合。宽甸县冻土最大深度整体随时间变化呈较弱的增加变化趋势,与气温升高呈正比,倾向率为1.1厘米/10年。各年代变化呈波状。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0-2014年55年武川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9年武川县冻土的特征变化与近55年无霜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武川县年最大冻土深度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无冻土期”呈增加趋势;无霜期呈增加趋势。同时根据冻土初日、冻土终日、无霜期初日和无霜期终日等要素变化,详细分析了冻土与无霜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本溪地区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7年4—9月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7年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及≥5℃、≥10℃、≥15℃积温均呈增温趋势;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本溪市、本溪县呈上升趋势,桓仁县呈下降趋势;无霜期终日提前,初日后延,日数增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本溪地区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7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7 a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及≥5℃、≥10℃、≥15℃积温均呈增温趋势;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本溪市、本溪县上升趋势,桓仁县下降趋势;无霜期终日提前,初日后延,日数增多。  相似文献   

5.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及积温、日照、冻土、无霜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和无霜期呈上升趋势,降水、日照和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积温初日提前,终日延后;初霜日延后,终霜日提前。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石桥市1963—2012年4—9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时数、冻土、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积温、无霜期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最大冻土深度、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冻土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北省1961--2000年6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冻土资料,通过对河北省地面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及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近40a来,地面冻结日期呈现略微推迟的态势;地面解冻日期呈明显提前的趋势;地面冻结日数相应减少;累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由北到南逐渐减小;全省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呈减小趋势,各分区的变化趋势与全省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冀北高原区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王福淳  刘明芝  张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49+4751-4749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县大雾日数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本溪县近56年不同时段大雾天气出现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溪县全年大雾天数呈正态分布,以9月为最多;而年代变化则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多,90年代次之,60年代最少;秋季大雾日数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2年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草河口镇等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本溪地区日照时数年、季、月变化趋势及异常等特征。结果表明:近52年本溪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站均呈下降趋势;季平均日照时数及变化趋势由于季节不同存在差异,本溪市在冬季增加明显,本溪县、桓仁县在春季下降明显,草河口镇在夏季下降明显;月平均日照时数变化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异常年份较少,且异常偏多年份多于异常偏少年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连地区近10年的冻土观测资料和地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及冻土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大连地区冻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大连地区的土壤冻结深度具有厚、薄、厚的变化特点;大连地区的冻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大连地区的土壤冻结日期及完全解冻日期呈推迟的趋势,且土壤完全解冻日期的推迟幅度大于冻结日期的推迟幅度;大连地区冻土的持续时间呈增加的趋势且大连地区冻土的持续时间年变化幅度很大。大连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与大连地区冬季的地面温度两者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大连地区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1.
孙丽  李岚  唐亚平  王艳丽  孙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95-19596,19614
利用辽宁省1960~2009年4~9月辽中、开原、大洼、东港、庄河5个站气温、积温、降水、日照、冻土、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对辽宁省水稻产区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水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积温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变暖背景下,冻土退化及其带来的环境生态效应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长白山为典型研究区,通过51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1960-2019年最大冻土深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温度要素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长白山区年最大冻土深度均值处于60~180 cm,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同时,纬度越高冻土退化越明显,最大冻土深度<120 cm的区域不断增大。长白山区冻融期均温整体处于0~3 ℃,温度增加显著,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年负积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随着纬度增加,温度要素变化均更为显著。冻土退化主要受冻融期均温影响,其次是负积温,对最低温变化响应不显著。随着纬度降低,温度对冻土退化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应用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近40年(1971—2010年)气温、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浅层(5~20 cm)冻土封解冻资料,采用统计对比聚类法分析气候变暖与冻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治气候变暖较为明显,年际线性趋势增温率为0.30℃/10 a。随着冬季气候的变暖,平均冻土深度与最大冻土深度均趋向变浅。在冬春、秋冬2个转换期气候变暖的前提下,浅层冻土的平均冻结终日与始日分别显现出提前和推后,意味着浅层土壤封冻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地区近31年积雪与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华  王梅  葛磊  吴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57-15759
利用1975~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略有增加,90年代减少;而近31年总体趋势呈减少趋势。近31年大兴安岭的最大冻土深度呈递减趋势。冬春积雪日数变化与冬春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但与冬春降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3-17484,17488
[目的]研究近53年邢台地区气温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市和南宫县1958~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邢台地区的气温及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一些统计分析,探讨近53年来该地区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城市或农村,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邢台和南宫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0.2℃/10a,尤其自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约1.0℃/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与年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大致相当,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增幅最大,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农村,体现出城市的热岛效应特征。无论城市或农村,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均呈现出相同趋势,即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日数明显延长;城市的初霜日晚于农村,终霜日则早于乡村,无霜期日数明显长于农村,间接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地区热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冻土及地基土冻胀和融沉对管道的影响,阐述了在冻土地区管道勘察的重要性,介绍了冻土地区管道勘察的步骤和方法.指出冻土地区管道勘察与常规管道勘察的区别在于试验量大、精度要求高,需要评判和确定的各项因素指标多,勘察周期长且勘察的时间和方式有特殊限定,建议4~5月和10~11月是分别勘察冻结深度和融化深度最大值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建昌县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永忠  李明春  黄英华  杜丙义  费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49-15750,15752
利用建昌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气候倾向率概念,分析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结果得出,近50年来,建昌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5℃;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升高依次是1.7、0.9、1.0、2.5℃;11~4月是气温升高的主要时段。≥10℃积温增加207℃,无霜期延长5d。80年代是气温变化的"拐点",其前后年平均气温平均升高1.0℃,春季平均气温升高1.2℃,冬季升高1.6℃,夏季、秋季均升高0.8℃;≥10℃积温平均增加148℃;无霜期平均延长6d。  相似文献   

18.
高峰  赵忠凯  薛风国  杨智涛  曲秉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11-10612,10616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0cm地温、海拔、纬度和经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大;冻土与气候因素中的气温、降水、云量、日照、积雪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南疆季节性冻土地区为研究背景,设置冻融期自然裸地土壤和温棚土壤两种处理,对比分析两处理下土壤水热的监测数据,结果发现:温棚具有保温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季节性影响不明显,土壤水热空间分布变化小,表层土受蒸发作用以及土壤入渗影响水热较低。自然裸地中土壤水热迁移规律受冻融条件(土壤冻结状态、气温等)影响较大,土壤水热存在影响与制约关系。冻结前浅层水热较小随土深递增且变幅明显,深层土对太阳辐射影响明显滞后,水热波动小易保持温度且相对较高。冻结期水热均值为最低值,土壤水分高值区整体向下移动15cm左右,冻土层水分蒸发小可积蓄水量,土壤冻结锋面随地表负温的降低向下迁移,同时水分带动下层土壤盐分向冻结层迁移。消融期土壤温度随土深减小,土壤表层水分下渗同时受蒸发作用大量散失仅为8.2%,水分高值区集中于30~70 cm且为冻融期最大。土壤含水率的增加抑制了土壤温度的提升,土壤冻结速率慢时间长,融化速率快融化时间短。该文可为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壤冻融规律及春季保墒提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