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论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基于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现状及问题,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论文先就现阶段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湿地法律机制不完善、湿地保护观念不强、湿地破坏严重等几个角度阐释了当前中国湿地生态现状。然后对中、美两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中国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通过对中美两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对比发现,关于湿地定义和权属不同,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保障措施也不同。借鉴美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中国可以从普及湿地保护理念入手,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协调好利益关系,以推动中国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手段,而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建立是保护湿地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分析当前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缺乏法律依据、保护观念不强、保护经费不足等现状;提出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着立法理念、管理体制、执行分工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采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中美两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发现,美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在湿地权属、指导思想和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都优于中国。鉴于此,在美国湿地生态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提出普及湿地生态补偿立法理念,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协调法律关系主体利益等改革对策,以推动中国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对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安全问题特征和现有管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湿地的管理框架、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监控体系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管理模式,为鄱阳湖湿地建设、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补偿是缓解农业生产者生存发展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权益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针对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在法律体系、补偿内容、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各省市的区域性立法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以增强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大湖湾生态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区转型跨越发展和建设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但在大湖湾生态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湿地水环境污染、景观格局变化、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弱化等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加强湿地管理,分清权属、重点保护,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等有关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乔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92-1795
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由于历史、立法、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森林资源利益分配格局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处,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用途的森林资源利益分配不平衡。因此,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权属和流转制度,为森林资源利益的公平分享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期勇  黄南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2-8544,8614
对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加强鄱阳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鄱阳湖的水环境和鄱阳湖区的森林、湿地植被、土地沙化、气象灾害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展现了环境保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建设进行了定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湿地资源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了实现资源保护最重要的途径。西洞庭湖湿地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开发价值。该文分析了西洞庭湖湿地的概况,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该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资金短缺、洪涝灾害、污染扩散和开发不尽合理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加强湿地协调管理、贯彻"32字"方针、发挥水资源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法制建设是保持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必要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明  毛烨  淦峰  王艳  熊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96-4199
九江占鄱阳湖水域面积的2/3,是鄱阳湖水系的唯一通江口,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主战场,对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九江濒湖县区环境保护现状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对鄱阳湖九江濒湖区域的影响分析,进行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必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及主要污染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水污染主导因子及其主要来源,为科学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鄱阳湖水资源承载力0.5216,表明鄱阳湖水资源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承载空间;水质承载指数6.179,说明流域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鄱阳湖的水质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4.295,反映出鄱阳湖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环境较差的水质性缺水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流域水污染刻不容缓。鄱阳湖水体中BOD、COD的年纳污量虽小于Ⅲ类水质控制纳污量,但TN的年纳污总量介于Ⅲ类水和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之间,TP年纳污量大于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TN和TP成为湖区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鄱阳湖水体中的COD、TN、TP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水和非点源污染,其中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鄱阳湖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典型的湖泊湿地,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和灿烂闻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加之宏观上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优势,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农业、渔业生产结构,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加之主观上认识的不足,造成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制约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据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笔者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植物类型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鄱阳湖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鄱阳湖周围植被调查,系统地报道了目前鄱阳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植被类型和分布,依其生态环境和群落特征可划分为水生群落、沼泽、草甸、沙洲4类型60余个群系,阐述了鄱阳湖植物的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公地悲剧理论下的鄱阳湖生态安全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地悲剧"的启示,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角度探讨造成鄱阳湖生态恶化的社会制度原因,探讨从产权界定角度出发的治理方案,继而解决鄱阳湖的生态恶化问题,最终从制度上解决鄱阳湖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