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鱼货市场上,常常碰到一些很像一把刀的鱼,这鱼尾部狭长,和某些鸟类尾巴相像,因而人们称它为凤尾鱼,又称刀鱼,湖南又称毛叶。这都是人们送给它的外号,它的学名叫鲚鱼。鲚鱼种类繁多,我国出产的鲚鱼,就有风鲚、刀鲚、七丝鲚和短颌鲚四种之多。湖南有刀鲚、短颌鲚。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头部小而尖,  相似文献   

2.
(十五)拐棍鱼别名企鹅鱼、斜鱼、黑白线鱼,系脂鲤科曲线鱼属鱼类,产地:巴西。1形态特征拐棍鱼体呈长形,稍侧扁,尾鳍呈叉形,体长可达6厘米。拐棍鱼体为银白色,各鳍均为透明的浅黄色,自鳃盖后,身体两侧,沿体侧线各有1条深黑色鲜明的纵向宽条纹,此条纹在尾柄基部转变方向,一直拐向尾鳍下叶的末端。像一根黑色的拐棍镶在鱼的身上,故称其为拐棍鱼。拐棍鱼在水中休息时,它的尾部会渐渐下沉,整个身体斜停在水中,所以又称其为斜鱼。2生活习性拐棍鱼容易饲养,它们喜欢弱酸性的老水,最适宜的水温是20~25℃,在18℃以上的水温中,它…  相似文献   

3.
于在黄海中南部海域采集的23尾体色花纹各异的狮子鱼标本,利用形态学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因(COⅠ)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中南部海域狮子鱼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2尾标本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如背鳍、尾鳍、臀鳍、胸鳍、幽门盲囊、头长/体长、头长/吻长、眼间隔/眼径、体高/体长等,属于细纹狮子鱼的范畴。其中4尾标本体表覆盖明显黑褐色横斑。5尾体表覆盖不规则斑纹,眼部存在放射性白色条带,头部及尾部存在明显的纵纹。9尾在头部或体侧具有褐色或者黑褐色细点,臀鳍黑色,尾鳍基部有1白斑。4尾体表尾红褐色,具有纵行细纹,背鳍、尾鳍、臀鳍及胸鳍外缘灰黑色;另1尾根据可数性状判断,其属于网纹狮子鱼,头部和体背部具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小圆斑,尾长形、后端圆凸,背鳍基部两侧具有6–7个密集的斑点。COⅠ分析也具有相同的结果,其中22尾细纹狮子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3,与网纹狮子鱼的遗传距离为0.134,与其他种类如戴氏狮子鱼、细尾狮子鱼、光皮狮子鱼等的遗传距离较近,为0.057–0.067。  相似文献   

4.
休闲时光     
1.鱽即刀鲚,鲚属的一种鱼,体侧扁,尾部延长,银白色,口大,端位,春夏集群溯河产卵,产卵后返回海中。 2.魟虹,泛指属于魟科(板鳃类的一个科,包括普通魟的大多数种)及其他有关科的许多种,在其鞭形的尾的基部旁边有一根或数根带倒钩的又大又失的背棘,能重创敌人,有时它们能长得很大,其中有些种类对牡蛎危害很大。黄魟鱼,色黄无鳞,头尖,身似大槲叶,口在颔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3.魢,是魢属的一种鱼,体扁侧、椭圆形、约30厘米长,褐绿色,各鳞片有一黑点,草食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礁岩间。 4.魬,又叫比目鱼,体侧扁,两眼位置生在一边,通常把两眼长在左边的叫鲆,长在右边的叫鲽,素有“左鲆右鲽”之称,统称比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活爱好更加广泛。金鱼以其奇特的体形,鲜丽的色彩,典雅的游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家中摆上一两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它不仅可以点缀居室,美化环境,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起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室内金鱼饲养管理的方法如下:一、金鱼的选择。金鱼的尾鳍、胸鳍、腹鳍、臀鳍都讲究对称,背高大如帆,尾鳍四开大尾。短尾鳍要求尾柄色深,越近末端越薄,色也渐渐变浅;长尾鳍要求色浅,薄而透明,好似蝉翼;蝶尾要求尾鳍边缘挺括,整个尾鳍象一把打开的扇子。红色鱼要求从头至尾全身红似火;黑色鱼…  相似文献   

6.
(1) 60mm的真鲷种苗的尾、腹鳍切除鱼的试验时间分别为105日和253日,80mm的腹鳍、胸鳍切除鱼为375日。 (2)60—80mm种苗因鳍切除导致的死亡率不超过10%。 (3)鳍切除鱼饲育中的成长超过放流于天然海域的腹鳍切除鱼。平均尾叉长65—67mm的种苗经253日饲育后达131mm,81—84mm的种苗375日后达174—184mm。 (4)尾叉长和无切除腹鳍软条长、棘条长、尾鳍上叶长和胸鳍长的关系可以用直线回归式表示。 (5)65mm种苗的腹鳍在253日后的再生率达0.74—0.78,67mm的尾鳍105日后达0.94,84mm的腹鳍375日为0.77,81mm的胸鳍375日为0.73。 (6)切除腹鳍的再生软条数在4条以下的个体占65%,84mm种苗中占76%。 (7)鳍切除鱼的识别率除67mm种苗的尾鳍切除鱼外,其他标志鱼到试验完毕时均达到100%。据推测标志的有效性也就是在65mm腹鳍切除鱼放流后1年,67mm尾鳍切除鱼2个月,85mm腹鳍切除鱼2—2.5年,81mm胸鳍切除鱼2.5—3年期间内,其识别率都在80%以上。尤其是切除腹鳍的再生软条不足,可以作为永久标志的识别要素。  相似文献   

7.
王辑 《内陆水产》2001,26(10):45-45
别名彩虹鱼、澳洲虹鱼、五彩金凤鱼,属银汉鱼科黑带银汉鱼属鱼类,产地:澳大利亚。1形态特征澳洲彩虹鱼体呈纺缍形,侧扁,尾鳍呈叉形,体长可达8厘米,澳洲彩虹鱼体呈淡黄绿色,从鳃盖后端至尾柄基部有8条红色纵向条纹。鳃盖上有一块红色斑块。斑块周围为金黄色。背鳍、臀鳍均为鲜红色,尾鳍为淡红色。在光线照射下,澳洲彩虹鱼会闪闪发光,特别惹人喜爱。2生活习性澳洲彩虹鱼性情温和,能与其他品种的热带鱼和睦相处,是混养的好品种。澳洲彩虹鱼对水质无过高要求,它们喜欢碱性的水,在18℃以上的水温中,它们能很好地生长,澳洲…  相似文献   

8.
长江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灯光诱鱼协同缓沉饲料驯食过渡至浮性颗粒饲料投喂的方法,高密度驯养长江刀鲚(Coilia nasus)鱼种,建立了8~10 cm刀鲚鱼种转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人工饲养技术,为刀鲚的集约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经16 d的驯食,刀鲚在投饵后1 h之内吃完饲料,驯食期间刀鲚平均成活率为75.05%。闪光诱鱼比常光诱鱼更利于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先期对浮性颗粒饲料处理成缓沉投饲驯食并逐步过渡至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操作能让刀鲚鱼种在短期内(16 d)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9.
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阐述了鄱阳湖湖口水域鲚鱼的物种属性,同时分析了它的年龄组成及资源现状。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口水域的鲚鱼为短颌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简单,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居多;鄱阳湖湖口水域在9、10月份出现鲚鱼渔汛。  相似文献   

10.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刀鲚(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地方名凤尾鱼、河刀鱼、刀鱼、海刀鱼。体长、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刀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其鱼群组成以3—4龄…  相似文献   

11.
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确证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季节的短颌刀鲚是否为江海洄游个体,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4月27日采自长江靖江段的1尾短颌鲚(XGC-A)和1尾长颌鲚(XGC-B)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确认是江海洄游型长江刀鲚矢耳石的Sr和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和长颌鲚个体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59±0.80、1.55±0.74),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4.38±1.33、3.56±0.94),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短颌鲚和长颌鲚均参与江海洄游的事实。研究表明,目前长江中存在参与江海洄游的短颌鲚个体。  相似文献   

12.
分别设置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牛磺酸、γ-氨基丁酸溶液,在50mL倒置的锥形瓶中,研究了它们对高体鲚皱抗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磺酸、γ-氨基丁酸均能增强高体鲚皱抗缺氧能力,0.10%和0.30%的牛磺酸溶液对提高高体鲚皱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和显著作用;0.15%的γ-氨基丁酸溶液对提高高体鲚皱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蓝袖短鲷     
蓝袖(Taeniacara candidi)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短鲷鱼种.它们生长在尼格罗河的中、下游水域和亚马逊河中部水域,以及布兰可(Branco)河上游水域。它们的身体要比Apistogrammag属中多数的鱼种显得修长。成年公鱼能长到大约2.75英寸(7厘米)长,而母鱼则在29英寸(5厘米)以下。公鱼有—个大大的铲形尾.尾巴的中间部分呈尖状延伸.腹鳍细长飘逸.从眼的前部开始有一条直延伸到尾巴的亮黑条纹。其尾鳍,臀鳍和腹鳍呈蓝色、黄色红色或棕色色调,在水族店中这种鱼的售价很不好评判,但可以确定这种鱼真的是非常漂亮,母鱼虽然没有长长的鱼鳍.颜色不那么丰富艳丽.但仍不失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鱼。  相似文献   

14.
地图鱼,别名黑猪鱼、星丽鱼,属丽鱼科星背丽鱼属鱼类。产地: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 1形态特征 地图鱼体呈椭圆形,侧扁,尾鳍呈扇形,体长可达 30 cm。地图鱼体呈黑褐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橙黄色斑块和红色条纹,形似地图,故称其为地图鱼;因其颜色暗黑,又称其为黑猪鱼;在其尾柄基部有一黑色镶金边的圆形斑块,形似闪亮的星星,故又称其为星丽鱼。 2生活习性 地图鱼对水质要求不严格。在 20℃以上的水温中,它们能很好地生长,是比较容易饲养的鱼类。地图鱼个体较大,性情凶猛,它们不仅吃普通的鲜活饵料,而且能吃小鱼、小虾、小…  相似文献   

15.
鲻科鱼类是常见的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等热带、亚热带、温带水域。鲻鱼虽产于海中,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成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种类能完全适应淡水生活,是近年来沿海才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和咸淡水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鲻鱼、乌头鲻(青鲻)、梭鱼(黄尾鲚)、棱梭(俗称棱鲻)等。笔者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宜在南方进行的梭鱼(Liza haemacocheila)人工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6.
信息集萃     
《渔业现代化》2004,(4):49-50
20 0 4年长江刀鲚资源继续减少2 0 0 4年长江口崇明刀鲚汛的特点 :一是刀鲚资源少 ,汛期来得迟、产量低。长江刀鲚产量已第二次跌入历史低谷 ,保护长江刀鲚资源已刻不容缓。据统计 ,2 0 0 4年崇明水域长江刀鲚产量约 1 1吨。二是由于长江三峡等水利工程建设及雨水偏少 ,引起海水倒灌 ,长江口水域盐度发生变化 ,造成 2 0 0 4年崇明各长江段水域刀鲚产量发生变化。2 0 0 4年上半年上海市水产品价格走势2 0 0 4年上半年上海市常规鱼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草鱼、白鲢、花鲢、鲫鱼等价格普遍上涨。以草鱼为例 :2 0 0 4年 1~ 5月份每公斤平均上涨8.6…  相似文献   

17.
鱼是生长在水中的动物。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也和陆地上的动物一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背部有一条脊椎骨,称为脊椎动物;另一类是背部没有脊椎骨的,叫做无脊椎动物。一般说来,“鱼”是适应于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但是这样回答尚不完善。诚然,在水中生活的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虾、蟹、螺、蚌,各种浮游动物……,这些都不属于“鱼”,人们很容易把它们和鱼类区分开来。不过,生活在水中的动物,许多是背部具有脊椎骨,同时还有鱼的称呼。如:甲鱼、娃娃鱼、鲸鱼、鳄鱼……。而这些种类又不能算作“鱼”,它们和真正的鱼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8.
地图鱼的水族箱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鱼,俗名猪仔鱼、尾星鱼,原产于南美的亚马逊河。分类隶属于硬骨鱼纲、真骨鱼总目、驴形目、丽鱼科、背丽鱼属。一、外形和习性地图鱼届大型热带鱼,全长可达对cm。体型宽大,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嘴大。背鳍基部很长,起自胸鳍上方背部直达尾鳍基部,鳍条前部是锯齿状短硬棘,后部软鳍条较长,与臀鳍成对称状。腹鳍胸位,鳍端尖条形。尾鳍后缘圆形。体侧散布着不现则的金色斑块,间镶红色条纹,状似地图而得名,尾鳍基部有镶金边的红色圆环,闪闪发光,酷似夏夜的星星,故又叫尾星鱼。地图鱼根据身体色泽的不同,又可分为白地图、…  相似文献   

19.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内陆水产》2000,25(8):42-43
别名 :吻嘴鱼、接吻斗鱼、桃花鱼。属攀鲈科、钉嘴鱼属。原产地 :印度尼西亚。1形态特征接吻鱼体呈卵圆形 ,侧扁 ,尾鳍中间稍凹 ,体长可达20cm。接吻鱼体呈乳白色 ,在光线照射下 ,闪耀着微微发蓝的金属光泽。各鳍均透明 ,并略呈淡白色 ,吻端为浅肉红色 ,头部有黑色垂直条纹 ,尾鳍基部也有黑色垂直条纹 ,但都不明显 ,仔细观察时才能发现。2生活习性接吻鱼的颜色和形状既不特殊 ,也不艳丽 ,毫无吸引人之处 ,但它们的如下两个特点 ,是深得人们的喜爱的。其一是接吻鱼的嘴唇上长着许多锯齿状的肉齿。当两条接吻鱼相遇时 ,它们便长时间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