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玉米科学》2011,(3):6
为总结玉米栽培30年研究成果,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促进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并加强玉米栽培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值此成立30周年之际定于2011年8月中旬在学组  相似文献   

2.
一、栽培经历日本栽培啤酒大麦最早从1873年北海道由美国引入的英国二棱大麦品种 shibarii 开始的。以后陆续在1885年从美国引入 Golden Melon 品种,1889年从德国引入 Hanna 品种,1899年从丹麦引入 svanhals 品种。日本本州从1881年开始栽培啤酒大麦,比北海道晚一些。二棱大麦的栽培面积,在战前最多年份是1939年,面积为25,000公顷,战后是1964年面积最大,增加到112,100公顷,从1979年开始啤酒大麦栽培面积基本稳定在8万多公顷。  相似文献   

3.
甘薯约在370年前传入日本。在1880年,日本全国栽培16万公顷左右,其后逐渐增加,从1900年开始,栽培面积持续保持在26万公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粮食不足,在1944年栽培面积最高达44万公顷。然而,随着粮食情况的好转,甘薯栽培面积髓之减少,1965年以后每年约  相似文献   

4.
2014—2015年在大田县建设镇香浮村实施杂交稻有机肥栽培,有机肥栽培比普通栽培每667m~2产值增加145~231元。探索掌握其生产栽培技术,为推广栽培提供生产依据。  相似文献   

5.
塑料大棚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在塑料大棚中栽培,投资少、效益高,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完善。通过配以合理栽培措施,2006、2007连续两年测试:  相似文献   

6.
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寿祥  李双铃 《花生学报》2003,32(Z1):80-85
我国花生覆膜栽培始于1978年,经过25年的研究推广,现覆膜面积已达1256.67khm2,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左右.本文对我国花生覆膜栽培的现状、覆膜栽培模式、覆膜技术突破及覆膜前景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对我国花生覆膜栽培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膜植棉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产生的地膜污染对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彻底解决残膜污染问题、推广应用无膜栽培技术,于2018年选择4个棉花材料(早熟品种新陆早82号、Y21和早中熟品系17-7、863)和1膜6行宽窄行种植、1膜3行种植模式进行无膜棉品种和种植模式筛选,2019年和2020年连续2年以筛选出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开展了棉花无膜栽培示范。2018年结果表明,在博乐无膜栽培应采用1膜6行宽窄行种植模式,选用生育期120 d左右的早熟品种(新陆早82号),以利于正常吐絮。从2019年和2020年示范的棉花整个生育期看,无膜栽培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苗和苗期的促早熟管理措施,无膜条件下通过浅埋滴灌带干播湿出,可使保苗率在85%以上,且后期应适时早停水促早熟。新陆早82号在无膜栽培下的2年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 417.50 kg·hm-2,平均皮棉产量为1 852.57 kg·hm-2;无膜栽培的黄萎病发病率高于有膜栽培,表明无膜栽培时要选择抗病性较好的棉花品种;棉花纤维品质高于有膜栽培。综上,在博乐无膜栽培棉花是可以正常吐絮、采收的,且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但是产量比有膜栽培相对减少,因此须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无膜栽培为提高博州棉花品质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三七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七Panax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与人参、西洋参等 ,同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主产于云南文山 ,性喜温暖 ,是一种名贵药材。近几年主产地文山栽培面积达 3万多亩 ,年总产量 10 0多万公斤 ,并在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栽培管理经验 ,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三七的生长发良和栽培周期1 1 三七的生长发育一般分为苗期 (1年七 ) ,2年七期及 3年以上大七期。1 2 三七的栽培周期 ,三七栽培一般 3年1周期 ,特珠情况也有 4年或 5年 1周期的。三七一般 1年育苗 ,1年生时翻栽 ,3年成熟时采收。少数也有 1…  相似文献   

9.
德甜羊奶果是德宏州经作站经过10 年采用实生选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是国内首选的羊奶果栽培品种,已于2010年3月由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并注册为新品种。本试验采用自立式与搭架式栽培模式观察其生长、挂果、产量和考种情况,并对2种栽培模式的单果重和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搭架式栽培每公顷产量比自立式栽培的高6 944.85 kg,可食率高0.88%。说明搭架式栽培明显优于自立式栽培。  相似文献   

10.
水稻强化栽培增产机理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2004年在温州市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多点试验示范,强化栽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10.8%。早发优势明显、植株生长强健、每穗粒数多是强化栽培增产的基础。据此提出了强化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番茄设施栽培是我国保护地栽培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市番茄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对番茄设施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几年对番茄设施栽培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番茄高产设施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2001~2003年三年试验研究,筛选出杂交粳稻直播栽培的适宜品种、播种量及播种期,总结出杂交粳稻直播栽培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科学》2011,(5):158
2011年8月13-16日,值全国玉米栽培学组成立30周年之际,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功能研究室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长俊 《北方水稻》2010,40(2):77-80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水稻品种潜力的充分发挥、不同的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现代稻米产业化等都需要精确定量栽培。邳州市2008年~2009年,通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示范与研究,实现水稻增产超过25%,并介绍了选择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稀植、采取精确施肥、科学水浆管理、病虫草无害化防治、实行秸秆还田与清洁栽培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的栽培观察,总结其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栽培基质、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病虫害等凤尾蕨的盆栽与管理技术,为凤尾蕨盆栽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目前广西桂西南香蕉主产区不同宿根栽培年限蕉园在香蕉生长、蕉园管理难度、蕉园成本收益上的差异,提出限制延长蕉园宿根栽培年限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的显著下降:宿根栽培2年的蕉园经济收益最高,随着宿根栽培年限的延长,蕉园经济收益逐年下降。就此提出合理延长蕉园宿根栽培年限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花生的国家,1962年首先在千叶县应用,并从1965年开始正式进行了科研工作。日本薄膜覆盖研究会在《地面覆盖栽培研究成果汇编《第Ⅱ辑(1972年)和第Ⅵ辑(1976年)中,共汇编了有关花生的研究资料139篇。当前正稳步收效,普及农户。到1978年,日本花生地面覆盖栽培18万亩,占花生总栽培面积的31.7%,与普通栽培相比,一般增产27—60%,高者达71%以上。 一、花生覆盖栽培的意义 1、调整环境因素 人们不仅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而且还要采用文明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环境,造造日益增多的财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作物,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从1981年开始,我省萧山棉麻研究所和余杭县农业局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红麻的试验;1982年扩大到萧山、海宁、余杭、上虞等重点麻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两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红麻增产显  相似文献   

19.
甜玉米的栽培方式与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的栽培方式与品种千野浩二维卡拉型甜玉米品种问世已将近10年。因为较以往的黄色品种甜味强、种皮软、口感和食味均优良,所以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高度评价,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方式也发展到温室栽培、双层拱棚栽培、单层拱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普通栽培、...  相似文献   

20.
李金堂  默书霞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146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