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疆兵团农八师143团为例,针对土壤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应用作物平衡施肥原理、数据库技术、Delphi技术,依据区域土壤肥力、质地类型,番茄需肥特点等众多特点,以条田为操作单元,建立了集土壤养分管理、专家施肥推荐、SQL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疆农八师143团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与作物施肥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养分淋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土壤养分淋溶是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养分的淋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引起营养元素损失,降低肥料效益,而且造成地下水污染,给环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无论从农业角度,还是从环境观点,农田土壤养分淋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土壤肥料养分淋溶研究进展及趋势,阐述了农田土壤肥料养分形态、农田土壤肥料养分淋溶机理及影响因素,指出了中国在土壤肥料养分淋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种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土壤肥力状况,为三江平原地区土壤的农业利用和布局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促进该区域土壤养分状况监测和农业管理措施的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代表土壤性质的7个指标作为分析参数,对其进行经典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养分指标在研究区域均呈现中等程度的变异,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程度达到了66.39%;除全磷、碱解氮与速效钾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外,其他各养分指标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一主成分代表土壤综合养分,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供应状况;聚类结果反映了五类地区不同的综合肥力状况。三江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不同地区养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湿地开垦和不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强化田间管理,针对土壤养分状况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该区域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光谱数据提取土壤养分信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综述了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提取土壤养分信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通过高光谱遥感技术获取土壤养分信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展望。旨在探索新疆绿洲农区如何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分析、模拟、评价、预测土壤养分含量,促进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田间农情监测、土壤诊断、水肥分区管理、作物科学种植中的应用,为新疆及兵团实施精准农业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就认识到通过施肥给土壤补充养分的必要性,把动物厩肥作为植物营养的宝贵来源.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粮食需求的增加,还必须补充其它来源的植物养分.肥料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农业对养分的需求,使其成为既可靠,价格又合理的养分来源.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肥料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已被各级政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向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对养分资源管理与使用,特别是化肥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综合利用有机肥源,减少化肥损失,减轻对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今化肥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通过皖南山区土壤检测报告给定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分析养分流失程度,为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采用指导性抽样选取样本,利用半梯形隶属度函数构建模糊数学模型,结合变异系数法,计算出不同地形类别的土壤养分流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以MATLAB仿真软件生成土壤养分的分布情况为直观依据,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发现多坡地的丘陵区域土壤养分流失最为严重。该模型的分析结果更贴近该地区土壤养分现状。研究验证了模糊数学模型在山区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中的实用性。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评估出土壤养分流失程度,为科学施肥护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管理中最重要的农情信息,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贵州土壤墒情监测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墒情监测在贵州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以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为主的轻简化栽培模式逐渐受到农民青睐。生产条件和生产体制的变化要求及时相应地调整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体系。本文综述了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的差异,并简要分析了轻简化栽培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从而为新的生产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壤酶研究进展,总结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参考。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化反应的一类蛋白质,主要催化含有有机元素的非专性有机物质、专性有机物质及某些矿质化合物的转化,以形成多种养分物质及一些有益元素,利于植被的生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土壤酶已被众多学者用来作为土壤碳、氮循环的重要指标,并利用酶活性的变化来反映土壤中的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卫华 《种业导刊》2012,(11):35-38
卫辉市2007—2009年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三年共取土壤样品6500个,通过对卫辉市测土配方施肥化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综合比较,掌握了卫辉市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养分变化规律,并对卫辉市土壤养分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卫辉市农业发展规划及田间推荐施肥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业界动态     
《科学种养》2013,(2):63-64
养分配比技术突破瓶颈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博士主持的"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与配比施肥理论方法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中科院院士、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专家赵其国率领的专家鉴定小组认为,成果在施肥与边际产量、钾适宜条件下的氮磷配比研究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方法,对持续实现我国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褚清河博士在田间肥料试验中发现,作物产量并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通过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起LM-BP网络结构(5-M-1)模型,达到对土壤养分等级划分的目的,为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采用Levenberg-Marquardt (LM)训练算法,构建3层网络模型: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利用3层网络作为耕地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模型。利用土壤养分各级评价标准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以此来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对歙县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LM-BP网络结构对测试样本输出的预测值和实际参考值是一致的。最终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歙县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结果与BP神经网络的模拟结果相对比,发现也是基本一致的。LM-BP网络结构应用于土壤养分等级划分中,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为智能算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与植被总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土壤和植被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揭示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为因地制宜实施土壤-作物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土壤与植被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并以稻田-水稻为例,从稻田土壤养分与水稻的产量、品质以及元素信息这3方面的关系特征,阐述了稻田土壤与水稻主要特性间的协容特征。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都会造成产量的差异,同时,不同的土壤类型由于营养元素的不同对稻米的各品质指标也有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展开了利用元素指纹分析技术鉴别水稻产地的研究,虽然直接将水稻元素与当地土壤元素结合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的元素信息带有该地区土壤的信息。因此,一方面,不同的土壤类型或养分状况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水稻谷粒的元素组成又能反映出一定的土壤信息。这说明任何一个地区的稻田和水稻都有其特性,形成一个协容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禹州市肥水管理技术应用特点,以精准农业为指导,通过分析土壤肥力水平、肥水管理以及节水保墒等问题,着眼于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延缓土壤养分流失、施肥"一炮轰"以及土壤保水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肥水管理应用技术,旨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相似文献   

15.
了解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土壤养分有效利用和农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相关方法,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及变异规律,并基于DEM数据提取相关地形因子,分析流域尺度下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耕层全氮和有机质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和有效磷处于中等水平,pH呈弱碱性,空间变异大小依次为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有机质>pH。构建的土壤养分指标半方差函数决定系数均大于0.6;土壤pH空间分布最为破碎;土壤速效钾和pH块金系数小于25%,主要为结构性因素影响;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具有中等水平的块金效应,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有效磷块金系数最大,人类活动对其空间变异影响更大。全氮与有机质分布规律由西北向东南先递增后递减,速效钾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波浪形递减的分布格局,有效磷整体分布趋势表现为由中游向上下游降低,土壤pH沿某一方向变化的趋势不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相一致。在地势较低且平坦的区域内,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在高海拔、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养分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陈宗云 《种子科技》2023,(12):85-87
随着我国经济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对夏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栽培技术应用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包括强化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控制秸秆数量、提高整地质量、管理土壤肥量、量化控制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顾林 《种子科技》2023,(7):118-120
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耕地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保证了农作物品质。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麦种植不仅受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而且受土壤养分和施肥管理等因素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了小麦土壤管理技术以及小麦肥料管理技术,以期为提升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对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森林类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森林类保护区土壤的深入研究及对其保护提供指导。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最终分布格局是地形、植被、土壤类型、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因素是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效的人为管理方式能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的积累,而不当的干扰则会造成养分显著流失。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在保护区建立森林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站,是全面掌握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较好途径,最终为保护区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植物营养的物质基础。由于耕种、施肥及灌溉,土壤中的养分在不断变化.因而了解土壤养分情况,对解决土壤和作物在养分供求方面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十三团近20年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进行动态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配方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杭州市滨江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30年来的变化特征,从而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肥力管理及改良措施,为促进滨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现将滨江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年间,滨江区耕地土壤的pH趋向偏碱,影响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贮量较低,变化不明显;土壤速效养分磷和钾含量失衡,且变化显著,有效磷增幅大,速效钾降幅明显;土壤保肥水平较差,略有降低;土壤全盐量较高,部分样点已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为此,提出了测土配方施肥、改良盐碱化土壤、增施有机肥的技术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