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美洲斑潜蝇的田间识别及发生特点鲁栋(安徽铜陵市植保站244000)1美洲斑潜蝇的田间识别正确识别美洲斑潜蝇是开展调查与防治的基础。由于美洲斑潜蝇虫体小,与其它潜叶蝇之为害状及寄主范围相近,因此,在田间识别美洲斑潜蝇比较困难。笔者在调查时将我市常发性的...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茎、叶、花、种子(果实)的形态特征,为识别、监测和防除该杂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病对苗木威胁严重,特别是根腐病,茎腐病常常在一些地区泛滥成灾。由于根腐病,茎腐病的症状比较相似,所以有时识别和诊断这两种病比较困难。现将两种根部病害的病原及症状特点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如下介绍。以供诊断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和识别捕食性蝽类昆虫时,往往采到许多若虫。由于过去对若虫形态研究较少,使得对若虫识别与鉴定相当不易,给天敌资源调查造成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常见捕食性蝽类若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1981年5~9月,我们在江苏南京市和江宁等七县以及安徽滁县等地采到常见捕食性蝽类若虫共10种,分别隶属于8个科。这些若虫的种名,是依据对成虫的准确鉴定而  相似文献   

5.
以获得的抗2甲4氯抗体及其包被抗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同源和异源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试图进一步揭示抗体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异源分析,特别是半抗原结构异源可大幅度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源分析和异源分析对于类似化合物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 一种口岸常规监测中发现并及时铲除的外来杂草——非洲牛筋草(Eleusine africana Kenn-O'Byrne),阐述了其分类地位、分布和起源、形态特征及潜在风险等,并将其与近似种牛筋草(E.indi-ca)和穇子(E.coracana)进行了形态比较区分,以便于识别.  相似文献   

7.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其分布广、寄主植物多,虫体小,发生危害隐蔽,并与其近似种混合交叉发生危害,野外识别鉴定困难,易暴发成灾,难于防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到多个扶桑绵粉蚧及其近似种石蒜绵粉蚧和双条拂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分别从触角、眼、口器、足、腹脐、刺孔群、盘孔、管腺和体毛等部位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检疫工作人员快速识别该虫及其近似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IL,用V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LD),利用MAX函数逐个提取雹云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最大VIL和VILD(分别简称VILmax和VILD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利用2004-2006年的5~8月甘肃中部54例局地冰雹单体个例,对单体VILmax和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地面最大冰雹直径(简称Rmax)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Rmax的识别效果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总体上看,单体VILmax和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且Rmax越大,一致性越好,但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比VILmax更接近。②VILmax和VILDmax在总体上与Rmax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VILDmax与Rmax之间的相关性比VILmax更好。③相同的识别因子,用不同回归类型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所不同,但从回代结果的效果比较,VILmax和VILDmax均是用二次函数关系建立的与Rmax之间的回归方程的效果最好;不同的识别因子,用相同的回归类型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自变量前的系数也存在差异,但用VILDmax作为识别因子的识别效果比用VILmax更好。  相似文献   

9.
对杂草调查中发现的3种曼陀罗植株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和对比,并将进境大豆中截获的粗刺曼陀罗与其他曼陀罗在种子大小、形状、种皮颜色、种子表面纹饰及种脐形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曼陀罗的野外识别特征以及曼陀罗种子可作为鉴别依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番茄潜叶蛾Phthorimaea absoluta Meyrick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性害虫。2017年8月入侵我国,现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多个省市,对露地和保护地鲜食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田间种植的番茄和马铃薯上,番茄潜叶蛾与同科的马铃薯块茎蛾常混合发生,且形态与取食为害特征相似,较容易混淆,给田间识别带来困难。本文详细描述和比较了番茄潜叶蛾和马铃薯块茎蛾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外部形态及幼虫为害症状。本文将为番茄潜叶蛾和马铃薯块茎蛾的准确识别及田间调查提供指导,还可为这两种害虫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研发了有害生物全维形态特征库和识别模型,采用激光合成干涉成像技术对100种昆虫和杂草标本进行全维高清特征进行信息获取,并进行全维整体轮廓特征和局部形态学特征识别。经过深度学习后测试识别结果,整理统计后得出该模型算法识别标本的正确率在86%~98%范围内,识别的正确率随着学习训练的样本数量增多而提高。表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标本的学习能力较好,利用全维立体识别技术对昆虫和杂草的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主要害虫,两者为近缘种,外形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为了便于茶叶技术人员识别这两种尺蠖,本研究通过饲养观察,比较了这两种尺蠖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提出了一种鉴别方法,即通过幼虫第2腹节背面八字形黑色斑纹的形态及该节上2对小黑点的位置进行幼虫鉴别,通过前后翅上外横线的形态进行成虫鉴别。采用分子鉴定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判别准确,且易于掌握,能准确区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本研究结果对这两种尺蠖的正确识别和田间防治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数据的新疆开-孔河流域农业区种植结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种植结构是农作物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以新疆开―孔河流域农业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作物物候信息和2016年的MODIS NDVI时序曲线,获得不同作物生长差异明显的关键期,选择关键期的Landsat 8 OLI影像,构建主要作物提取知识规则,基于决策树方法开展农作物的分类识别。开―孔河农业区2016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为5.07×10^5hm^2,其中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为1.97×10^5hm^2,玉米、小麦次之。博斯腾湖和开都河农业区以辣椒、玉米和小麦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比较零散;孔雀河农业区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以棉花和香梨为主要作物。与仅利用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进行作物分类识别的结果对比表明,综合利用MODIS和Landsat数据的作物识别精度有显著提高,总体分类精度从62.58%提高到88.37%,kappa系数从0.53提高到0.86。该方法综合利用了MODIS数据的时序特征和Landsat数据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特征,有效地避免了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不足而导致分类精度较差的情况,又避免了Landsat数据时间分辨率不足所引起的时相选择盲目性或数据冗余,在干旱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提取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分六号WFV数据应用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准噶尔山楂遥感识别在算法、数据源等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联合GF-6 WFV和ZY-3号影像数据提取多种分类特征,基于面向对象分割、特征选择、特征重要性评价与组合以及多分类器联合等方法对准噶尔山楂的遥感识别开展研究,提出优选特征辅助下的面向对象多分类器组合的准噶尔山楂识别算法。研究表明:(1)GF-6 WFV数据能够很好的对准噶尔山楂进行识别,特别是新增的红边波段对树种识别具有重要作用;(2)面向对象分割、特征选择和多特征组合都对准噶尔山楂识别的精度具有正向提升作用;(3)多分类器组合算法能够弥补单一分类器表征力差异造成的误差,显著提高识别精度和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工智能的作物病害识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依靠人工经验的作物病害识别方式难以适应大规模种植环境,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作物病害识别领域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作物病害识别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该文主要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2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作物病害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这2种方法的技术理论、主要工作流程、应用现状及优缺点,同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作物病害识别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葡萄在生长过程中会感染各种病害,葡萄病害的高效识别是防治葡萄病害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YOLO V3的葡萄病害智能识别系统,由微信小程序、云服务器和葡萄病害识别模型构成。其中的葡萄病害识别模型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2 566张原始葡萄病害图片为基础,构建了32 871张葡萄病害图片数据集,采用改进的YOLO V3训练得到。本系统能对手机保存的或现场拍摄的自然条件下的12类葡萄病害图像进行识别,准确率达98.60%。识别结果、病害特征、发病原因、病害地理分布和防治建议可立刻反馈至用户。本系统不但识别率高,而且涵盖了目前大多数常见葡萄病害种类,可作为辅助果农、消费者和相关科研人员甄别葡萄病害的智能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上饶市板栗主干和枝干部8种常见钻蛀性害虫的林间识别特征进行了描述,供林间虫害调查识别应用。  相似文献   

18.
前言豆象属有30余种发现于欧洲和亚洲。通过商业活动,某些种随着多种食用或观赏用豆科植物的种籽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的对外植物检疫中,先后截获到的就有13种之多。尽管有些种比较容易识别,但还有些近缘难于区分。应该提到的是,期望一个包括全部30余种,在任何场合都能满足需要的冗长的检索表,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一个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9.
半抗原的间隔臂长度对免疫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以2甲4氯和二氯喹啉酸的3种不同间隔臂长度(0、4、6个碳)的包被抗原及相应的3种抗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抗体效价的测定及包被抗原与抗体的亲和性正交试验,讨论了半抗原的间隔臂长度对免疫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均以接有4个碳链长度间隔臂的半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最高;同一抗体更易识别间隔臂较长(6个碳)的抗原;对于同一包被抗原,抗2甲4氯抗体中均以不接臂的半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最强,而抗二氯喹啉酸中则以接有4个碳长间隔臂的半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最强,表明抗体的识别能力可能与IgG蛋白的空间构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杂草识别的实现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杂草识别的意义,论述了针对不同杂草种类分别采取光谱分析法、颜色区分法、纹理分析法及外形分析法来识别的特点,综述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并提出了杂草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