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峰驼后足远趾节间关节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双峰驼后足远趾节间关节16个,并与其他家畜的对等器官相比较,双峰驼的后足远趾节间关节在形态结构方面有以下显著特征:①无远籽骨和蹄软骨,因而亦无相应的远籽骨韧带和蹄软骨韧带;②有两条背侧韧带,与在犬、猫等趾行动物体上所见相同;③趾间远韧带呈宽板状,交叉纤维甚少,大部分纤维平行排列;④轴侧侧副韧带起于中趾节骨远端韧带窝,止于远趾节骨蹄骨角附近,这与马的相同而与牛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兔疥螨(Sarcoptesscabiei)雌性成虫的体壁由表皮层和真皮组成.表皮层由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其中上表皮又可分为盖质层和表皮质层.真皮层则由一单层的表皮细胞层所构成.起源于表皮细胞的微管穿过内、外表皮,终止于近盖质层的表皮质层内,为单线型微管.本文还对皮纹、皮棘、杆状毛和基腹板等体壁附属构造进行了观察.骨胳肌细胞由肌质膜、肌质和核所组成.肌质膜为双层单位膜所组成.肌质内含肌原纤维、肌质网、线粒体、β-型糖原以及少许脂滴.肌原纤维显示色淡的I带和色深的A带相间排列,I带中心为Z线.A带中每条粗肌丝周围配有9~11条细肌丝.核单个,内含多量常染色质,核仁一个,电子密度深,位于一端.  相似文献   

3.
对5具双峰驼后肢骨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与单峰驼、马、牛的后肢骨骼做了比较,发现双峰驼后肢骨骼的特征如下:髋结节薄而窄小,荐结节厚而宽大;坐骨结节粗大,坐骨弓呈深“V”字形;转子窝很深,约3.5cm,无第三转子;膝盖骨呈上下行的椭圆球形;胫骨很发达,其骨干的外侧部较内侧部锐利;腓骨退化,近端只残留一痕迹,远端退化成胫骨远端外侧部下伸的踝突,无骨干;跗骨有6块排成3列。后肢其余的脚骨(跖骨、近趾节骨、中趾节骨和籽骨)较前肢相应的脚骨细、长,亦无远籽骨。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层分布多,并与毒腺相间排列.两种腺体在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上有差别,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色素细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层,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皮下组织发达,有大的淋巴腔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脊椎动物的皮肤表皮角化逐渐加深的进化过程及中华蟾蜍皮肤组织对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华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1-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层分布多,并与毒腺相间排列。两种腺体在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上有差别,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色素细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层,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皮下组织发达,有大的淋巴腔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脊椎动物的皮肤表皮角化逐渐加深的进化过程及中华蟾蜍皮肤组织对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鸡胚漏斗的原基最早发生于前脑底壁,后移行于间脑底壁,漏斗的管壁最后分化成垂体的神经部。拉克氏囊的原基最早发生于原口顶壁呈直管状,后分化成分支管泡状及滤泡状,滤泡壁由嗜酸及嗜碱性细胞组成,滤泡间有嫌色细胞及窦状隙形成垂体的远侧部。部分嫌色细胞转移到漏斗基部形成垂体的结节部。最后部分嫌色细胞团又移行组成垂体的中间部。鸡胚脑上腺的原基最早发生于间脑背面,由短管状分化成管泡状及滤泡状,滤泡壁由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组成。最后被膜伸入实质分成许多小叶,每小叶有1~2个滤泡腔,直至出壳结构类似。  相似文献   

7.
奶牛蹄叶炎是发生于蹄壁真皮的乳头层和血管层的局限性、弥漫性、浆液性、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青年牛及胎次较低的牛,呈散发的特点,但也有群发现象。本病是引起奶牛跛行的主要疾病,常侵害前肢的内侧指和后肢的外侧趾,其它指(趾)也可发病。  相似文献   

8.
实验材料取自8头成年驼的14个部位。结果表明,驼表皮平均厚度为106.50微米,真皮平均厚度为4.88毫米.表皮与真皮的平均厚度分别均比 D.G.Lee 等所报道的要厚.驼表皮和真皮的结构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似,但其腺体的结构和分布与其它家畜的描述有些不同,毛及毛囊的排列和结构与其它家畜也有差异。骆驼皮肤最明显的特征是毛囊的排列,它们成群埋在网状结缔组织内,呈卵圆形,大小不一.毛囊群由2—6根粗毛组成,粗毛有独自的毛囊,每一毛囊有皮脂腺和汗腺。粗毛周围有2—6束绒毛,每束绒毛由4—12根绒毛组成.可见双峰驼的粗毛数目、绒毛束的数目和每束绒毛的数目均比D.G.Lee 等报道的数目要多.  相似文献   

9.
对石刁柏的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①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细胞组成。绒毡层具分泌型及介于分泌型与变形型之间的第3种类型;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连续型,四分体左右对称。成熟花粉粒2细胞,单萌发沟;③电镜下,花粉粒壁具内壁、外壁二层结构。外壁由外壁外层、外壁内层组成,其中外壁外层又分为覆盖层、基粒棒、基足层3部分。④倒生胚珠。蓼型胚囊,助细胞珠孔端具扫帚状分枝丝状器。  相似文献   

10.
黑穗醋栗叶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组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子叶和初生叶的叶各组成部分较简单;成长叶和成熟叶的叶柄组成较复杂,其表面除一歧表皮细胞外,还有一歧下皮;邻接下皮处有数层厚角细胞;薄壁组织中分布3个分离(近轴端)或连合(远轴端)的维管束;每个维管束的韧皮部外面有数层厚壁细胞,增加叶柄的机械支持作用。在同一叶柄的不同水平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不尽相同。但在同一品种的成熟叶叶柄远轴端与  相似文献   

11.
北京黑白花乳牛是我国优良的乳牛品种,指(趾)间(以下简称指间)皮肤增殖是该品种乳牛的常发病和多发病。指间皮肤研究的很少,对指间增殖的病理形态学尚缺乏一致性结论,北京黑白花乳牛指间皮肤及指间增殖物结构研究的更少,为此,我们提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蒙古羊為粗毛羊,分佈很廣,是我國綿羊品種中數量最多的。目前我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等單位正在内蒙古自治區察盟五一牧場進行研究,將蒙古羊用細毛羊雜交改良成為毛肉兼用的細毛或半細毛羊品種。這項工作對於我國國民經濟有巨大意義。作者為了配合開展這項研究工作,從1956年夏季開始進行成年錫盟蒙古羊皮膚組織學的研究,目的在觀察蒙古羊皮膚及其衍生物生長發育一般規律,檢查各種因素(季節、飼養、管理、年齡、性别等)對於皮膚及其衍生物的影響;同時為家畜組織學與胚胎學,在綿羊及羊毛方面累積敎學資料。  相似文献   

13.
对4只成年麝鼠皮肤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体部针毛和绒毛呈簇分布,毛囊为复合性,皮脂腺多沿毛囊群上部周围分布,真皮下方紧贴一层皮肌,在观察的切片内未见汗腺分布。尾覆鳞片,真皮较薄。足垫部表皮和真皮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牛Bubalus bubalis皮肤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选用9例中国水牛,每例水牛各取19个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制成切片,加以显微观察。结果表明:1.表皮分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缺透明层。明显的乳头间屏环绕真皮乳头,从而大大增如了与真皮间的接触面积。真皮可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者间的界线不甚明显。2.只存在一种顶浆分泌型汗腺,在不同切片上可观察到不同分泌周期汗腺分泌部的变化。汗腺的血管分布较少,对体温调节作用不是主要的。3.皮脂腺是全浆分泌型,较发达,一般分2~3叶围绕毛囊,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分泌水平较高。4.真皮部位血管分布丰富,真皮乳头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有利于体热发散。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固定卡爪的结构工艺性和排样图,详细阐述了凸凹模的结构设计及导料装置和卸料装置的设计,介绍了模具关键零件的制造工艺及装配技术.生产实践证明:该模具结构设计合理,工作可靠,生产的零件质量合格,生产效率高,达到了预期效果,对同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与制造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XPS的苹果表皮残留农药界面层的氩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果皮表面残留农药进行微观深度探测及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表皮氧乐果及敌敌畏随施药浓度及施药时间的残留沿纵向深度变化呈现非线性规律性,主要残留部位为果实表皮的角质层区距表面8μm,氧乐果残留分布的规律性强于敌敌畏。  相似文献   

17.
白唇鹿胃肠的组织结构与牛羊等反刍动物基本相似。其主要特点是:瘤胃复层扁平,上皮可明显分为基底层、棘层、粒层和角化层。在基底层中存在一种大而圆形的亮细胞。皱胃的胃底腺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颈粘液细胞数量少而不明显。胃和肠壁的肌层都很厚。  相似文献   

18.
对长柱金丝桃各类器官进行了整体透明和解剖学研究,确定合理的采收部位和采摘时间。结果表明,植株富含分泌囊和分泌小管道两种分泌结构;叶片中分泌囊(道)的发育属于裂生型;地上部分泌结构分布较多,尤以叶片中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确定植物的最佳采收时期是每年8~9月的花果期、最佳采收部位是地上部。此研究结果为此药用植物合理的采收部位和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为其他植物分泌囊(道)发育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插秧机秧爪结构对秧苗栽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机插秧的秧爪结构、秧龄、株距、秧盘形式和播种量等参数对秧苗栽插质量“漂秧率”、“漏插率”和“伤秧率”(以下简称“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秧爪结构对秧苗栽插质量“三率”影响特别显著,秧龄对漂秧率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他看不出影响;株距对漂秧率和漏插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播种量对漂秧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秧盘形式对伤秧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且钢板秧爪结构插秧机的栽插质量明显优于钢针秧爪结构插秧机的栽插质量.钢板秧爪结构插秧机对秧苗栽插质量影响顺序如下:秧爪结构>秧龄>株距>秧盘>播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