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藿香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藿香籽油碘价为201.7(10-2Ig/g),脂肪酸组成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60.61%,亚油酸含量22.89%,油酸10.59%,棕榈酸3.05%,硬脂酸1.79%.藿香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94.5%,是含不饱和脂肪酸极高的植物油之一.不饱和脂肪酸中2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之和为83.5%,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植物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33-14936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且无损的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比分析了10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的影响。[结果]一阶导数(FD)结合多元散射校正(MSC)法的光谱预处理效果最优,经FD+MSC法预处理后采用PLS建立的植物油脂肪酸含量检测的校正模型,对油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69 3,预测标准差RMSEP为1.3%;对亚油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60 6,预测标准差RMSEP为1.66%;对亚麻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73 1,预测标准差RMSEP为0.479%。[结论]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检测植物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植物油[m(豆油)∶m(菜籽油)=3∶1]替代不同水平(0%、50%和100%)的鱼油,制成3种等氮等脂饲料(F1、F2和F3)喂养3组成体雌蟹70 d。结果显示,3组蟹的体肉、性腺和肝胰腺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所不同,体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占比约50%,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腺中n-6 PUFA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肝胰腺受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影响最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及PUFA总含量都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F1、F3组相比,F2组3个可食部位的EPA+DHA含量均较高。综上所述,使用50%植物油替代鱼油饲料喂养雌性中华绒螯蟹对其可食部位的脂肪酸组成有正面作用。本研究为优化育肥饲料中鱼油替代源配比以及进一步改善中华绒螯蟹品质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六种野生植物油脂肪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新型石墨化碳黑载体涂层玻璃毛细柱气相色谱法对沙棘、黑加仑、野玫瑰、亚麻、月见草、接骨木等六种野生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此方法不仅能使脂肪酸按碳数、按不饱和度分离,而且可以对油酸及反油酸作较好的分离。为野生植物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5.
辣椒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辣椒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辣椒籽油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辣椒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辣椒籽油中含有3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10%,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为69.79%。[结论]该研究表明辣椒籽油是一种营养很高的优质食用植物油。  相似文献   

6.
对山核桃基本成分和传统压榨山核桃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以及营养伴随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出仁率为42.76%,粗脂肪含量高达61.45%,经过传统压榨工艺得到的山核桃油品质较好,不含有害物质;山核桃油含12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1%以上,其中以油酸67.62%、亚油酸21.56%和α-亚麻酸1.99%为主;同时含有维生素E、角鲨烯、多酚等营养伴随物。与核桃油、橄榄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和牛油果油5种高价值植物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对比,山核桃油是一种含有较多有益脂肪酸,且脂肪酸组成结构较为均衡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不同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消费者针对性地选择食用植物油提供指导,并为油脂加工企业生产推广食用油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山茶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调和油、花生油和冷榨紫苏油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甾醇含量,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含量。【结果】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5.32%,属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山茶油、橄榄油、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1.9%、76.21%、66.90%、64.57%、44.74%,属单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ω-6的类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53%、56.82%、54.00%、45.58%,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ω-3的亚麻酸含量为65.89%,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91.30mg/100g;玉米油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为749mg/100g;棕榈油、橄榄油以及花生油甾醇含量均低于92.70mg/100g。【结论】双低菜籽油、普通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64%,且ω-6与ω-3 比例接近2︰1,是11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最均衡的食用油。冷榨紫苏油属于低亚油酸高亚麻酸类食用油,其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相对丰富,配合其他食用油使用可解决我国膳食油脂肪酸组成及营养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藿香籽油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藿香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藿香籽油碘价为201.7(10^-2I g/g),脂肪酸组成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60.61%,亚油酸含量22.89%,油酸10.59%,棕榈酸3.05%,硬脂酸1.79%。藿香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94.5%,是含不饱和脂肪酸极高的植物油之一。不饱和脂肪酸中2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之和为83.5%,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植物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南疆巴旦杏与油料作物油脂及高级脂肪酸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巴旦杏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 ,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及索氏抽提的方法获得巴旦杏、油菜籽、花生、葵花籽、大豆、芝麻等 6种植物油的油样 ,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得其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结果表明 ,巴旦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 93 .67% ) ,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 ( 6.3 3 % ,低于美国及加拿大标准 7.1 % ) ;不含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豆蔻酸 ,且棕榈酸含量较低 ( 5.99% ) ;不含对人体无益的芥酸。从营养角度看 ,巴旦杏仁油不失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新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10.
日粮添加植物油籽对乳脂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日粮中添加国内广泛种植的几种植物油籽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为改变牛奶脂肪酸组成,提高乳品质寻找合适的途径。【方法】 选用40头泌乳中期(150±25d)、胎次(3±1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对照组、全脂整粒大豆组、混合油籽组以及全脂膨化大豆组)设计。试验期6周,牛奶样品于试验第4、5和6周采集,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样品脂肪酸组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膨化大豆后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提高了83.33%(P<0.05)。全脂整粒大豆组、混合油籽组以及全脂膨化大豆组乳脂中月桂酸(C12﹕0)和豆蔻酸(C14﹕0)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35.73%和35.51%、38.65%和23.83%、24.85%和31.48%。【结论】日粮添加植物油籽可以改变乳脂脂肪酸组成,增加CLA含量,降低月桂酸(C12﹕0)和豆蔻酸(C14﹕0)含量,从而提高乳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鄯善、湖南浏阳、江西九江、甘肃天水和陕西汉中等5个种源地野外采集的臭椿果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臭椿果实中的内含物,鉴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各成分的分子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臭椿果实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脂肪酸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有差异。5个种源地的臭椿果实中都鉴定出10种脂肪酸且这10种脂肪酸碳链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碳16到碳19之间。  相似文献   

12.
钱宗耀  刘河疆  王建梅  周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93+22352-22293,22352
[目的]分析并测定沙棘茶中的脂肪酸。[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沙棘绿茶和沙棘红茶中的脂肪酸,并通过气质联用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气质检测结果表明,2种沙棘荼的脂肪酸化学组成相同,均含有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花生酸)和二十烷烯酸等9种脂肪酸。[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评分(SCS)与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21头无临床乳房炎、胎次为2—3胎、泌乳期在100—300 d的中国荷斯坦牛早、中、晚共3次的混合奶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脂肪酸含量,并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乳中体细胞评分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同时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与乳中体细胞评分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乳中共检出21种脂肪酸,季节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阶段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影响较小;除十四碳一烯酸(C14:1)、棕榈油酸(C16:1)、十七酸(C17: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n6c)、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花生四烯酸(C20:4)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等8种脂肪酸外,SCS显著影响乳脂率和其它脂肪酸绝对含量(P<0.05)。乳脂率、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短、中和长链等19类脂肪酸的绝对含量随着乳SCS的逐渐增加而降低。除4种相对含量较低的脂肪酸(十一酸(C11:0)、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外,SCS对乳中其它脂肪酸及饱和SFA、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短、中和长链等23类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SCS与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UFA和长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FA、中、短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SCS与脂肪酸总量、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均为对数函数,拟合度均在0.9以上;与SFA相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为指数函数,拟合度达到0.9以上,而与其它各种类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回归方程拟合度均低于0.9。【结论】该结果为通过SCS来预测和评估乳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变种及种源紫苏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作为紫苏油生产原料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贵妃鸡肌肉脂肪酸的GC-MS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合技术对贵妃鸡肌肉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 并计算各脂肪酸的相对百 分比含量结果表明贵妃鸡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21 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 种,分别是豆蔻酸,十五烷酸, 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占总脂肪酸的28.61%,不饱和脂肪酸(UFA)15 种,分别是十四碳一烯酸,棕榈 油酸,油酸,亚油酸,十七碳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11-二十碳一烯酸11,14 二十碳二烯酸8,11,14-二十碳三 烯酸,花生四烯酸(AA),芥酸二十二碳五烯酸(DPA)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DHA),酌-亚麻酸, 11,14,17-二十碳三烯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1.4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5.08%,必需脂肪 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3.52%  相似文献   

16.
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肌肉和肝脏总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以鱼油含量6%组(A组)为对照组,菜籽油替代16.67%(B组)、33.33%(C组)、50.00%(D组)、66.67%(E组)及混合植物油(棕榈油∶紫苏油∶菜籽油=3.6∶2.5∶1)替代66.67%(F组)鱼油为实验组,共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大黄鱼幼鱼[初重(0.65±0.11)g]50 d。结果表明,植物油处理组(B、C、D、E和F组)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C组,D组和E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A组;各处理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显著影响肌肉粗蛋白含量,A组的粗蛋白含量最低(58.9%±0.41%);各组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不影响肌肉与肝脏的总脂肪含量,但显著影响肌肉与肝脏的脂肪酸组成。随着菜籽油替代水平的提高,肌肉中18∶3n3以及肝脏中18∶1,18∶2n6,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提高,而EPA和DHA绝对含量均显著下降。与相同水平的菜籽油替代组相比,混合植物油替代组肌肉中EPA、DHA以及肝脏中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升高,而肝脏中EPA和DHA的绝对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66.67%的菜籽油或者植物混合油替代鱼油饲养大黄鱼幼鱼6周不影响其生长但降低鱼体的脂肪酸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5种野生木本植物油性质及其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东京野茉莉、乌桕、黄连木、白檀、光皮树等5种野生木本植物种籽,分别提取其油脂,测定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将油脂用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测定其指标等。结果表明:种籽出油率东京野茉莉53.6%,黄连木33.0%,白檀20.0%,乌桕22.0%,光皮树28.6%;油脂中脂肪酸主要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以十六碳和十八碳的脂肪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符合生物柴油要求;5种木本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大于95%;5种木本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指标与0#柴油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菜籽油在烹饪、食品加工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根据生产需要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分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通过对2种环境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分析,寻找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的QTL及影响本群体脂肪酸组分的候选基因。方法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10D130和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2个年度在重庆市北碚区2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气相色谱法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K SNP芯片对该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 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2.0利用JoinMap4.0软件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QTL IciMapping V4.1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结果 2种环境中,两亲本各性状间差异及RIL群体各性状在株系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6种脂肪酸含量在2个环境中均表现为连续分布,适合进行QTL检测。构建用于QTL定位的遗传图谱包含1 897个多态性SNP标记,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3 214.19 cM,平均图距1.69 cM。利用此图谱,在2个环境共检测到位于8条染色体上的23个控制脂肪酸组分QTL位点,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为6、3、4、5、2和3个,其中在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发现多种脂肪酸含量的QTL“富集区”。在A05染色体上检测到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重叠的主效QTL,亚油酸与亚麻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同;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重叠的主效QTL,油酸与廿碳烯酸及芥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反。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在17个QTL置信区间内筛选到22个候选基因,主要通过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全羧化酶合酶、碳链延长酶和参与酰基辅酶A生物合成等途径调控脂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结论 利用甘蓝型油菜6K SNP芯片准确定位了2种环境条件脂肪酸组成的QTL位点,筛选到位于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多种脂肪酸QTL的“富集区”,并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比对出该群体油菜脂肪酸代谢基因,可作为改善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重要区段及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安卡鸡肌肉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卡鸡脂肪酸组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对安卡鸡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结果]安卡鸡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包括月桂酸、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8.55%;不饱和脂肪酸9种,包括11-十四碳烯酸、9.十六碳烯酸、9-十八碳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11-二十碳烯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7,10,13-二十碳三烯酸以及5,8,11,14-二十碳四烯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1.4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3.58%,必需脂肪酸占23.04%。[结论]该研究为家禽肌肉中脂肪酸成分分析及营养价值的评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玉尧 《农家顾问》2014,(11):31-31
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加热温度分别为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分钟,用三氟化硼一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