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南方芦苇收割机扶禾器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方芦苇收割机的扶禾器进行了研制,采用单排式结构形式及适当的运动参数(扶禾链线速度Vt)和结构参数(扶禾器倾角α、扶禾长度L、拨指长度L1、拨指间距C等)的数值。经实地试割,极大地提高了收割质量,可供进一步研制芦苇收割机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晨 《新农业》2014,(18):34-34
<正>芦苇的群体产量是受芦苇的高度、密度、粗度等因子所制约的。如何控制芦苇群体结构,达到高产栽培目的,要从理论上确立某种生态模式。本文根据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芦苇群体结构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芦苇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明确各产量构成因素对芦苇产量形成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建立芦苇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芦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芦苇的群体产量是受芦苇植株的高度、密度、茎粗等因子制约。如何控制芦苇的群体结构,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尤为重要。在构成芦苇产量的诸因素中,以株高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密度,再次是茎粗。密度与株高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芦苇要高产,需要考虑密度与株高的协调发展,当高度一定时,密度对群体的产量影响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盘锦地区稻田水钱杂草主要是芦苇并混杂一些稗草等。芦苇是多年生恶性杂草,有粗壮的地下茎,生长繁殖能力强,并不断向水田扩展。如不加以防除,既影响水稻生产,又降低了水钱池埂大豆的产量,同时也是田间病害虫的寄主。在水稻收割后或移栽前用农达对水线上的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具有良好效果,也是时差选择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艳 《现代农业》2014,(1):83-84
芦苇的产量形成和土壤肥力,水分、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促进芦苇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就是保证芦苇的单位面积株数,过稀、过密都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掌握芦苇越冬芽萌发规律,可促进芦苇早生快发,从而获得理想的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8.
韭菜是多年生蔬菜,一年可收割多次。为防止韭菜早衰,使其连年高产,生产中应注意收割次数,处理好收割和养根、前刀和后刀、当年产量和下年产量等关系。因此,正确收割韭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芦苇资源的生态管理与芦苇的高产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健康诊断,揭示芦苇生长发育和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是维持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芦苇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根据芦苇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需水规律,对苇田实施排灌管理,调整土壤氮、磷、钾比例,是提高芦苇产量的关键措施。此外,芦苇的生长量与年有效积温及无霜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收割期对小麦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探寻最适收割时期。[方法]试验设10个收割时期,随机收割3个小区,共6 m2,单打单收,测实产和千粒重。[结果]通过试验可知,以小麦蜡熟末期前后3 d时间收割,产量最高,收获期为最适。[结论]适时收割对小麦产量影响明显,以小麦蜡熟中期和末期为最佳收获期,此时产量为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黄河三角洲人工高产开发自然芦苇提供依据。[方法]在芦苇进入生长初盛期时分别施75.01、12.51、50.0 kg/hm2的尿素和复合肥,对退化苇田春季耕翻15 cm进行耕翻复壮试验,研究施肥和苇田耕翻对芦苇产量的影响。[结果]单施复合肥的增产效果不及单施尿素显著。尿素用量与芦苇产量呈正比,施尿素150.0 kg/hm2处理的增产幅度达40.9%,但叶绿素和纤维素含量不是最高。综合考虑,施尿素112.5 kg/hm2处理的效益最好。苇田耕翻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杂草,促进了芦苇发育。苇田耕翻3年后,芦苇的每株芽数、根状茎长度、根状茎烘干重比不耕翻苇田分别增加了116.67%1、27.58%和24.81%。[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和翻耕苇田均可以提高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12.
在典型草型富营养化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研究基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试验,实施了两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技术措施:沉水植物收割工程与芦苇园田化生态管理工程。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能够削减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和释放,减少二次污染,抑制生物填平作用,改善水体环境;采用机械化技术控制芦苇蔓延、打开芦苇区通风道和通水道,可以重建湖泊绿色自然景观,提高全湖水流循环速度。研究表明,有计划、合理地运用生态恢复工程不仅可以减轻草型湖泊所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延缓沼泽化演化进程,而且可以在实施生态工程的同时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使湖泊环境与湿地综合利用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建兰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9):182-183,188
对总氮和总磷分别超过30 mg/L 和8 mg/L 的富营养化水体,用芦苇和香蒲进行了3 个月的试验净化。 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氮和磷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芦苇的去除率均高于香蒲。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水体覆盖率和 定期收割植株的方式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采摘次数对辣椒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遵义朝天小辣椒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采摘次数对辣椒干产量、外观质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期采果次数超过3次后,能显著促进辣椒植株发芽、抽枝、开花和结果能力,极显著提高辣椒干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性.采果次数4~6次的产量比1~3次的高27.69%~102.49%,纯收入提高55.30%~317.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有机基质培在蔬菜无土栽培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以造纸厂废料制作的芦苇末基质添加不同种类固体基质和肥料,进行樱桃番茄和瓠瓜的无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岩棉基质培相比,植株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产量提高10%以上,显改进品质,并且大大降低成本,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水深的洞庭湖区芦苇对湖泊中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在降低湖水磷含量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生长旺季,浅水区和深水区的芦苇根区总磷最高去除率分别为55%和25%以上,表层去除率分别为35% 和20%;在枯萎期,根区的总磷去除率也能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表层仍能保持15%。结果表明,通过适时收割 芦苇,可有效降低湖水中总磷含量。  相似文献   

18.
1993~1994年在西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站以“改良蒜”品种为试材,进行了大蒜早收后熟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采薹后不同时期连株收获后熟均可形成鳞茎,采薹后2~3周连株收获后熟的鳞茎产量和商品性接近田间生长自然成熟的对照。大蒜早收后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宜贵州机械粒收的春玉米品种,并明确玉米机械粒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以32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2019年在贵州遵义和安顺进行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筛选试验,收获时测定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损失率和产量等指标,利用相关分析和双向平均作图法进行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结果】贵州春玉米机收时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总损失率均值分别为30.45%、11.71%、1.79%和12.58%,产量均值为8251.49 kg/ha,且品种间差异明显。当前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存在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高、破碎率高、损失率大的问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偏高是引起机械粒收破碎率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可降低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提高机收质量。以籽粒含水率和产量为指标进行筛选,其中11个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低、产量高,比较适宜机械粒收;进一步以籽粒破碎率与总损失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先玉1171、新中玉801和兴玉3号具有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破碎率低、产量高和总损失率低的特点,适宜机械粒收。选择生育期稍短的品种,同时适当推迟收获期,可有效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提高机收质量。【结论】籽粒破碎率高和总损失率大是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机收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适当延迟收获时间可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提高机收质量。筛选出先玉1171、新中玉801和兴玉3号可作为贵州春玉米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相似文献   

20.
沙田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特性及除污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人工模拟小试系统,研究了沙田人工湿地9种植物的长势、生物量变化及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分析了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适应性和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深圳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期可贯穿全年,但长势受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仍非常明显。植物茎叶的生物量受收割季节和周期的影响较大,根系的生物量及根区范围随植物收割呈周期性变化。在热带砾石床中,红花美人蕉(Cannaindica)、水葱(S.tabernaemotaniGmel)难以适应环境,芦苇(Ph.australisTrin)、再力花(Thaliadealbata)、荻(M.sacchariflorus)一直生长旺盛,但荻的除污能力较差;纸莎草(Cyperuspapyrus)和美人蕉长速较快,较适合于需快速启动的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