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49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携带有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49为母本、大穗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系忻96-74为父本,通过杂交进行抗病、丰产基因的重组,调查了亲本及F2,F3的几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92R149所特有的抗白粉病和忻96-74的大穗特性可直接传递给后代,且杂种后代的变异极为丰富,可选育出抗白粉病且具大穗的优异单株。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为Pm21抗病基因供体,农艺性状优良的京411为轮回亲本,经杂交和连续7代回交、自交后培育了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京411♀/6A/6V♂//京4117),白粉病抗性遗传和抗病性检测表明,Pm21呈显性单基因遗传,近等基因系强抗白粉病。  相似文献   

3.
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回交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Yuma/8^*Chancellor为抗病基因供体亲体,以综合家艺性状优良的扬麦5号,85-85,扬麦158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综合和“滚动”回交,温室加代,白粉病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记选择,开展抗白粉病回交育种,育成了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综合农艺性状优秀的小麦新品系,93-1111,96G25,经过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为扬麦10号,扬麦11号,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云粳优5号、云资粳41号和楚粳28号是农艺性状优良但对稻瘟病抗性弱的粳稻品种,采用回交的方法将2个广谱抗稻瘟病的基因Piz-t和Pi9导入这些品种以改良这3个品种的抗稻瘟病特性。为提高后代抗病材料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本研究开发获得5个与Piz-t和Pi9基因紧密连锁并且在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跟踪检测来源于供体亲本与受体亲本回交获得的BC1F1单株中Piz-t和Pi9基因,并进一步利用对受体亲本云粳优5号、云资粳41号和楚粳28号致病,但对持有Piz-t和Pi9基因的供体亲本不致病的稻瘟病菌09BSH-10-5A进行接种分析。结果显示,携带有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DNA片段的杂合单株均表现抗病,而仅携带受体亲本DNA片段的个体均表现为感病。表明所开发的5个分子标记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抗病材料选拔的准确性与效率,创制新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5.
3个小麦新种质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山西省小麦抗病性差的现状,以携带有抗病基因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和92R149为亲本,与感病小麦品种忻96-74、矮多1号、黑粒小麦76杂交,进行抗病、丰产、优质和矮秆基因的重组,选育出3个抗病新种质G10,S06和S25,并综合应用农艺性状、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10为半矮秆、特大穗,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S06为矮秆,对白粉病免疫;S25具有5+10优质亚基、紫粒,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G10,S06和S25是小麦抗病、优质育种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1F3(448份)和亲本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供体亲本及其杂种BC1F3世代的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供体亲本的11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与回交后代差异明显.回交使其后代的性状逐渐趋于轮回亲本,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籼粳基本一致.2) 供体亲本及其杂种BC1F3的11个形态性状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测验表明,除剑叶宽和1~2节长外,亲本与后代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并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籼粳一致.3) 主成分分析表明,株高、剑叶长、穗颈长、穗下节长、1~1节长、穗长、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等9个性状是解释云南地方稻种和杂种后代多样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条锈病染色体异源易位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小麦品种Jubilar作为受体 ,黑麦自交系L15 5为供体 ,培育了 1个抗条锈病 ,叶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异源易位系A1882。使用C -带技术证明 ,这个易位系含有 1RS/ 1BL易位染色体。研究表明 ,与其它的 1RS/ 1BL易位系相比 ,本研究创制的这个 1RS/ 1BL易位染色体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用这个异源易位系与高产品种杂交 ,并利用易位染色体作标记辅助选择 ,培育了抗小麦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材料R14- 12、R14- 2 2和R16 5 - 2。经接种鉴定 ,这些品系对小麦条锈菌条中 30号和 31号生理小种免疫 ,抗叶锈病并中抗白粉病。这 3份材料的农艺性状较好 ,抗病性稳定 ,容易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本研究证明 ,通过初级易位系与优良品系的杂交和选择 ,把异源易位染色体放在协调的小麦遗传背景上 ,是在小麦育种中克服易位染色体不良作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甘薯抗病亲本材料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甘薯抗病育种筛选出了可直接利用的抗性亲本,济薯10 号和鲁薯7 号尤为突出,兼抗三病,是优异的抗性材料。通过研究分析亲本的抗病性、干率与后代的关系,可看出亲本的高抗根腐病和高干率性状,可同时遗传给后代,杂交后代茎线虫病的抗性水平随干率的大幅度提高而降低,采用梯度杂交和回交的方法有望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导入小麦材料85-DH5304的黑麦染色质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倍体小黑麦与小麦杂交培育的特异小麦材料 85 -DH5 30 4,表现植株较矮、特早熟、结实好等优良性状。Giemsa-C带和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表明 ,85 -DH5 30 4是一个含 1RS/ 1BL染色体的易位系 ,而我们用小麦白粉菌菌株接种鉴定表明 ,其 1RS/ 1BL染色体上的并不表达抗白粉病基因Pm8的抗性 ,利用中国春与 85 -DH5 30 4杂交后代的抗性分析 ,表明它不含有抗白粉病基因 ,认为可能供体六倍体小黑麦的 1R染色体上不具有对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此外 ,还对不同黑麦来源 1R染色体上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和六倍体小黑麦基因资源对小麦育种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染色体对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效应,了解T5VS·5DL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情况,筛选便于育种利用的共显性分子标记,进一步明确T5VS·5DL易位系的高代回交品系在育种改良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分别以扬麦13、扬麦15为轮回亲本的高代T5VS·5DL易位系回交品系(BC4F4)及其分离群体(BC5F2)为材料,利用GISH及5VS特异分子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鉴定;在大棚及大田2种环境下调查了这些材料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这些材料的水溶剂保持力、碳酸钠溶剂保持力、蔗糖溶剂保持力、乳酸溶剂保持力、蛋白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利用白粉菌混合生理小种对这些材料的苗期(二叶期)和成株期(抽穗期)进行了接种鉴定。【结果】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相比,2种环境下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簇毛麦5VS染色体臂代替普通小麦5DS染色体臂后,对产量性状的补偿性较好,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品质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的籽粒硬度值(SKCS)均显著低于其轮回亲本,表明簇毛麦Dina/Dinb基因型比普通小麦的Pina/Pinb基因型具有更软质胚乳特性;另外,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的水溶剂保持力与碳酸钠溶剂保持力也显著低于轮回亲本,而蔗糖溶剂保持力、乳酸溶剂保持力及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表明T5VS·5DL易位染色体对弱筋小麦品质指标可能有一定的正向效应。白粉菌混合生理小种接种鉴定的结果表明,在二叶期,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及其轮回亲本均高感白粉病,但在成株期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高抗白粉病,而其轮回亲本仍高感白粉病,表明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高代回交品系携带白粉病成株抗性基因。对BC5F2群体单株的白粉病及T5VS·5DL易位染色体鉴定的结果表明,所有含有T5VS·5DL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均高抗白粉病,无T5VS·5DL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均高感白粉病,推测一个显性的白粉病成株抗性基因与T5VS·5DL易位染色体共分离。同时在分离群体中,纯合易位染色体单株数、杂合单株数及无易位染色体单株数之比,经χ2测验符合1﹕2﹕1分离比例,表明T5VS·5D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遗传传递正常。通过对5VS特异分子标记的扩增条件及带型分析发现,共显性EST分子标记5EST-237、Pinb-1,扩增条件简单,特异带型易于识别,可以利用这些标记对T5VS·5DL易位染色体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鉴于T5VS·5DL易位系良好的品质及抗病特性,建议在弱筋小麦的育种项目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唐宗祥  符书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49-4950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中国春×Imperial的附加系6R和Holdfast×KingⅡ的附加系3R和6R对白粉病具有免疫力。这说明黑麦Imperial的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6R染色体上,而黑麦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3R和6R染色体上。黑麦KingⅡ的3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白粉病抗原。这说明3R和6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在小麦中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将黑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导入及AFLP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 +Pm13 +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 +Pm13 +PmV +YrX +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 +Pm13 +YrX +Bdv2d 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 +PmV +YrX +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 +YrX +Bdv2、PmV +YrX +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选用多样化抗源和在病区育种,育成三种类型小麦抗白粉病高产品系,并对其传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1)81—7241抗性受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此对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基因或新的复等位基因。它是综合性状较好的抗源材料。(2)川雅85—2及其选系,抗白粉病主效基因来自四倍体小麦khapli的Pm4a,抗性稳定,在白粉病重发区表现好,是良好的抗源材料。(3)川雅84-1产量高、籽粒大、商品性好。其高抗白粉病性可能受两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通过再杂交得来的衍生系列综合性状优良。89-8539在多点试验中表现突出,已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89-10255植株矮健,籽粒品质好,正扩大试种。还有一批高产、优质品系在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18.
新疆甜瓜的抗病性转育及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选育新疆甜瓜类型抗病育种材料,以2个高感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新疆甜瓜材料和一个高抗白粉病和霜霉病的美国Cantaloupe类型甜瓜品种为原始亲本,分别进行杂交,采用苗期接种抗性鉴定,植株成株期田间自然抗性筛选结合果实品质鉴定的方法,在3个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试验点经1~2代回交和7~8代自交,转育出2个高抗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新疆甜瓜类型单系材料。  相似文献   

19.
波斯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3抗白粉病特性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合成的波斯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3进行了抗叶锈病和白粉病不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在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中,DD组的抗叶锈性受到AABB组的抑制。对Am3进行抗白粉病4号小种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表明,Am3具1对显性抗病基因,位于2A染色体上。DD组上的抗白粉病基因也受AABB组抑制。但其抑制程度因病害小种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认为,只要适当选择亲本,并针对一定的病害小种,利用粗山羊草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波斯小麦PS5是值得重视的白粉病抗源。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经抗病鉴定、系统选育和细胞学分析,选育出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DNA分析,证明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或染色体片断)已被导入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