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8-18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在创新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超高产时代。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8-19
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分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及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选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环境敏感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稳定性,确定了选育强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相结合的亚种间杂交稻的亲本组配方式。  相似文献   

3.
两优培粳(原名两优协粳)是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广亲和籼型核不育系培矮64S与自育(系选)的典型粳稻94205配组育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新组合.它生育期短、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2003年秋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信阳近20年来唯一一个国审农作物品种,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审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4.
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花培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作了科学的论述,指出:①“以单交、复交和聚合杂交等方式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以花培技术为手段”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育种新途径;提高籼稻花培绿苗率,提高培养基对籼型配子体选择表达能力是提高籼稻花培选育成功率的关键,进一步改善花培条件、改进培养方法以及建立籼稻花培选育亲本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②花培技术与常规选育相结合是进行三系、两系选育和提纯复壮的有效途径,在选育广亲和不育系和育性转换特性较好的光敏不育系以利用两种间条件优势方面潜力很大。③花培技术与外源基因导入,可进行超高产育种,与细胞突变体筛选结合,可进行定向选择,与远缘杂交、无融合生殖研究结合,可进行物种创新。  相似文献   

5.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63  
程式华  翟虎渠 《作物学报》2000,26(6):713-718
测定了两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65396” (培矮64S/E32)和“65002”(培矮 64S/9311), 三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协优9308”和对照组合“汕优63”的若干株 型 因子, 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 结果表明, “65396”和“协优9308”上部三叶的叶面积 明 显增大, 叶角趋小, 叶片更为挺直。 “协优9308”还表现出后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3为母本、9311为父本育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是我国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两系杂交稻,1999年和2000年在云南创下单季每667m2产量达1139kg和1168kg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目标途经之一,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作为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方法之一,就是创造粳型亲籼不育系。该不育系必备不育系及胞质与保持系和籼稻恢复系具有遗传协调性;不育系基因组属于粳或粳偏籼型;对现有恢复系有很高的配合力;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不育特性;不育系对病虫抗性除主效基因外还应累积其他有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  相似文献   

9.
e杂交稻     
所谓e杂交稻是利用水稻eui(elongated uppermostinternode,最上节间伸长)种质或基因培育的不包穗的不育系和最上节间伸长的恢复系配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教授率先育成了e超级稻长穗颈不育系福esl(原名培矮64esl),并选育出e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原名e两优培九),2004年通过江西省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e杂交稻进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籼型染色体置换片段在杂交粳稻中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0个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籼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及6个粳稻测验种, 按NCII设计, 分析了籼粳亚种间杂种在10个染色体区段上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 除千粒重外, 各置换系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值均高于背景亲本Asominori, 其中带有第12、第4、第1和第11染色体片段的AIS84、AIS27、AIS3、AIS80和AIS76置换系产量相关性状的GCA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 水稻籼粳亚种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都大于粳亚种内的杂种优势, 对粳稻基因组导入籼稻X24-2~R367 (Chr.12)、R1854~R288 (Chr.4)、C970~C955 (Chr.1)、C1350~R257 (Chr.11)和X52~R2913 (Chr.11)染色体片段, 可显著提高杂交粳稻的产量水平。同一亲本所配的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 最高或最低SCA的组合可来自不同GCA的亲本组合类型, 表明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双亲一般配合力均高的前提下结合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超高产杂交稻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高产制种技术湖南省怀化地区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怀化418000)张化兴肖华伟吕重宏培杂山青是广东省茂名市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协作组用培矮64S与当地农家品种山青11杂交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感温型中晚稻兼用组合,199...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100,自引:10,他引:100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生物产量是获得超高产的物质基础,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或回交优化  相似文献   

13.
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模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和甬优7176为试材,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武运粳24,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及比较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1)两年中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平均产量为11.5 t hm-2 (11.3~11.7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7.8%和10.4% (两年平均值)。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8.9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19.1%和26.9%(两年平均值)。(2)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后天数(抽穗当天为0 d)均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R2均大于0.990);各品种花后干物重积累速率均呈先平缓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花后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和平均干物重积累速率呈杂交籼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达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花后42~44 d,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在花后26~28 d;籼粳杂交稻在花后渐增期天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渐增期干物重积累速率以杂交籼稻最高。常规粳稻在花后快增期和花后缓增期天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快增期和缓增期干物重积累速率则以杂交籼稻最高。本研究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较强的干物质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花后渐增期,而花后渐增期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主要在于其较长的渐增期持续天数。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牵头组织下,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参加协作攻关,至“九五”期末,第一阶段的目标顺利实现,育成了以“两优培九”和“协优9308”为代表的超级稻若干个,在较大面积上单产水平超过10.5t/m^2,比大面积当家杂交稻增产15%。目前,超级稻育种方兴未艾,育种家们正朝着第二期目标而努力奋斗。笔者结合我国水稻高产育种的基本经验和从事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提出了关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除草剂基因bar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以转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为受体,经过3次回交转育成了对Basta除草剂具有抗性的9311近等基因系"9311HR",经PCR分析确认已导入bar基因.比较试验表明,9311HR及其与"培矮64S"配制的杂种的产量、米质、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分别与9311和两优培九十分相似.表明通过回交将  相似文献   

16.
Y两优7号母本直播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谋 《种子科技》2011,29(12):33-34
Y两优7号是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利用生物分子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属两系迟熟杂交籼稻。由于注入了水稻高产基因,品种的产量潜力很大,已通过湖南省审定和超级稻认定。该组合表现出稳产、高产、米质优、抗病性强和产量高等特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两优培九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根据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技术思路和作者的长期栽培育种实践与研究成果,以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和汕优63(CK)等7个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分析了20项株型因素的相关关系.认为株高和叶角是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两项最主要的株型因素.生态条件对两优培九株高的影响可以达到平均株高的12.6%,并建立了株高的生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9-19
突破以往亚种内杂交的传统方法,由籼稻和粳稻亚种间杂交、筛选出的2个超级水稻新品种“金丰”和“申优一号”,正在苏浙沪地区推广。科研人员预测,几年后它们有望成为该地区水稻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伟清 《作物杂志》1997,13(4):23-24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邹伟清(江西省新余市种子公司336500)两优培特(培矮64S×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籼爪亚种间偏籼型的感温型中、晚稻兼用组合。在我省适应性强,产量较高,品质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为配合两系杂交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