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究斑蝥素衍生物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测定了5 种3-卤苯基芳香胺取代去甲斑蝥素 ( BY 、 BY-1 、 BY-2 、 BY-3 和 BY-4 ) 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其对油菜菌核病的相对防效;并通过测定斑蝥素衍生物处理菌体后菌丝形态、菌体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几丁质酶活性及草酸含量等分析斑蝥素衍生物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5种斑蝥素衍生物对核盘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BY 、 BY-1 、 BY-2 、 BY-3 和 BY-4 的EC50值分别为37.6、8.78、6.45、12.2和50.4 μg/mL。其中, BY-2 对核盘菌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最强,在12.5 μg/mL时的抑制率达86.52%;在100 μg/mL时其对离体叶片上油菜菌核病的相对防效达到97.71%。表明在苯环C-3’位引入氯原子可以显著提高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用斑蝥素衍生物处理核盘菌后,菌丝体表面粗糙,或脱水枯萎,或畸形膨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提高,草酸含量显著降低。表明斑蝥素衍生物能够有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为生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防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被开发成多种制剂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微生物制剂的生产成本高、耗时长,极大影响其生产效率。本试验通过液固两相发酵法筛选出提高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产孢量的最优增效剂浓度。结果表明0.1%浓度增效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的促产孢作用达最大化,浓度达4.48×109孢子/g;黄绿绿僵菌的最适增效剂浓度为0.05%,浓度达2.75×109孢子/g;当增效剂浓度小于0.1%时利于黄绿绿僵菌的产孢,增效剂高于0.1%时抑制产孢;而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与增效剂浓度正相关,最大浓度达7.41×109孢子/g。在真菌液体发酵过程中添加产孢增效剂,有效提高了真菌产孢量,缩短了真菌培养周期,为提高真菌制剂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油菜秸秆作为基质培养植物病原菌核盘菌的重寄生菌盾壳霉分生孢子,并从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及其抑制核盘菌菌核子囊盘萌发等方面评价了所获得的盾壳霉分生孢子的质量。结果表明:盾壳霉野生菌株Chy-1和Zs-1,以及Chy-1的突变菌株SV-5-2(抗杀菌剂vin-clozolin)可以利用油菜秸秆为基质进行培养,有利于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产量可达2·4×109~3·4×109个孢子/g干秸秆。水分含量和发酵时间影响盾壳霉分生孢子产量。在接种量为5×105个孢子/g干秸秆的条件下,以干秸秆中含水量为3~6ml/g,在20℃下发酵12d较为适宜。水琼脂平板试验表明:在20℃下培养48h,盾壳霉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达到90%以上。将油菜秸秆基质培养的盾壳霉分生孢子接种于土壤中,无论是夏季试验,还是秋季试验,对核盘菌菌核萌发及存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03年夏季,4·0×106个孢子/m处理其核盘菌菌核萌发数比对照减少26·3%;秋季该处理比对照减少57·1%~88·0%。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海洋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3在兰花根际的定殖特性,本研究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筛选出对利福平和卡那霉素稳定的菌株BA-3-K。平板对峙试验证明,菌株BA-3-K对兰花茎腐病抑菌率达86.91%,与原始菌株BA-3抑菌率87.69%无明显差异。采用灌根法和涂茎法证实了标记菌株BA-3-K能在兰花植株体内定殖达60 d以上。灌根处理表明,生防菌BA-3-K的定殖数量为土壤 > 根 > 茎,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21 d在根部和茎部达到最大分别为2.54×105和1.47×105 cfu/g,在土壤中第15 d达到最大6.50×105 cfu/g,但叶部未检测到标记菌株BA-3-K;涂茎处理生防菌的定殖量茎>叶,第17 d在茎部达到最大2.33×105 cfu/g,随后呈下降趋势,根部和土壤未检测到标记菌株BA-3-K;通过扫描电镜定性观察,发现BA-3-K可在植株茎部定殖。盆栽试验表明,菌株BA-3-K施用后,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本研究表明海洋细菌BA-3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盾壳霉控制油菜菌核病菌再侵染及其叶面存活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评估了施于油菜(Brassica napus)叶片上的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控制油菜菌核病菌再侵染能力,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并测定了盾壳霉分生孢子在油菜叶面上的存活动态。结果如下:叶面上的盾壳霉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初侵染影响较小,但在高剂量(> 106孢子/ml)时可以控制病斑的扩展。所有供试剂量的盾壳霉均可不同程度地控制再侵染。盾壳霉分生孢子可在叶面病部迅速萌发,48 h和72 h时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1%和95%,而在健康叶面上6 d未能检测到萌发的孢子。自携带盾壳霉的叶面病部不能分离到核盘菌,表明叶面上的盾壳霉已寄生并破坏了核盘菌再侵染菌丝。自油菜叶面上分离到的盾壳霉菌落数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其分生孢子至少可以在叶面上存活28 d。这即表明,在叶面上适时适量地添加盾壳霉可以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抑制黄瓜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对青海湖附近植被根系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测定拮抗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本文通过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出一株生防链霉菌S-101,该菌株对供试的几种病原真菌都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对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的抑制率为53.3%,对草莓炭疽菌的抑菌率为45.5%;并通过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S-101初步鉴定为Streptomyces lurid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101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57.11%;通过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基因工程菌S-101-GFP,检测了该菌株在黄瓜根部及根围土壤中的定殖能力,随着定殖天数的增加,数量由处理时的1×108 cfu/g逐渐减少到1×106 cfu/g,0~14 d下降较快,21~28 d下降较慢,28~35 d趋于稳定,孢子数维持在1×106 cfu/g。因此,菌株S-101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开发成为微生物农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胞杆菌HMB19198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为快速、准确检测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能力,本研究通过对HMB19198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获得该菌株102 bp功能未知的独有基因序列,设计出针对HMB19198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引物和探针对HMB19198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有番茄叶片DNA干扰下,体系检测阈值为102拷贝/μL。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菌落计数法检测了HMB19198在叶片上定殖动态。叶片喷施1×108 cfu/mL的菌体悬浮液,0 d后菌体数量分别为1.7×108拷贝/g叶片和8.9×107 cfu/g叶片,2、4、6和8 d后菌株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数量逐渐降低,8 d后定殖数量分别为1.0×107拷贝/g叶片和1.2×107cfu/g叶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菌株HMB19198悬浮液2 d后防效在80%以上,8 d后防效降为37.9%。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胞杆菌GB519是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菌株GB519-GFP处理水稻种子、根和叶片,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抗生素平板回收检测的方法,探究其在水稻根茎叶中的定殖动态。结果显示:经GB519-GFP发酵液处理水稻种子、根和叶片后,菌株均可内生定殖于植株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束中,表明其可在水稻植株内迁移和定殖。GB519-GFP在处理部位的定殖量通常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非处理部位3~5 d后即可检测到标记菌株。浸种处理,3 d后在幼芽中可检测到标记菌株;20 d后在根中的菌量最多,达5.7×105 cfu/g。灌根处理,1 d后根中菌量为5.4×105 cfu/g; 20 d后根、茎和叶中菌量均达到最大值;处理80 d后,根中定殖数量仍达1.9×105 cfu/g。叶面喷施处理,1 d后叶片菌量为4.2×105 cfu/g; 20 d后叶片菌量达4.4×105 cfu/g。不同处理方法在各部位的定殖量几乎均在处理20 d后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9.
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B35对小麦的促生作用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PHODB35是一株具有抑菌和促生作用的多功能菌株。为了明确其对小麦的促生作用,通过离体平皿法研究菌株PHODB35发酵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HODB35发酵液对种子萌发和芽长生长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高浓度发酵液(10×108和2×108 CFU/mL)对上述指标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发酵液(1×108、1×107、2×106和1×106 CFU/mL)对种子萌发不存在显著影响,但促进芽长的生长,其增长幅度为13.48%~20.22%,初步明确了菌株PHODB35适宜的接种浓度为1×108 CFU/mL。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在该接种浓度处理后小麦的株高、鲜重、干重和基质有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以该菌株为活性成分研制的有机肥料(浓度为1×108 CFU/g)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HODB35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分别提高了基质有效磷和小麦植株全磷含量3.86和3.55倍,其促生作用优于普通有机肥。多地区的田间试验表明,PHODB35有机肥处理(T3)在产量方面高于化学肥料减施处理(T2),增产率5.31%~9.06%。该研究结果为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B35有机肥的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miRNAs对油菜抗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了油菜miR6030在菌核病抗性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结果表明,miR6030在油菜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有差异,以根和茎中较高,花中最低。miR6030瞬时超表达和沉默分析以及基因沉默转基因油菜植株分析结果均显示,miR6030负调控油菜对核盘菌的抗性。降解组分析和GUS染色分析显示,miR6030靶标2个产物具有CC-NBS-LRR(CNL)结构的基因BnaCnng64090D和BnaA09g10520D。这2个基因均正调控油菜对核盘菌的抗性。综上,油菜miR6030降解编码CNL蛋白的BnaCnng64090D和BnaA09g10520D基因转录本,从而负调控对菌核病的抗性。该研究结果增进了对miR6030生物学功能以及油菜对核盘菌抗性分子机制的理解,并为油菜抗菌核病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核盘菌中dsRNA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源于我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一块茄子田的14个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及其中1个菌株Ep-1PNA5的2个衍生菌株的致病力和菌丝中的双链RNA(dsRNA)进行了分析。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上对5个弱致病型核盘菌菌株(Ep-1PD、Ep-1PI、Ep-1PL、Ep-1PM、Ep-1PN)异常性状(菌丝生长慢,且异常分枝)的传染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离体油菜叶片上,16个供试核盘菌菌株中,7个属于强致病类型,7个属于弱致病类型,2个属于中等致病类型。从10个核盘菌菌株的菌丝中检测到dsRNA因子,并可分成3类dsRNA电泳谱型。第一类dsRNA谱型只含有7.4kb大小的dsRNA分子,3个强致病型核盘菌菌株属于这种谱型;第二类dsRNA谱型含有2种dsRNA分子,大小分别为6.4kb和7.4kb。6个弱致病型菌株属于这种谱型;第三类dsRNA谱型只含有6.4kb大小的dsRNA分子。1个弱致病类型菌株属于这种谱型。从另外6个核盘菌菌株的菌丝中没有检测到任何dsRNA因子,其中4个菌株属于强致病型菌株,2个菌株属于中等致病型。可见,6.4kb大小的dsRNA因子与核盘菌弱致病性状密切相关。5个弱致病型核盘菌菌株(Ep-1PD、Ep-1PI、Ep-1PL、Ep-1PM、Ep-1PN)的异常性状可以通过菌丝接触传染给一些强致病型核盘菌菌株,使其菌丝生长变慢及分枝异常。结果还表明:这些弱致病型核盘菌异常性状的传染具有菌株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一株莱氏绿僵菌的筛选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草地贪夜蛾病原真菌的筛选和毒力测定可为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物制剂。本研究从广西南宁田间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僵虫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新分离的菌株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编号为CDTLJ1;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预蛹、蛹均有致病力,1.20×107孢子/mL浓度下,接菌处理后第6 d,2~5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均达100%,6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98.33%,预蛹和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8.33%、20.00%,草地贪夜蛾2~6龄幼虫的LT50值从3.91 d升至4.24 d;菌株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浓度达1×108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LT50为4.10 d,接菌处理后第6 d,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100%,LC50为1.12×104孢子/mL。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CDTLJ1对草地贪夜蛾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具有优良防效的拮抗菌株。本研究从关防风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出156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SC-32和SC-127对立枯丝核菌均有良好拮抗效果,且兼具广谱抑菌能力;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SC-32和SC-127接种35 d后在土壤中含菌量仍能保持2.93×107和7.83×106CFU/g;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C-32和SC-127对关防风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53%和65.89%,高于菌剂和农药处理。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菌株SC-32和SC-127均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4.
从马铃薯田自然罹病马铃薯块茎蛾幼虫上,分离到1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作用的菌株ML-1,通过形态及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该菌株ML-1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采用饲喂法分别测定了该菌株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块茎蛾初孵3日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饲喂后第7 d时,马铃薯块茎蛾3日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16%、80.70%和49.12%,在3.0×109 cfu/mL浓度下的LT50分别为4.71、3.04和6.47 d,在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的LC50分别为9.784×1010、1.855×108和5.434×105 cfu/mL。综上所述,黏质沙雷氏菌ML-1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海洋细菌SH-27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长作用和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抗利福平标记法和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对利福平标记稳定且对大豆疫霉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标记菌株SH-27Rif,培养10代后的标记菌株SH-27Rif能够保持稳定,对大豆疫霉抑制率为56.92%。分别采用灌根和涂叶法研究其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灌根与涂叶法均可使标记菌株SH-27Rif在大豆体内定殖,时间达31 d以上;灌根处理定殖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定殖量根 > 茎 > 叶,处理后第21 d根部定殖量达到最大(6.6×105 cfu/g);涂叶处理第1 d大豆叶片定殖量达到最大(6.3×105 cfu/g),随后呈迅速下降趋势;定殖量叶>茎,根部未检测到标记菌株SH-27Rif。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第15 d,处理组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豆疫病的病情指数,对大豆疫病3、5、7和9 d的防效分别为83.44%、66.34%、57.18%和52.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细菌SH-27是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刺吸式口器昆虫常发生严重且抗药性强。本文室内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Ifu13a对梨冠网蝽、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控制潜力。在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接种浓度下,在处理后初始2 d保持RH(95±5)%,随后8 d保持RH(78±5)%的条件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12、4.11、5.43和4.77、5.55、5.32 d,而梨冠网蝽的致死中时为7.32、8.22、9.79 d。在1.0×108和1.0×107孢子/mL浓度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累计死亡率均在5 d内即达到100%,2种害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90×103和3.03×104孢子/mL;而梨冠网蝽第10 d在2种浓度下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了81.25%、77.5%,其LC50为6.88×105孢子/mL。菌株Ifu13a显示出一定的寄主专化性,菌株Ifu13a显现了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GFP标记和平板分离法研究了拮抗内生细菌Bacillus mojavensisZA1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土著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标记菌株ZA1-gfp在土壤中定殖数量为3.7×104~7.3×104cfu/g;马铃薯根际为3.0×103~1.5×105cfu/g,根内为49~630cfu/g;马铃薯的根部横切面、根毛和根表皮等部位均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菌株ZA1-gfp菌体或聚集菌落。利用灌根法施入生防菌后,土壤中细菌、放射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真菌数量在中期下降;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在相对稳定范围内(数据之间差异不显著)消长。该结果说明菌株ZA1-gfp能够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定殖且不影响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发出一种对番茄白粉病有稳定防效的微生物农药,以枯草芽胞杆菌YN2014090为有效成分,通过加入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紫外保护剂、防腐剂等助剂,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制得YN2014090悬浮剂,活菌数达到3.2×1010 cfu/mL。结果表明,其配方为YN2014090菌粉15%、黄原胶2.2%、分散剂EMA 8%、600#12%、D425 2.2%、OP-10 2.2%、吐温20 1.2%、PEG600 1.2%,尿素0.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12%。所制悬浮剂pH在8.20~8.30,细度(<10 μm)通过率大于95%,持久泡沫量(1 min后)小于38 mL,倾倒后残余物质量分数小于5%,洗涤后残余物质量分数小于0.4%。连续两次药后11 d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效达到94.21%,表明新研制的悬浮剂对番茄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