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近4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和气候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可为地方政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环湖区草地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而青海湖环湖片草地又属全国北方地区重点牧区十一片之一;环湖区水、草资源丰富,草质优良,是我省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但从50年代后期起至80年代的30多年里,随着时间的迁移,气候之演变,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造成草地生态环境的失调,湖水逐渐退缩,沙源扩大,草场退化,草质渐差,畜牧业生产不断下降。如此下去将会使环湖区变为一片荒漠景观,直接影响我省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作者特对青海湖环湖片草地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草地生态环境失调的防治保护对策作一研讨。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盆地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近2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增大程度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增多不显著,且年际间变化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随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湖盆地地区水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4.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青海湖地区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保护和治理好区内生态环境,其社会及生态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思路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青海湖地区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保护和治理好区内生态环境,其社会及生态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思路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孙军 《四川草原》2005,(7):34-35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不仅以盛产5种裸鲤闻名于世,而且有189种鸟类,成为我国八大鸟类主要栖息地。环青海湖周边拥有约1.2×106hm2优良草场,为4万多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资料,系200多万牲畜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国内游客、专家关注的胜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干旱缺水,开垦草原、草场超载过牧、鼠虫危害,已使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环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保护和建设环青海湖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1重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是对全国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环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它…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基于2000~2021年的MODIS影像数据,对青海湖流域的NDVI时空变化、气候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利用NDVI格点数据开展了青海湖流域荒漠化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增,其西北部集中了大部分低、中低覆盖区,中部集中了大部分中高覆盖区,东北部集中了大部分高覆盖区。近22 a来,青海湖流域NDVI整体趋好,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结果同时显示出青海湖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荒漠化,面积为2 247 km2(截止2021年),占整个流域的8.86%,以轻度荒漠化为主。重度荒漠化区域位于沙岛地区,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区域主要位于天峻地区。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对青藏高原不但具有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特殊功能,而且也是珍稀水禽和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此,积极采取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大力开展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施退牧还草、休牧育草等有力措施,促进青海湖北岸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是有效保护青海湖和青海湖湿地,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刚察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农牧业主导产业是天然草地畜牧业,主要养殖畜种是白藏羊和牦牛,长期的牲畜数量扩展,造成天然草地的严重退化,随着国家加大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环青海湖地区被国家列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刚察县属于该保护区域的核心部分,被列入重点生态保护治理范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相似文献   

10.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与环境恢复治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半个世纪以来,环青海湖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逐渐强化,尤其是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青海湖萎缩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等自然环境变化均是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无序活动等影响的反应结果.铁卜加和海晏两地牧草产量以96.53 kg/(hm2·a)倾向率降低,刚察亚高山草甸下降幅度最大,为55.16%,充分反映了草地的退化趋势;青海湖面积总体在以7.04 km2/a缩小趋势背景下,以12年短期小幅回升,回升周期为3~8年.面积变化基本反映了该流域内气候变化情况;沙漠化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年增长率逐年增加,90年代中后期达10%以上.分析了目前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建设主体、科技支撑、超载过牧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遵循区域自然规律、利用人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调节是恢复退化草地、湖泊及沙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对青藏高原不但具有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特殊功能,而且也是珍稀水禽和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此,积极采取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大力开展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施退牧还草、休牧育草等有力措施,促进青海湖北岸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是有效保护青海湖和青海湖湿地,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天然草原是维护环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平衡的自然屏障,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天然草原上的生物量决定草原的产出能力和维护草地生态环境的能力。生物量是草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青海湖北岸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北部,地势高寒、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差较大。监测青海湖北岸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趋势对于研究青海湖  相似文献   

13.
牦牛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特有的优势畜种,是惟一能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生存繁衍的牛种.由于高海拔无污染,青海湖环湖区牦牛更具有生产"绿色肉食品"的独特优势.如何建设具有高原特色青海湖环湖区绿色牦牛肉干生产基地,是畜牧业科学高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青海湖流域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统计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同德高原牧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生物量、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影响,发现同德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年平均气温、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每10年升温趋势分别为0.37℃、0.23 ℃、0.50~0.88℃、0.11~0.35℃和0.10~0.33℃;年降水量每10年以10.5 mm的趋势减小,9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海省2个重要生态区域“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1987-2004年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生态观测数据和1961-2004年气象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及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牧草地上生物量、高度与覆盖度下降及毒杂草大量滋生,还体现在草地优势种群演化、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生态功能的变化上,使得草地可利用面积减少。通过研究表明,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力的作用下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出现了不良态势,最终导致天然草地退化和载畜能力下降。并揭示了草地生态不良变化的原因、机理及生态过程,气候暖干化,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是促使草地生境恶化的重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由于草畜季节不平衡、草地不均匀的放牧压力、人口增长以及生物因素等,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内生态环境的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大幅下降,流域生态安全问题严重。本研究利用2002-2010年的MODIS NDVI产品、青海湖流域气象数据、流域社会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数据,结果显示:1)2002-2008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植被退化面积是植被恢复面积的2倍以上。2008-2010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之后,恶化形势有所缓解,恶化面积减少至与植被恢复面积持平。2)实施治理工程之后,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仍处于退化状态,甚至有恶化趋势。天峻县和共和县分别有3 415.36和2 324.57km2地区出现警戒状态,分别占当地陆地面积的25%和38%。较严重的是,海晏县有284.98km2地区的生态安全处于重度危险状态,占当地陆地面积的18%,剩余地区都处于轻度危险状态。根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评价研究,提出了减缓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行性措施和改进环境治理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沼泽化草甸是青海省重要的草地类型,其生态与环境功能是其他类型草地不可替代的.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的沼泽化草甸逐渐萎缩,其空间分布和植物群落结构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本文对环青海湖地区沼泽化草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草地资源,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环青海湖牧区共和盆地草原区共和县、贵南县气象站1985—2007年的温度、降水及牧草生物量的监测资料,利用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预测23年共和盆地草原区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且通过实测地上生物量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比较了模型在同一个植被类型区域不同点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23年来共和盆地植被气候生产力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以点代面预测一个区域的牧草产量会导致结果误差较大;当地的气候生产力取决于温度和降水的结合情况,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是降水、温度的变化,NPP值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降水是共和盆地植被气候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0.
德尔菲法评价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利用德尔菲法对青海湖北岸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评价标准引用了赵有益等人发表论文<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中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分级及判别标准,德尔菲法最后评定结果为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功能尚好,一般干扰下系统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