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赣江入湖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赣江外洲站1970-2011年入湖泥沙量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产沙函数S=Mf(Q,P)导出的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影响模型和双累积曲线回归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输沙变化规律的影响,并定量计算了人类活动对赣江流域入湖泥沙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赣江外洲站入鄱阳湖泥沙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水利工程的修建等人类活动是入湖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相比1970-1983年基准年,1984-1992年人类活动年均减少入湖泥沙量153.95万t,贡献率为49.27%;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至1993-2011年人类活动年均减少入湖泥沙量734.51万t,贡献率高达97.24%.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蓄水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资料,先求出湖体岸边地带形状参数,再根据某水位高度下地带形状指数求算出不同高程其面积和蓄水容积,建立湖泊蓄水能力(V)与湖泊面积(A)的模拟方程,并对洞庭湖蓄水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蓄水功能在高程上(水位高)的变化,水位33m时蓄水容积为水位21m时的121.91倍;蓄水功能平面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的蓄水容积占整个洞庭湖的50%以上;蓄水容积在时间变化上,除1995—2003年呈现增长趋势外,其余年份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的蓄水容积只有1949年的58.70%;洞庭湖蓄水容积的时间变化,主要因蓄水面积的时间上变化引起的。围湖垦殖对洞庭湖容积减少作用是泥沙沉积的2.20倍,在洞庭湖容积的变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60年洞庭湖区水沙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洞庭湖1951-2009年年径流泥沙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对近60 a来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年份序列为自变量,对洞庭湖水沙累积量进行多项式函数拟合,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洞庭湖区除四水入湖水量的趋势性不显著以外,三口入湖水沙量、四水入湖沙量和城陵矶出湖水沙量均呈较显著的减少趋势;②洞庭湖水沙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③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趋势与下荆江裁弯工程、葛洲坝截流工程、三峡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线性趋势法、M-K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对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降水-径流经验模型,定量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影响率。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出湖水沙时间序列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入湖输沙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以404.46万t/a的速度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入出湖水沙均发生了突变并表现出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洞庭湖入湖水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0,出湖水沙为0.696,表明洞庭湖水沙序列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整个变异期,降水对入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1.03%、人类活动为101.03%,降水对出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7.67%、人类活动为107.67%,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减少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洞庭湖水沙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实测水沙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洞庭湖水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由18.5%,21.4%分别减少至11.7%,13.6%,导致三口占入湖总径流量、总输沙量比重,依次由41.5%,82.9%减少至21.6%,58.5%;(2)多年平均入湖水沙量分别减少了531×108 m3,4 715×104 t,湖盆泥沙淤积率由70.4%减少至39.5%,递减幅度为30.9%;(3)西、南、东3洞庭湖多年平均水位变幅分别降低了1.23,1.45,1.88m;(4)湖盆冲刷量大于淤积量,淤积泥沙颗粒趋于细化,西洞庭湖区与东南洞庭湖区的泥沙输出比均呈同步增大趋势。这些水沙特性的变化,对于延长洞庭湖寿命、减轻湖区洪涝灾害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会给湖区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水系的河流年输沙量约为4,059.3万吨。淤积严重,湖面日渐缩小。现在,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按水域规模已退居于鄱阳湖之后。解放以来,河流泥沙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多;在七十年代其总量比五十年代增加了将近1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控制河流泥沙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沙条件变化及其对江湖关系、水情响应、冲淤变化等的影响,以水沙过程变异为主线,利用最新水沙观测资料,采用水文描述法、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数学计量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水沙变异特征和江湖水沙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洞庭湖流域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三口分流分沙的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的状态,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1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3 411万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3.5%。  相似文献   

8.
<正> 青海高原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淡水水体广大,目前已查明的有鱼水面就有1600多万亩,相当于全省耕地面积的两倍。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淡水水面资源也十分丰富,据水利厅的统计,盆地有淡水湖24个,低矿化度湖泊6个,总面积1,094.2平方公里,合164.13万亩。相当于已垦耕地面积的2.3倍。在旧社会,青海的高原渔业是空白。解放后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1951—2014年洞庭湖水沙阶段性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洞庭湖1951-2014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并以回归曲线拟合及归-化曲线对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期确定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入出湖径流量、输沙量的突变年份有差异,入湖径流量、出湖径流量为1971年,入湖输沙量为1985年,出湖输沙量为1970年;(2)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具有以分段衰减为特征的演变过程,1972-1977年表现最明显;(3)入湖输沙量呈现分段衰减的阶段性演变特征,2004-2014年间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幅最大,衰减率为75.34%;(4)入湖、出湖径流量在1951-1971年和1978-1985年主要受降水量变化驱动,1972-1977年和1986-2014年主要受沙滩子自然裁弯、葛洲坝水电站、五强溪水库、三峡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5)1951-1971年入湖径流量的多寡对入湖输沙量产生一定影响,1972-2014年影响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水利枢纽工程.因此,洞庭湖流域水沙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其中,入湖径流1972-1977,20042014年2个阶段及出湖径流1976-1985,2004-2014年2个阶段以水利枢纽工程驱动为主,其余2个以降水量变化驱动为主.  相似文献   

10.
荆江三口的水沙变化过程是影响洞庭湖发育的重要环节,对洞庭湖的稳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荆江三口五站1951—2014年的水沙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着重研究长江荆江三口近60年水沙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水沙变化对洞庭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荆江三口分泄长江径流量、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也导致三口五站中的四站出现功能性断流,且断流天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降水量减少、水利枢纽工程等人类活动是影响三口水沙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荆江三口水沙变化对湖盆结构及洞庭湖形态起着重要的调控与制约作用,其分泄水沙能力的减小也导致了洞庭湖湖面面积萎缩、容积缩小,不过洞庭湖寿命随着水沙的衰减而增加。正确认识荆江三口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对洞庭湖的影响,可为三口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洞庭湖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一、农林渔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机能概况日本国土面积为3777万公顷,到1980年为止,林地占66.9%,农田占14.9%,原野,水面、河川、水路占3.9%。包括内水面渔业,农林业的土地利用面积几乎占日本国土面积的85.7%。毫无疑问,农林渔业与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梁平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将渔业作为全县农业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聚力打造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加快建设全县1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推动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担负起农产品主产县的任务。一、主要成效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相似文献   

13.
<正>孙武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东新区,总面积42 km~2,属黄泛平原轻度水蚀、风蚀复合侵蚀类型区。自2004年以来,围绕"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的功能定位,按照"一湖两带三区六片"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孙子文化园、孙武湖生态林场、孙子学院、马鸣寺、乡村俱乐部、湿地公园、孙子故园等40多个项目,投资6亿余元,实施了土地整治、水系开挖、路桥铺设、景观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0万m~2的生态水面、1466.7 hm~2的生态林场、孙武湖两岸高品质景观绿化带、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园林绿化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15.
<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3年开展重点治理以来,陕西省无定河流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展以兴修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等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截至1989年底止,全流域治理面积1825.6万亩,其中“四田”196.7万亩,造林1241.4万亩,种草301.6万亩,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拦截了泥沙,减少了对下游河流的危害。但是由于水毁、老化、林草成活率低等原因,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面积较实施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上报统计数字常出现一些误差,加之现行统计方法不尽合理等原因,使得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确切的治理面积统计值。随着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特征,以便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鄱阳湖五河流域5个入湖水文控制站1959—2012年径流量和1980—2012年输沙量数据资料,采用过程线法、滑动平均值法、相关系数检验法和年不均匀系数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河入湖径流量整体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五河年平均输沙量均有整体显著下降趋势;赣江流域的年均输沙量从80年代初开始有显著减少趋势,而其他的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四个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均是从21世纪初有显著减少趋势;水利、水保及林业工程是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98洪灾看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代表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的湖南、江西两省90年代初已相继宣布消灭了宜林荒山,但90年代以后“两湖”依然洪水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两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虽有所减少,而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却进一步加剧,由于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与由于林种结构、林龄结构及造林方式不合理造成的林地水土流失均十分严重。50年代以来,两省每年输入“两湖”的泥沙量基本稳定不变,主要是中上游塘、坝、库、堰等水利水保工程拦蓄的结果,为此付出的代价沉重,江西省平均每年损失库容1047万m3,湖南省大中小型水库平均每年仅拦蓄悬移质泥沙686万t。“两湖”流域中上游推移质泥沙数量巨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大中型水面生态渔业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大中型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水产品的质量,良好的水面生态环境能够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当地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根据我国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面生态环境资源现状,提出渔业发展举措,以期促进我国大中型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澧水长时间序列的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1955-2009年澧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结果表明:近55 a来澧水年径流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在1983年发生了突变。通过分析降雨、径流及输沙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知,在1955-2009年澧水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人为因素是年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因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利工程拦沙导致澧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每年相应减少约4.59×106 t。  相似文献   

20.
<正>巴南区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坚持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业同步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特色农业有"看头"。累计流转土地32.83万亩、流转比例35.17%,适度规模经营24.62万亩、规模经营度26.38%。建成水稻、五布柚、茶园梨园、渔业、蔬菜和花卉苗木等多个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南—南线(南泉—南彭)万亩蔬菜基地和万亩花木走廊、惠—东线(惠民—东温泉)生态休闲渔业带、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