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华北落叶松鞘蛾人工合成性诱剂诱引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0年,在山西省太岳山林局应用人工合成的华北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对华北落叶松鞘蛾进行了监测,并开展了大量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该引诱剂对华北落叶松鞘蛾雄蛾有较中的引诱作用,60个诱捕在成虫扬飞期共诱到鞘蛾成虫51万头,应用诱捕器后,林地内华北落叶松被害率下降50.1%,虫口密度下降81.2%,可用于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鞘蛾在乌兰察布市主要分布于丰镇、凉城两地国有林场的华北落叶松林地,幼虫专食落叶松叶肉。大面积发生时,落叶松针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后又变为深黄褐色,从远处看华北落叶松林如火烧一般。近几年,落叶松鞘蛾在乌兰察布市为常发性虫种,连年发生,发生面积占落叶松分布面积的10%,严重影响了树体发育及树木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3.
论落叶松鞘蛾的可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国内外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spp.的发生与防治历史,总结了落叶松鞘蛾发生的自然周期规律以及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如施用化学杀虫剂等会缩短害虫发生周期和导致连续再猖獗,提供了落叶松鞘蛾可持续控制的科学证据。从落叶松受害后针叶和枝条内与抗虫性相关的几类化学物质变化,与自我补偿,恢复生长的几项因子,指标测定等方面,指出发挥树木对虫害的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作用。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平,总结了落叶松鞘蛾的天敌及其生物防治在世界和我国的成功范例与前景。较全面的论述了落叶松鞘蛾可持续控制的可行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王喜洞林场资源现状及落叶松鞘蛾为害情况,分析了落叶松鞘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其它小型国有林场类似病虫害的防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鞘蛾(Coleosphora dahurica)是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负鞘越冬,翌年早春开始活动,具有暴食期短、易成灾、危害重等特点。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出简捷、操作性强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落叶松鞘蛾的分布,发生规律及用烟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兴安落叶松鞘蛾是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常猖獗发生,给林木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对兴安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及预测方法等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木兰林区落叶松食叶害虫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过程中,对木兰林区落叶松食叶害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确认发生较为严重、对落叶松生长构成一定威胁的食叶害虫主要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落叶松腮扁叶蜂、落叶松鞘蛾。该文报道了该4种落叶松食叶害虫的发生及危害特点,对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鞘蛾寄生蜂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laricellaHübner是落叶松林的一大害虫。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为害面积近200万亩,有虫株率达80%以上,虫口密度2.1~5.8头/1Ocm,严重威胁着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采用烟剂防治,不仅大量杀伤天敌,而且杀害蜜蜂,污染环境,害及人畜.为此进行了寄生蜂对落叶松鞘蛾控制作用的研究.笔者于1973~1987年,分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和吉林省四平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内,对落叶松鞘蛾寄生蜂的发生、消长、寄生和利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落叶松鞘蛾的形态特征,和该虫在五台山林区发生的物候征兆,及发生量与五六月间温、湿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 ,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 ,推广无性系良种 ;保护茶园生态 ,应用生物技术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龙头产业 ,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 ,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 ,进入 2 0世纪 ,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 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 6 8万t,出口仅2 0 .2 9万t,云南茶叶产量 7.5万t,出口仅 1.0 3万t,版纳茶叶产量 1.5万t,几乎全部内销。国茶出口不畅 ,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机制和产品质量的制约 ,如何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振兴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促进版纳茶业再上新台阶 ,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革现行茶叶经营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