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群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80-13082
植物是景观构成的主要要素,在园林景观备受重视的现代居住区中,植物景观是重要的景观构成。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庭园和现代居住区中植物运用种类和配置特点,以期找出传统庭园中的优秀配置手法运用到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营造具有岭南内涵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2.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要创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设计人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对现在居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景观要素的配置及现阶段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景观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相同的自然要素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展现不同的内涵.各自然要素不是独自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在不同的景观内涵中.研究居住区环境中的自然要素的表现,适地适景,巧妙的组织与运用各种自然要素,满足人们回到自然、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回顾了济南市有代表性的8个居住区环境绿化的历程,指出了不同阶段居住区植物景观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造居住区植物景观应体现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绿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现已比较深入地意识到人居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紧紧围绕满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不同需要,要着重考虑安排居民游憩活动设施和提供居民共享的休憩场所等景观要素,使居住区环境设计达到美观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居住区景观构成要素的解析,结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期在发挥景观环境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模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50-8251,8288
基于植物景观模块化的定义,结合各地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现实例,着重阐述了不同类型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配置形式,提取植物景观模块,快速有效地应用到植物景观设计中,旨在为其他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包括植物的品种选择、空间配置、文化特征等,其对提升居住区生态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收集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现状问题,依据居住区园林植物设计的原则及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生态规划布局理念,按照居住区植物分区设计要求分析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南居住区植物的种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植物的种植设计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景观元素设计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植物景观种植设计原理,探讨了海南居住区植物景观种植设计特点、种植模式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探析城市景观道路的植物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晓  彭勇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55-5756,5810
城市景观道路是集植物配置、景观要素、道路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景观构象。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城市景观道路配置的三大原则和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生态式停车场景观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居住区停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景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停车场内各个景观要素的分析,提出居住区生态式停车场的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年代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美学调查和评价,并初次尝试从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自身特性以及整体景观有机融合的角度选取五个影响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梦园小区绿地景观的公众审美评价最好。不同背景的三个测试群体在居住区绿地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两个不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相关性较好。另外,整体环境协调度和植物色彩鲜明度是美景度评价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后从审美角度对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滨水区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钰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30-7932
从理论基础入手,引入了滨水区和滨水景区的相关概念,指出滨水景区是构成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地区的形象窗口,也是凝聚人气的重要休闲场所,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方面分析了滨水区的景观构成,根据湖体形态及水景观现状将研究区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其景观现状,并针对各段景观现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使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因子共同作用,开发自己的滨水景观,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发展,建立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以期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法的武汉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绿化水平是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在对武汉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其中48个功能性植物景观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对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功能(0.5889)、服务功能(0.2518)、美学功能(0.1593).指标层中前3位权重值排序为植物与植物的协调共生性(0.1599)、植物的滞尘能力(0.0839)、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0.0839).所选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综合结果是Ⅰ级共13个,占总数的27.1%;Ⅱ级35个,占总数的72.9%;无Ⅲ级,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居住区植物景观整体较好.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5个优秀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发展策略,为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一定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迅猛发展而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质量好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建设生态化居住区、营造宜人的绿色居住环境成为居住区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植物作为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的主体,其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直接关系到绿化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居住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形象,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所以,研究居住区绿化植物的科学选择、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居住区绿地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活动场所之一,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了更好地了解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与老年人社交活动的相关性,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2000年以后建成的3个居住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居住区绿地中老年人邻里社交的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与老年人邻里社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住区中邻里社交主要受老年人对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感知水平与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维护感知的影响,居住区中拥有较多绿地植物景观能够促进老年人邻里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7.
陈黄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43-6746
在工业迅猛发展而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质量好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建设生态化居住区、营造宜人的绿色居住环境成为居住区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植物作为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的主体,其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直接关系到绿化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居住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形象,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所以,研究居住区绿化植物的科学选择、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彦晶 《河南农业》2016,(14):39-40
植物配置是现代居住社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为美化生活空间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基于此,从植物的景观空间和色彩等角度出发,对南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提出园林多元化居住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中各种景观空间,是由各种要素来组成,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可分为主客体要素两类,其中主体要素由设计实施者和欣赏参与者构成,客体要素则可以划分为灰色、绿色、蓝色三种,对这些景观要素的处理,可以划分为创造景观秩序、建立视觉保护区、处理好对景建筑几种方法,只有运用了这些手法的城市景观设计,才能成为一个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更为合理有序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出了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创造宜居环境的号召。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基本活动单元,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在城市生态发展和应对外界环境灾害冲击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目前,韧性理论特有的自我生态修复和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逐渐成为当今城市风险治理新思路。该文在韧性理论视角下,结合当前延边州居住区景观的现状问题,分析韧性理论与居住区景观营造结合的可行性,提出符合延边州居住区空间格局、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策略,从而使居住区内部景观环境系统更加稳定,实现对外界环境冲击的适应能力,创造适应城市发展的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