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相关非技术因素,降低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对38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30例,心率波动小于5次/min34例,影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3例因扫描期心率未能控制,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1例造影剂外渗,无1例屏气失败。结论:细致有效处理好检查相关的非技术因素,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其中3例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2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其余为冠心病可疑者)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和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将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MSCTCA左冠状动脉主干显示清晰,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显示较清晰,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但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的远段及其小分支有运动伪影的干扰。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MSCT是诊断和随访冠状动脉疾病很有意义和潜力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行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1天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重建,作为穿刺参考依据;术前参考三期扫描及后处理图像,经体表放置自制扫描定位线后行5mm层厚平扫,确定最佳穿刺进针点、穿刺路径,进针深度。术中监测电极针位置,必要时微调。穿刺成功后瘤灶行RFA术。术后CT平扫观察肿瘤形态、大小及密度变化,肿瘤周围肝实质密度变化。肝包膜、腹膜腔和胸膜腔有无积液(血)、积气等。结果所有瘤灶电极针准确植入病灶,准确率为100%(118/118);1次植入电极位于肿瘤中心部.RFA术无需调整占94.92%(112/118);有部分偏差。需微调位置.占5.08%(6/118)。RFA治疗完成后肿瘤缩小。占27.11%(32/118);肿瘤密度减低(液化、坏死及炭化),占100%(118/118)。周围肝组织密度减低,占20.34%(24/118)。肝包膜下积液(血),占13.56%(16/118),肝包膜下积气,占1.69%(2/118)。腹膜腔内积气l例,占0.85%(1/118),积血5例,占4.24%(5/118)。12例靠近膈肌肝肿瘤RFA后:血、气胸占8.33%(1/12),肺组织损伤占16.61%(2/12)。结论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定位精确,可实时测量电极角度和深度,监测病灶内部的变化情况;对周围肝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为消融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及良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安全、患者痛苦小、经济快捷的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检查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扫描本身及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外,患者心率、增强延迟时间、注药速度及患者屏气的状况等因素对检查的成功率也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68例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过程中护理配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观察并分析护理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撵讨16层螺旋CT基于Sure-Start的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16层螺旋CT泌屎系增强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肾癌2例.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密度迅速下降.呈特征性的“快进快出”改变;囊肿(包括多囊肾)6例。三期均无强化;结核10例。显示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结核还显示“串珠状”特征性改变;泌尿系结石8例。表面遮盖重建(SSD)不同色彩显示结石最好;先天畸形2例.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重建(SSD)能直观显示。结论:基于Sure—Start的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增强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诊断膀胱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怀疑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泌尿系统平扫加多期增强CT扫描,待膀胱充盈造影剂满意后,再行膀胱区扫描,对增强后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CT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平面重建对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急性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行螺旋CT平扫.12例同时行平面重建CT检查。结果:本组病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受伤部位分别为近端胫骨6例.肘部2例.肩2例.髌骨1例.腕舟骨1例.耻骨支1例.腰椎椎体1例.颈椎1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若急性外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严重.X线平片又未发现有明确骨折征象者,于X线检查后行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应为最佳的检查手段。结合轴位及多平面像.可提供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外伤骨折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外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128层螺旋CT对各个部位的骨折均能良好显示.结论 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不仅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还能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是目前诊断外伤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wide-volume扫描模式对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A组/非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B组/螺旋组)、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组(C组/wide-volume组)3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基本资料、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结果 (1)图像评分:3组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B组与C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在心脏搏动伪影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中3组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均数、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分支CT值、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高,C组次之。(2)辐射剂量:3组间患者CTDIvol、DLP和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3项辐射剂量指标分别较B组降低31%、29%、30%。结论 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能够在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在输尿管小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对诊断输尿管小结石的价值。方法:对30例疑诊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行泌尿系CT平扫及输尿管多平面重建(MPR)。结果:30例MPR成像均清楚显示输尿管,其中结石29例,未见结石1例,同时显示结石大小、形态、位置和输尿管扩张的程度及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能直观地显示输尿管小结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高级别胶质瘤19例,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测量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和脑血容量(CBF),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肿瘤实质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CBF值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瘤周水肿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CBF值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TPI对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钙化(CAC)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8例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208例胸部CT图像中发现CAC63例(30.3%)。40岁以上者,CAC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龄组CAC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56例诊断冠心病者,41例有CAC(73.2%);102例无冠心病者,22例有CAC(21.6%)(P〈0.01)。结论:CT能及早发现CAC,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作DS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以CAG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504个冠状动脉节段中,485个节段可作DSCTA、CAG配对分析。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3%、92.35%、83.54%、96.02%。DSCTA显示53个非钙化斑块、49个钙化斑块及56个混合型斑块,其中118个斑块的偏心指数〈0.5,40个斑块〉0.5,而CAG难以对斑块进行评价。结论 DSCTA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管壁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AD患者行MSCT检查,并与MRA、DS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17例AD患者用MSCT、MRA、DSA都能作出诊断(按DeBakey分型,Ⅰ型有4例,Ⅱ型有1例,Ⅲ型有12例),但只有MSCT能明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和分支的受累情况,以及剥离内膜瓣、裂口及主动脉的周围情况。而MRA对裂口的检出率只有21.74%,DSA可达87.0%。结论:MSCT对AD的分型以及破裂口的定位诊断更具准确性,对动脉分支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间眼眶外伤并骨折的病例45例进行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分析。结果单纯内侧壁骨折25例,内侧壁和下壁骨折12例,内侧壁、下壁骨折合并同侧蝶骨大翼、上颌窦及颅底骨折8例;上颌窦积液6例,筛窦积液27例,蝶窦积液12例;内直肌增粗23例,视神经增粗并球后出血22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眼眶壁骨折诊断率,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隐匿性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疑似隐匿型冠心病患者41例,均行均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ICA检查,评价患者CTA诊断结果。结果:CTA图像质量4分的患者占85.36%;CTA可评估率为99.29%;针对冠状动脉狭窄率≥50%的节段,CTA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06%和95.61%;针对狭窄率≥70%的节段,CTA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和95.78%。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判断隐匿性冠心病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筛查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CT非对称扫描模式对肺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期间,35例临床疑似支气管扩张的患者进行CT非对称扫描,对比常规CT图像和非对称扫描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的显示。结果高分辨CT扫描模式能显示35例的肺部支气管扩张病变,而常规CT图像只有8例(22.9%)能显示肺部支气管扩张病变。结论非对称的CT扫描模式既能满足临床对肺部常规扫描,同时也能提供高分辨的扫描,大大提高对肺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准确率,也避免了对肺部的反复扫描,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初步探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方法选取23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脉疾病患者,以冠脉CTA测量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并观察右冠脉形成斑块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结果 130例右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66.45±17.26),100例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94±1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中夹角〈45的有45例,30例有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夹角≥45的患者55例,12例出现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CTA能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及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特点,其夹角变小可能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特征,以提高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0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对其CT征象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0俐周围型肺癌共有102个病灶,其中右肺叶病灶69个,右上肺叶病灶36个。病灶的主要特征性CT征象:(1)分叶征:89个病灶出现,出现率为87.3%;(2)毛刺征:71个病灶出现.出现率为69.6%;(3)胸膜凹陷或(和)胸膜牵拉征.63个病灶出现,出现率为61.8%。次要特征性CT征象:血管支气管集束征、空洞征、棘突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支征)以及空泡征等。增强扫描瘤体均有强化。结论:CT影像检查发现肺内结节或肿块,并有包括2个以上主要征象在内多个CT征象应考虑诊断周围型肺癌、若合并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且无钙化).要考虑肺癌向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7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服用雷尼替丁,幽门螺杆菌(HP)阳性则加用阿英西林;治疗组41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胃痛宁汤.比较两组治疗1周和7~8周后症状改善情况及HP的转阴率。结果:经1周治疗后.治疗组的腹痛减轻及泛吐清水改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经7~8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为85.4%(35/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2%(14/34)。差异有显著性(χ^2=16.021,P〈0.01).治疗组的HP转阴奉为72.5%(2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16/33),差异有里薯性(χ^2=4.411.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串为12.2%.明星低于对照组的47.1%(χ^2=11.211,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