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孢囊线虫病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连作地块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迅速增长,大豆产量递减。实行非寄主作曲轮作。土壤中孢囊绒虫数量锐减,大豆产量回升。5%甲拌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35%多、克、福种衣剂可有效地控制、杀灭连作大豆田土壤中的绝大部分孢囊线虫。是连作大豆生产中孢囊线虫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豆生育条件与孢囊线虫密度关系︵节译由于大豆连作,大豆孢囊线虫害加重,为减轻受害,作为一般的农业技术措施,把非寄主作物编入轮作体系。查文献得到:在大豆孢囊线虫密度高的土地种植大豆时,大豆根系受到线虫寄生而不能充分发育,根系细弱,分布范围也狭小。施用氮...  相似文献   

3.
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消长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lchinohe)是一种两性繁殖的二倍体(2n=18)的生物,通过本身群体的寄生性基因进行遗传重组而寄生在寄主上,大豆是孢囊线虫主要的寄主之一。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在我国早以发生,1899年俄国人在东北三省就发现大豆孢囊线虫,从30年代以来对其发生及分布均有报道。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其生理小种鉴定、分布、抗源筛选、防治方法、抗病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而详细的工作,吴和礼等早在70年代在我国首次鉴定出在哈尔滨小黑豆抗3号生理小种抗源,以后利用这个抗源育成了一批黄种皮抗源84-819,84-783,8…  相似文献   

4.
抗病基因对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维志 《大豆科学》1998,17(2):153-156
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12代,用一套鉴定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理小 种类型,鉴定2表明:原来为1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Peking和Franklin  相似文献   

5.
张国栋 《大豆科学》1994,13(3):252-260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  相似文献   

6.
刘汉起  娄凤君 《大豆科学》1995,14(4):330-33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孢囊线虫(Herterodera glycines)是寄生在大豆、胡枝子和毛叶苕子上的一种圆形小虫,其它普通寄主包括象繁缕和宝盖草一类的杂草。1954年美国第一次报道了这种线虫病。现在,这种病害变得一年比一年严重,产量损失达50%。 鉴别 鉴别大豆孢囊线虫病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线虫侵入大田之后不能立即知道它的存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清上  陈品三 《大豆科学》1995,14(4):355-359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标准鉴别,对采自中国农科院昌平基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温室分栽鉴定和塑料钵柱鉴定结果表明一致,各个鉴别品种根部都着生较多的孢囊,孢囊指数最低为49.8%,对孢囊线虫的反应极明显地全部表现为(+)。按Riggs和Schmitt(1988)的划分标准,该线虫群体为4号生理小种。这一结果极有力地证实北京地区有4号生理的小种分布。  相似文献   

9.
蓖麻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影响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王克勤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在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造成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有的地方甚至绝产。目前主要采用轮作,药剂和抗病品种等防治措施。非寄主植物与大豆孢囊线虫的关系有人...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对大豆孢囊线虫在美国大豆主产州危害日趋严重却防治不利的趋势,美国大豆协会发起并组成了“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联盟”,提出了“检测上壤,消灭孢囊线虫”的口号,大力宣传普及孢囊线虫危害及防治技术知识。该组织提出的防治SCN的综合措施为:①土壤检测;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合理轮作;④栽培措施;⑤清洁措施;⑥施用杀线虫剂。  相似文献   

11.
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调查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9-1991年对大豆孢囊线虫着根量与土壤隐囊线虫普查及1998-1999年大田土壤孢囊线虫抽查,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非常普遍,危害了十分严重,10年间土壤中有孢囊地块由原来的50%上升到100%,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对孢囊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以往大豆孢囊线虫采用生理小种来划分不同群体对大豆致病力的差异,最近美国采用了新的分类系统-HG类型,将用此分类系统代替原来的生理小种分类系统。本文介绍了HG类型的命名原则、鉴别寄主、标准感病品种、鉴定标准(环境、种子、接种物制备、盆栽容器和土壤)以及HG类型的用途等。  相似文献   

13.
颜清上  王连铮 《大豆科学》1996,15(4):345-352
本文从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相互关系、大豆抗性的生化基础和遗传本质三个方面对大豆抗孢囊线虫的基础研究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佰双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SCN)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对该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刘汉起等1976年调查表明,在黑龙江省除边远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鉴定出在中国大豆上又一类重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黄淮海豆区为其主要发生危害地带,并且,其主要病原种和小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测量及鉴别寄主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其区系分布大体为:在开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191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Neal,188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2号;在宁陵为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在崂山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在栖霞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的开封群体和崂山群体雌虫会阴花纹和排孔位置略有不同,但仍属于其种内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黑龙江省目前除抚远、呼玛等5县未作调查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而且仍有扩大蔓延趋势。根据为害程度,可将我省划分为三个为害区:1.西部重发生区。2.东部三江平原中等发生区。3.除上述两地区外均为轻发生区。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初步明确菜豆、赤小豆、各种野生、半野生大豆等是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寄主;它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330℃—350℃左右,一年发生三代;孢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为0—25厘米占99.4%;在盐碱土和砂质土危害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孢囊平均每年降低22.4%,而种植大豆后孢囊平均增长236.6%左右;种植抗病品种孢囊仅增加5—6.6%,种免疫材料孢囊则降低18.5%。 初步分析我国有1、3、4号小种,黑龙江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年以来,已选出19份高抗抗源,并从1978年以来杂交转育出黄种皮、百粒重15克以上新抗源;药剂防治,目前主要采用8%呋喃丹颗粒剂。 建议今后大力开展抗病育种及病原致病性变异;播前查囊指导药剂防治与轮作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线虫5号大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新品种“抗线虫5号”是有效解决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一积温带大豆孢囊线虫危害的大豆品种。“抗线虫5号”大豆为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20d,蛋白质含量41.18%,脂肪含量19.75%,高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旱、耐盐碱,可重迎茬种植,高产稳产性较强。该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风沙盐碱干旱区种植应加强水肥管理。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种植应喷施矮壮素防止徒长。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抗性鉴定及抗病遗传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这项研究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承担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豆资源抗病性鉴定及持久抗性”研究中的部分内容。目的是筛选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源,并获得抗性稳定的种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的抗源利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孢囊线虫病 ,又称大豆黄萎病 ,俗称“火龙秧子”。病原是土壤中的大豆孢囊线虫 ,它侵入、寄生在大豆根系 ,一般发病减产 30 %左右 ,严重地减产 50 %以上。孢囊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 3~ 5年以上 ,最高达1 0年左右 ,土壤一经线虫污染很难根除。据在黑龙江省调查 :几乎所有的大豆产地都有这种病发生 ,并在迅速蔓延加重 ,严重威胁大豆生产。为稳定和发展大豆生产 ,必须解决大豆孢囊线虫问题。黑龙江省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起步于“六五”之初 ,进入 90年代陆续育成了“抗线 1”( 1 992 )、“嫩丰 1 5”( 1 994 )、“抗线 2”( 1 995)、“抗线…  相似文献   

20.
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病害的防治效果,通过盆栽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休闲、轮作和连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不受寄主或寄主种类的影响;不同处理土壤中二龄幼虫数量以及孢囊内的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河北地区燕麦孢囊线虫孵化高峰期主要在3-4月份。休闲一年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减退率为89.8%。小麦与茄子、甜瓜和冬瓜轮作一年后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3.8%、90.7%和90.7%,轮作二年后线虫减退率为98.8%。在自然病田,小麦连作一年后虫口密度上升36.8%,连作两年后虫口密度上升49.2%。说明小麦连作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休闲或轮作一年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燕麦孢囊线虫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