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江平原地区高效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明确了三江平原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水稻平衡施肥效果。不施氮肥减产26.2%,不施磷肥减产12.1%,不施钾肥减产10.3%,不施锌肥减产24.2%,不施肥减产39.9%。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20.3%,增收3 294元.hm^2。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粗蛋白含量增加0.13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降低0.84个百分点、胶稠度增加1.7mm,对改善稻米品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水稻长期施肥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效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平衡施肥(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MNPK)4个处理,利用9 a水稻定位试验数据,分析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钾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研究水稻生长期土壤和环境钾素供应状况、钾肥效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等。结果表明,9 a不施肥的水稻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9.46 t•hm-2,相当于NPK的77.8%,因此,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22.2%,而钾肥的增产贡献率不到1%。水稻吸收的钾绝大部分储存在秸秆中,籽粒仅占 29.8%。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钾素,可生产籽粒51.1 kg。由于作物对养分的不断吸收,造成土壤(CK)每年亏钾 167.7 kg•hm-2,NP处理加速土壤钾素亏缺(220 kg•hm-2),在年平均施钾(K2O)52.35 kg•hm-2的条件下,NPK处理土壤每年仍亏缺176.3 kg•hm-2,钾素表观利用率为30.9%,MNPK表观利用率可提高到36.2%。  相似文献   

3.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道中  郭熙盛  王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16-17418
[目的]研究建立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方法]试验共设5个施肥处理:空白无肥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衡施肥-1处理;平衡施肥-2处理;平衡施肥-1+油莱秸秆(3000kg/hm^2)处理。其中,CK为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P2O5:K2O=180kg/hm。:75kg/hm^2:0,全部肥料作基肥,不追肥;平衡施肥-1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为N:P2O5:K2O=180kg/hm^2:60kg/hm^2:90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0%:30%:20%分3次施用;平衡施肥-2处理氮磷钾施肥量同平衡施肥-1,但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0%:30%:30%分3次施用;油菜秸秆(有机肥)作基肥,所有施肥处理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结果]总体上,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水稻生物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论]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方法不当,仍是目前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的施用上,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增加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减轻氮肥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贵州水稻精细化定量施肥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调研和大田试验相结合方法,研究贵州黔东南州水稻产量与肥料施用水平现状及平衡施肥对水稻的增产、养分利用效率、籽粒矿质营养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调研结果表明:贵州黔东南州水稻单产水平为7.3t/hm~2,收获指数为50.8%;N、P_2O_5、K_2O总养分投入分别为225kg/hm~2、128kg/hm~2和443kg/hm~2,其中化肥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43kg/hm~2、94kg/hm~2和150kg/hm~2。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水平相比,平衡施肥(农民化肥施用习惯的基础上减氮26.6%、减磷12.2%、减钾10%)可提高水稻产量21.8%,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为提升产量的主效因子;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籽粒中的锌浓度及单位面积镁、锌积累量,提高水稻产业经济效益。目前黔东南州水稻生产居于全国平均水平,平衡施肥可实现较大增产增收效益和提高籽粒锌、镁矿质营养,施肥策略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5.
不同专用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水稻专用配方肥及配套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水稻专用配方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在湖北省3个水稻主产县(市)布置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经验推荐施肥(ERF)以及湖北省农业推广部门推荐的3个品牌水稻专用配方肥,共计5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水稻增产15.6%~119.9%;地上部N、P_2O_5和K_2O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31.7~86.6 kg/hm~2、3.5~27.4 kg/hm~2和65.6~152.8 kg/hm~2;产值增加2 354~15 729元/hm~2,增幅为15.6%~119.9%。与经验推荐施肥(ERF)处理相比,配方肥1(RSF1)处理水稻产量在3个试验点分别增加14.8%、21.6%和-3.6%;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6%、0.7%和-22.8%;纯收入均有降低的趋势,降幅为4.7%~46.4%。配方肥2(RSF2)处理水稻在3个试验点均有增产,增幅为9.9%~43.2%;肥料偏生产力提高11.4%~28.8%;纯收入增加9.3%~55.6%。配方肥3(RSF3)处理水稻产量在3个试验点分别增产26.3%、-31.4%和18.3%;肥料偏生产力降低3.5%~15.1%;纯收入分别增加-2.3%、15.3%和-82.1%。可见,不同水稻专用配方肥在不同区域的施用效果差异显著,配方肥2的效果较好,配方肥1(RSF1)和配方肥3(RSF3)的配方及配套施用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水稻长期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平衡施肥(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MNPK)4个处理,利用8年水稻定位试验数据,分析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氮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研究了水稻生长期土壤和环境氮素供应状况、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结果表明,8年CK的水稻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9.42 t·hm-2,相当于NPK的77.5%,因此,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22.5%。平均每年不施肥的土壤自然供氮131.4 kg·hm-2,相当于平衡施肥的71.4%。水稻地上部吸氮量的74.5%来源于籽粒。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施入1 kg氮肥,可生产籽粒61.1 kg,每吸收1 kg氮素,可生产籽粒平均为66.1 kg。由于作物对氮素不断的吸收,造成CK的土壤每年氮素亏缺 131.4 kg·hm-2,在年平均施氮量208 kg·hm-2的条件下,NP可使土壤每年氮素出现盈余326.1 kg hm-2,但NPK的土壤氮素盈余量反而出现下降,尤其MNPK,土壤氮素盈余量比NP降低85.8%。  相似文献   

7.
针对桦川农民施肥中存在重氮肥,轻磷、钾肥及其它中微量元素的现象,开展水稻平衡施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桦川县白浆土试验水稻产量限制因子主要是氮和锌,其次是磷和钾,硼为潜在限制因子。不施氮肥、锌肥分别减产11.5%和8.7%;不施磷肥和钾肥分别减产7.4%和5.7%;不施硼肥减产4.7%;不施肥减产35.9%,农民习惯施肥较OPT减产9.5%。不施氮肥减少收入1011元.hm-2,不施磷肥减少收入737元.hm-2,不施钾肥减少收入544元.hm-2,不施锌肥减少收入1112元.hm-2,不施硼肥减少收入584元.hm-2。  相似文献   

8.
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田间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数、穗长、有效穗数、瘪粒率、千粒重的影响不同。在各施肥处理中,以平衡施肥处理的瘪粒率最低、千粒重和产量(8 482kg/hm2)最高,较无肥区增产3 445 kg/hm2(68.4%),增收4 943元/hm2;粗蛋白(7.21%)与粗淀粉(66.03%)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四川盆地农业生产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试验研究水稻-榨菜(RV)、水稻-冬闲(RF)和水稻-小麦(RW)3种轮作体系(以下简称3种体系)4种减量施肥养分管理方式(缺氮、缺磷、优化施肥及农民常规施肥)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体系适当减量施肥均可减少无效分蘖,改善水稻群体质量,控制水稻齐穗前期干物质的积累,增加齐穗后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在显著降低水稻氮肥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水稻的产量。其中,优化施肥处理3种体系的分蘖数分别较缺氮处理提高32.7%、37.2%和54.8%;在水稻-冬闲和水稻-小麦两种轮作体系中,优化施肥较农民常规施肥无效分蘖分别减少29.7%和22.13%;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8.4%、114.6%和41.4%;3种轮作体系优化施肥处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9 292kg/hm2、7 389kg/hm2和6 741kg/hm2,较农民习惯处理分别提高15.9%、10.8%和11.6%。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河北省水稻高效节水技术与措施,主要包括选择高产耐旱水稻品种,免耕全旱整地技术,旱育壮秧、节水栽秧及乳苗抛栽技术,水稻节水经济平衡施肥与一次性底施缓控肥技术,以及采用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抗旱剂及光呼吸抑制剂等主要管理措施。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综合应用水稻高效节水技术可以节水4 500 m3/hm2。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南部中海拔地区水稻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州中海拔地区,采用平衡施肥技术,水稻增产显著,且品质改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平衡施肥产量为10.09 t/hm2,较习惯施肥增产33.11%;施钾肥可增产水稻0.88~2.18 t/hm2,增幅为11.13%~22.45%,产投比可达2.4~4.2。在中海拔地区,水稻施氮264 kg/hm2,磷(P2O5)243 kg/hm2,钾(K2O)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对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研究了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采用缓释肥氮肥减量15%、30%、50%,以及采用普通肥料基肥一体化+追肥的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地表径流氮素浓度、氮素流失量及流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水稻增产,施用缓释肥减量15%的情况下水稻增产6.27%,减量30%的情况下水稻增产4.04%,采用普通肥料基肥一体化+追肥施肥模式在氮肥减量15%的情况下水稻增产3.87%。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水稻地表径流中氮素的浓度,常规施肥方式总氮浓度最高达到13.12mg·L~(-1),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的各个处理最高仅为2.38mg·L~(-1)。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氮素流失量和流失率。常规施肥方式全生育期总氮流失量达到15.47kg·hm~(-2),流失率为9.38%;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的各个处理全生育期总氮流失量平均仅为3.35kg·hm~(-2),流失率为2.85%。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产量,减少氮素流失。因此,水稻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是一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轮作制度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15年至今)为研究平台,采用双因素试验研究水稻—小麦、水稻—油菜和水稻—冬水(闲)田3种轮作体系(以下简称3种体系)和5种施肥管理方式(不施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优化施肥及高投入施肥)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作者选取2021年水稻季数据分析可知,3种体系优化施肥均可减少无效分蘖,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水稻产量结构。其中,优化施肥处理3种体系的分蘖数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提高51.2%、80.7%、61.4%;3种轮作体系优化施肥处理产量均较高,分别为9 887.50 kg/hm2、9 832.00 kg/hm2、9 783.50 kg/hm2,比高投入施肥处理分别提高5.6%、5.4%、4.7%,是水稻生产中较适宜的轮作制度和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系统氮肥利用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 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冷浸单季稻增施磷肥钾肥试验表明:增施磷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增施肥钾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效果极显著,与对照相比每667m2增加稻谷产量63.2kg,增幅12.9%;平衡施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龙川县肥力低的砂质土田块,根据广东省初步形成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给出的推荐施肥量进行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应。推荐施肥、不施氮肥、不施钾肥和习惯施肥分别比不施肥对照增产41.94%、-0.77%、29.55%和38.78%,但磷肥的施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龙川县肥力低的砂质土田块,根据广东省初步形成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给出的推荐施肥量进行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应。推荐施肥、不施氮肥、不施钾肥和习惯施肥分别比不施肥对照增产41.94%、-0.77%、29.55%和38.78%,但磷肥的施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其农田养分平衡状况,通过连续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传统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收获期土壤氮、磷、钾含量及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优化施肥处理水稻产量较传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7.6%和6.5%。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水稻肥料当季回收率分别提高6.8和8.4个百分点,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2.9 kg/kg和3.1 kg/kg,偏生产力分别提高5.6 kg/kg和5.4kg/kg,养分收获指数分别提高4.4和4.5个百分点。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可提高水稻氮、磷、钾最大吸收速率,并可提高水稻灌浆期至成熟期养分积累量。与试验起始时相比,传统施肥处理0~90cm土壤无机氮与0~3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0~3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而优化施肥处理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0~3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变化幅度较小。水稻收获期土壤氮、磷、钾养分表观平衡估算的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土壤氮、磷素均出现盈余,钾素亏缺。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氮盈余量分别下降87.6%和93.5%,磷盈余量分别下降87.7%和77.4%,钾亏缺量分别下降23.6%和23.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优化施肥模式在提高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南江县水稻土类下湿紫泥田土种上进行水稻"3414"肥料效应小区试验和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配方施肥示范试验,可以改善水稻的生物、经济性状,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水稻施测土配方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2.67%;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26.89%。水稻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新增产值1 549.8元/hm2,较不施肥对照新增产值9 568.8元/hm2,产投比5.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