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一种土壤供氮能力快速测定方法-土壤碱溶有机质的测定,以及碱溶有机质与常规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碱溶有机质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及其在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初步应用。选择我国有代表性的潮土、黑土、红壤土样各50个,研究土壤碱溶有机质与常规方法-丘林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二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R = 0.9345,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土壤有机质(gkg-1) = 3.3265碱溶有机质(gkg-1)+ 6.9389。选择代表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28个土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碱溶有机质与不施氮处理植株吸氮量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628,p>0.01),且其相关系数高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与植株吸氮量的相关系数。虽然土壤碱溶有机质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低于生物培养方法即好气培养2周后土壤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但土壤碱溶有机质更适合测土推荐施肥实验室高效快速测定的需要,可见碱溶有机质是可浸提的土壤腐殖质,可用比色法快速测定并能较好估测土壤的供氮能力,值得推荐在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明显不同。玉米植株残体的加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15N的释放率。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27**),与土壤碱解氮及玉米吸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 和0.536*)。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素组分对作物吸氮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性近于土壤矿质态氮、高于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是作物吸收氮素的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3.
用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建立油菜测土施氮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汇总近年来浙江省多点油菜氮肥效应试验、氮肥用量试验的基础上,比较氮肥效应、经济施氮量与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回归函数模型,筛选建立油菜测土施氮指标体系的可靠测定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与缺氮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指数函数分别为Y=20.157e0.4413X(R2=0.5887**)和Y=10.882e0.045X(R2=0.3365**),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与油菜经济施氮量对数函数分别为Y=-314.25LnX +1392.9(R2=0.6896**)和Y=-191.77LnX+427.81(R2=0.314**)。比较曲线函数的回归决定系数R2,土壤有机质与缺氮处理相对产量、经济施氮量的回归决定系数大于预测精度要求,可成为油菜种植田土壤供氮能力丰缺和推荐经济施氮量的指标,而全氮由于回归决定系数R2低于0.35,不适合成为土壤供氮能力和推荐经济施氮量的指标。通过回归方程划定不同土壤供氮水平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和相对应的推荐经济施氮量,构建浙江省油菜测土施氮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朱成之  段旭  张娜  徐志辉  邓旭辉  李荣  沈其荣 《土壤》2022,54(3):446-454
为研究青枯病不同发病率土壤对番茄植株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集连作多年后6种青枯病不同发病率(12.5%、21.9%、40.0%、59.4%、83.3%和91.6%)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土壤青枯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番茄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初始土壤中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初始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但基于OTU的细菌群落变化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相关性,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细菌与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杆菌属(Lysobacter)细菌同时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本研究发现,受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影响,土壤的氮素含量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初始土壤的细菌群落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平邑甜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和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年生平邑甜茶为试材,应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植株生长及氮素吸收和损失状况。结果表明:株高、茎粗与鲜重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且有机质含量越高,增幅越大。植株对15 N利用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高有机质含量处理分别是中和低有机质含量处理的1.48,2.28倍。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总氮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逐渐降低,来自土壤氮的比例逐渐升高。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氮素土壤残留量显著增加,氮素损失量显著降低,高有机质含量处理氮素损失率仅为低有机质含量处理的74.27%。  相似文献   

6.
有机质对红壤烤烟氮素累积分配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有机质含量对红壤烤烟氮累积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烤烟氮素累积时期延长,且累积量增加。烤烟后期吸收的氮素,在低有机质含量红壤上来自土壤供氮,中有机质含量来自肥料供氮,高有机质含量来自肥料供氮与土壤供氮。烤烟吸收总氮量中29.07%~40.26%来自肥料供氮,59.74% ~70.93%来自土壤供氮,表明烤烟吸收氮素大部分来自土壤供氮。氮素在烟株不同部位分配量表现为:烟叶烟茎烟根;烟叶各部位中的分配量为:在低有机质含量的红壤,下、中、上3个部位分配量相等,中有机质含量和高有机质含量上则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有机质含量对下部叶氮素分配量影响不大,其它部位均表现为有机质含量越高,氮素分配量越大。烤烟不同部位中肥料氮比例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烟根烟茎上部叶,土壤氮比例表现为上部叶烟茎烟根中部叶下部叶;并且土壤有机含量越高,各部位中土壤氮的比例越高,肥料氮的比例越低,上部叶受土壤供氮影响最大。红壤上烤烟氮肥利用率在25.42%~30.61%之间,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氮肥利用率较低,中、高有机质含量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施肥过程中,低有机质红壤上应在N 90 kg/hm2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中等有机质含量上保持不变,高有机质含量上应适当降低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7.
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福建安溪、永春和华安14个铁观音生产乡镇150个铁观音茶园表土及相应茶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供试茶园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平均值为0.79 g·kg-1,碱解氮含量处于中高水平,平均值为95.56 mg·kg-1,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类型全氮含量依次为水稻土改种>黄壤>红壤>黄红壤>赤红壤,质地黏重的土壤氮含量较高.茶树新梢氮含量变幅为8.1~141.8 g·kg-1,平均值为23.7g·kg-1, 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碱解氮含量是否能作为茶园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以及在铁观音茶树的营养诊断时茶树新梢的氮素含量是否能作为茶树缺素的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应注意增施有机肥,避免过度施用速效氮肥.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玉米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燕  李水利  李茹  石磊  同延安 《土壤学报》2015,52(6):1430-1437
为了解陕西省玉米耕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75个县7 416个土壤数据和913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23 942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5.2 g kg-1、72.7 mg kg-1、19.7 mg kg-1和153.9 mg kg-1。其中,陕南秦巴山区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最高;关中灌区的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最高。在2000年,陕西省玉米氮肥(纯N)、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225.00、63.00和19.65 kg hm-2,分别较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114%、500%和1 300%。全省玉米土壤氮素盈余60.0 kg hm-2;磷素和钾素亏缺4.5和166.5 kg hm-2。因此,建议今后玉米生产中适当减少氮肥投入,增加磷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建省宁德市9县(市、区)近9年测土配方施肥34 998个土样测定分析结果和序贯高斯模拟,分析宁德市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甘薯施肥建议。结果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指标的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模型。宁德耕地土壤以pH值≤5.5、土壤有机质≥20 g/kg、碱解氮100~250 mg/kg、有效磷15 mg/kg、速效钾80 mg/kg为主。随着海拔高度下降,宁德耕地土壤pH值均值随之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和碱解氮含量均值随之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和速效钾含量均值随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应根据土壤测定值与推荐施肥量关系表,或海拔与施肥量的回归关系式,在甘薯田酌情施用石灰、氮肥、磷肥、钾肥,还应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江西省不同稻田土壤氮素状况和水稻产量目标下的氮肥用量及其调整系数,以建立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为省级区域水稻氮素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在江西88个县(市、区)布置的1 207个"3414"水稻施肥田间试验及其采集土壤、植株进行室内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等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明显,平均每千克氮可增产稻谷11.2 kg,但达到最佳施用量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增产效应降低,最佳施肥处理为N_2P_2K_2。碱解氮和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 5和0.233 2,尽管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碱解氮相关系数远高于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说明碱解氮更能反映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应用回归方程得出不同碱解氮含量时的水稻施氮量分别是:碱解氮含量分别为60、120、170、250 mg/kg时的水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75、160、150、120 kg/hm~2。根据不同碱解氮含量下的水稻施氮量,再结合目标产量法,得出了不同土壤碱解氮含量时的氮肥施用调整系数分别为0.8、0.9、1.0、1.1和1.2及推荐施氮量计算公式,计算了江西省分别在7 500和9 000 kg/hm2目标产量下不同土壤碱解氮时的氮肥推荐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我国, 由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关注黑土、研究黑土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黑土可持续利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黑土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是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碳)的研究。基于此, 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 简述了我国黑土的分布、黑土开垦历史、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及其在农业上的贡献,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田土壤碳研究的方法及其进展, 指出了开展我国黑土农田土壤碳演变及其预测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潜在价值, 建议未来应侧重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与调控方面的研究, 即在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定向培育技术、指标体系和量化表征评估方法、预测模型等方面有所突破, 最终形成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0,自引:1,他引:9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土壤学报》2004,41(4):618-623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完善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循环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1.780;而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0.561。(2)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模型;而60~1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且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相关关系,R~2=0.9597。  相似文献   

14.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丘林滴定法与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并对自动电位滴定法做了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试验。同时进行了用自动电位滴定法与手工滴定法标定硫酸亚铁标准溶液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标定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结果一致,并无显著差别;丘林滴定法和自动电位滴定法均能满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自动电位滴定法显示了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加标回收率在98.43%~10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3%~0.936%,可见自动电位滴定法是一种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diss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is of fundamental relevance for the fate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and for the microbial avail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this study, the kinet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dissolution from a sandy forest soil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electrolyte conditions, using a continuous extraction method.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ntration signal obtained from extractions with constant flow rates and after sudden flow rate changes showed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SOM is diffusion limited. The dissolution rate was lower during extraction with 0.01 M CaCl2. The reaction on sudden flow rate changes was slower when extracting with 0.01 M CaCl2 as compared to water, and the mechanism was different.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explained by a gel phase developing in the swelling SOM. The lower dissolution rates found for extractions with 0.01 M CaCl2 could indicate a more stable gel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Ca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l phase may be influenced by mechanical strain due to increased flow rates.  相似文献   

16.
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16种化学方法对红壤、黑土、垆土、褐土、灰漠土五个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333mmol/LKMnO4常温振荡 1h的方法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小 ,重现性好 ,且操作简便快速 ,可作为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的基本方法。虽然不同方法测定的活性有机质数量不同 ,但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组成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泛平原壤质潮土不同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施栽培条件对土壤养分及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大田,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施用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数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含量随种植年限有升高趋势;HA/FA与栽培年限显著相关,表示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熟化程度随有机肥料的逐年施用而有所提高,但HA/FA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设施栽培形成的高温高湿条件及施用有机肥料中难分解物质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宋莎  李廷轩  王永东  张锡洲 《土壤》2011,43(1):44-49
研究县域农田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提供指导。本文运用地统计学和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双流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平均值为 29.72 g/kg,变异系数为 30.11%,属中等变异强度。②有机质变异函数的理论最佳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12.67%,表明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距离为 91.10 km,普通Kriging插值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北部向东南部减少的趋势。③影响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类型、地貌类型等结构性因子,而土地利用方式、施肥等随机性因子也对有机质空间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秸秆还田是有机质含量普遍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 way of asses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by loss on ignition, which is both simple and inexpensive. This method tends to overestimat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ecause additional weight losses occur during ignition. An alternative, more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by an acid dichromate oxid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sults of applying these methods to soil on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in two arable fields. Summary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consist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values: the stronger was for the sandy soil and the weaker was for the clay loam. This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with which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known while using fewer of the expensive measurements and more of the inexpensive ones. Two approaches to prediction were compared: the geostatistical method of cokriging, and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se were used to predict organic matter determined by an acid dichromate oxidation from the loss on ignition. The estimates from cokriging were more accurate but the method requir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to be modelled reliably.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it to be a valuabl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Using the information from nine carefully selected sampling sites a regression line could be fitted that w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ful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