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奶牛真胃变位是现代奶牛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真胃病。奶牛真胃变位分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临床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关于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仍未定论,一般认为是由前胃迟缓,精料过量,运动不足,跳跃、翻滚,怀孕及分娩等因素引起。此外,酮血症、生产瘫痪、牛妊娠毒血症、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自然生理位置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右方扭转) 2种,左方变位是指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瘤胃左侧与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又可分为右方不全扭转和右方扭转2种,右方不全扭转指真胃在其正常位置向前或向后发生位置改变的疾病。右方扭转指真  相似文献   

3.
奶牛真胃变位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位。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奶牛的真胃右方变位就更少见。多因真胃右方变位扭转程度重、发展快,使胃完全阻塞,临床症状重剧,如不及时治疗,多数预后不良。笔者在2004-2007年的临床实践中共参加十几例奶牛真胃右方变位的诊治,治愈率为90%。  相似文献   

4.
奶牛真胃变位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位。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奶牛的真胃右方变位就更少见。多因真胃右方变位扭转程度重、发展快,使胃完全阻塞,临床症状重剧,如不及时治疗,多数预后不良。笔者在2004-2007年的临床实践中共参加十几例奶牛真胃右方变位的诊治,治愈率为90%。  相似文献   

5.
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可以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右方变位是指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不同程度的扭转,临床上习惯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  相似文献   

6.
治疗奶牛真胃变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真胃疾患,也是实施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该病高产奶牛易发,多数发生于分娩后几小时至数周,它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而右方变位又分为后方扭转和右方扭转。据有关资料报道,真胃变位85%—88%发生在左侧,而右侧发病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前者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也称真胃移位;后者是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逆时针的称为前方变位,顺时针的称为后方变位,人们习惯于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关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记载已有百年历史(Carougean和Prestat,1898),自1950年由Begg氏和Ford氏描述和确认以来,近50年内,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也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其中,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最高。要预防真胃变位的发生,就需要研究和探索真胃变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该疾病的发生。真胃变位的发病因素较多、较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认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的病因相似。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1原因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疾病特别是真胃变位也呈上升趋势。真胃离开原来的位置,按变位的方向分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移动到左肷部称左方变位,反之向右腹侧或右前方移动称右方变位;又称真胃扭转,这两种真胃变位都可引起消化器官功能紊乱,统称真胃变位。  相似文献   

9.
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发病,是真胃左方移位和右方扭转两种病变的总称。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腹腔的左侧,至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称为左方移位。真胃仍在右侧腹腔内,逆时针扭转转到瓣胃的前上方,位于网胃与膈肌之间,或者顺时针扭转转到瓣胃的后上方,置于肝脏和腹壁之间,称为右方变位,又称真胃扭转。  相似文献   

10.
奶牛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的一种疾病称为真胃变位。大多数兽医临床工作者将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与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并且习惯上把左方变位称为真胃变位,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以前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最近几年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逐渐扩大,发病率迅速升高。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出现死亡;部分治愈的奶牛产奶量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1.
皱胃.即牛的第四胃,又称真胃。皱胃变位是指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奶牛营养不良的一种内科疾病。一般分为皱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其中左方变位是指皱胃的一部分通过瘤胃下方移到瘤胃左侧与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叉称为皱胃扭转,是指皱胃从正常的解剖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右方变位占1/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奶牛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的一种疾病称为真胃变位。大多数兽医临床工作将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与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并且习惯上把左方变位称为真胃变位,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以前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最近几年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逐渐扩大,发病率迅速升高。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出现死亡;部分治愈的奶牛产奶量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刘东军 《中国奶牛》2007,(11):41-42
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皱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并且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代谢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临床上习惯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为2.5%~5%左右,其中85%~88%的病例为左方变位.右方变位的病例较少。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较高.成为威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现就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真胃右方变位,是指真胃从正常的解剖位置扭转或漂移到瓣胃的后上方,而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的右上腹腔。此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轻则饮食减少,消化吸收障碍,重则肠胃扭转,疼痛剧烈,危及生命。可单独临时发生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死亡率极高。发病奶牛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奶牛在未怀孕或怀孕3个月以下的病牛发生真胃右方变位时,采用保守疗法,成功治愈了68例,且追访1年内无复发。如果奶牛在怀孕3个月以上或经过保守疗  相似文献   

15.
奶牛真胃变位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了改变,奶牛的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前者是真胃从正常位置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又因皱胃内常集聚大量的气体,而使其飘升至瘤胃背囊的左上方。右方变位是指真胃顺时针扭转,转到瓣胃的后上方位置,置于肝脏和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常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膨胀、腹痛、碱中毒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治,多在2~3天内死亡。本文就作者临床上诊治过的病例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道梗阻,导致消化机能障碍的内科疾病,包括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位。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扩大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畜牧兽医界的关注和重视。真胃左方变位用手术方法治疗疗效确实,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乳牛真胃左方变位原因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在临床中以左方变位常见。此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发病年龄以4~5岁为多。1 病因 真胃变位主要是因饲喂精料过多,而优质干草等容积性饲料缺乏所致。据资料:经产牛日喂精料3~4kg时,发病率为0.12%,精料增加到6.5~7kg时,发病率可达1.3%。由于本病与高产和饲喂精料过多有关,所以又称生产能力障碍病。 精饲料饲喂过多可使瘤胃食物向真胃流动增加,这样挥发性脂肪酸的增加可抑制真胃运动,使食物向十二指肠的流动减慢,产生的甲烷气体在真胃内部停积引起真胃扩展。在妊娠后期,瘤胃被胀大的子宫从腹腔…  相似文献   

18.
奶牛真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右侧腹壁之间,右方变位是指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不同程度的扭转,临床上常见的多为左方变位.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的紊乱。临床上主要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指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是指真胃向后方扭转,置于肝脏和右侧腹壁之间。奶牛真胃变位以左方变位发病率较高,多发于4~6岁的奶牛,常见于泌乳早期,大部分确诊的病例发生于产后1个月内。近年来,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相似文献   

20.
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了改变,奶牛的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前者是真胃从正常位置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又因皱胃内常集聚大量的气体,而使其飘升至瘤胃背囊的左上方。右方变位是指真胃顺时针扭转.转到瓣胃的后上方位置,置于肝脏和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常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膨胀、腹痛、碱中毒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治。多在2-3天内死亡。本文就作者临床上诊治过的病例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