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湟水流域水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利用湟水流域主要监测站的水文资料,对流域水沙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了解景观基质和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将有助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设计和发展有效的景观恢复技术。文章分析了景观基质与景观格局,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景观尺度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比较。最后提出,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技术,建立干扰压力下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警系统的构想。参64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大国,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较长,到现在已有近五十年。在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生态环境,必须把水土保持放在核心位置。在水土保持领域探索有效而又经济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安徽段有大量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对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使该地区湿地处于严重的生态威胁之中.通过分析淮河流域安徽段重要湿地资源的现状,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该地区的湿地资源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汾西县康和沟流域位于汾西县中部,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汾西县康和沟流域作为晋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样板地区之一,在水土保持方面做的大量的工作,流域治理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就当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情况和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央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其中生态自我修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该流域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河西地区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丹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治理水土流失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其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生态修复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修复的布局原则及植物功能性状作用的分析,在确定生态修复工程植物选择原则及选择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丹江流域具体情况,提出了丹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植物的生态配置方案,为丹江流域生态修复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可被同类其他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
韩梅  李新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44-14245
[目的]对青海高原湟水流域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方法]采用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青海高原湟水流域大多数农田土壤中镉、汞、砷、铅、铬、铜6项重金属属于低度生态危害,少数地区镉、汞属于中等生态危害。[结论]青海省湟水流域少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存在着潜在的生态危害,对土壤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Hg、Cd。  相似文献   

10.
张春娟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70-15371,15390
以汉江(石泉段)流域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对流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目标进行了探讨,为流域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该流域水保生态修复,不仅控制了区内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水资源,为汉江干流下游提供优质无污染的一江清水,而且充分体现治理水土流失、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等多种效益,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山西省电力项目大力建设,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个别地区引发水土流失。此文通过对山西瑞光电厂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水土流失产生特点的分析,结合电力项目本身特点,对电厂厂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厂外运输道路、贮灰场及供、排水管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提出相应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治了项目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并同时美化了项目区生态环境,以供山西省电力及其它同类项目参考,共建环境和谐性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阐述了云南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水土保持耕作栽培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宣传、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是促进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利用林业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阐述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的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的应用,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够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评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衡量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后续管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补偿的重要依据。该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分别针对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特点,选定了减少土壤侵蚀、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拦蓄泥沙、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生物多样性、固碳制氧、促进农业生产等18项具体效益,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确定了效益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正良  刘展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95-16996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土资源,切实加强对水土资源问题的研究,对实现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水土资源及其承载力的含义,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乡镇水资源建设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理念,以及乡镇水环境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方法】提出乡镇水生态治理的新理念,如尊重水环境、维护水资源、防止污染、防止水土流失、营造人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水生态环境、提高景观价值等。【结果】将理念融入案例,对山东单县东舜河的水生态修复改造项目进行研究分析。【结论】将水质净化、河道驳岸岸线、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设计理念在应用于东舜河的水生态修复改造中起到突出的示范作用,对国内有类似的水环境困扰问题的乡镇水治理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防止水土流失、防沙治沙,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18.
晋西北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晋西北旱作农业的自然条件(干旱、降水少、土壤贫瘠、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较为严重)的特点,以改变耕作模式为方法,以如何改良农田,减少农田水蚀、风蚀,增加作物产量为主攻目标,通过连续6年的试验,从而得出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旱地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并对旱地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