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质量、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本研究选择湖北省赤壁市作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组合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区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将赤壁市基本农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域、次优整治区域、全面整治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可为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搏  李淑杰  王雨虹  张帅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28-10530,1053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位置的选择是落实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长春市域乡(镇)为基本单元,基于长春市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体系,并定量筛选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空间布局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总规模1 072 026 hm2,其中限制建设区面积359 183 hm2,主要限制因子为黑土流失;依据2011年长春市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禀赋和产能潜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56个乡镇,总面积规模679 643 hm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 ~ 2015年长春市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5 800 hm2,万亩(667 hm2)以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 566kg/hm2,农民新增平均纯收入1 052元.  相似文献   

3.
基于耕地连片性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巩留县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指标,模拟设定不同阈值时连片性的变化,识别耕地连片的最优阈值,并采用多因素加权法耦合耕地综合质量和连片度属性对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行评价,巩留县标准基本农田在d为20 m时连片度最大,结合耕地质量评价结果构建了关于巩留县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形成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面积为27 724.55 hm~2,重点划入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面积为17 477.74 hm~2,有条件划入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面积为12 385.09 hm~2,巩留县耕地综合评价分值为55~89,该方法明显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及连片度,为下一轮基本农田调整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西北部的南漳县为例,综合选取耕地自然质量、生产条件、区位和生态4个方面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并通过限制因素的分析明确建设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条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东部较优、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最终共划定42 800.48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受生产、生态条件限制较大,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评价模型能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在生态因素的刻画上尝试引入景观指数并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对其进行量化,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能核算的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以黄冈市为例,结合产能核算、景观破碎度指数等,以乡镇为评价单元,首先构建了3个因素10个因子的指标体系来表针黄冈市耕地整治潜力的空间差异;然后借助加权平均法计算各乡镇的耕地整治潜力分值;最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潜力分区。结果表明黄冈市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呈南高北低的规律,同时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耕地的利用方向进行了阐述。把耕地整治高潜力区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并尽量减少在低潜力区的建设,其结果对黄冈市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112-112
据《安徽日报》报道,我省今年将建设40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该项工作自6月份启动以来,截至8月底,已竣工验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27个,面积1.59万hm2;完工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175个,面积13.29万hm2,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33.9%。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2015年海南省计划建设58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为主线,实施土地连片综合整治,对耕作条件较差的土地实施田、园、路、林、渠综合整治,完善田间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据介绍,海南省2015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原则,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投入小、见效快的地区,积极稳妥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8.
识别丘陵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单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对提高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率,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总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研制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践行国家土地整治政策和落实耕地保护国策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据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选取相应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项目实施前技术指标达标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本底条件评价,识别出影响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指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应是加强对关键影响因子的建设。不同地貌类型区因主要限制性子不同,其重点建设内容也不相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通过改造或消除限制性因子来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9.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分区是基本农田划定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从土壤质地、农田基础设施、耕地空间形态及规模3方面选取10个指标,以综合指数模型及GIS分区技术,将绥化市北林区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建设和退出型耕地类型区。优先划定型耕地综合质量最优,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优选区域;适宜调入型耕地也可作为基本农田近期建设的优先区域;重点建设型耕地宜采取中、远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分步建设;退出型耕地不宜划定基本农田。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基本农田分区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2667万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5333万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须达到哪些标准?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相似文献   

11.
<正>一、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高标准农田规划,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块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落实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落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稍加整治)项目,重点建设102沿线两侧乡镇。到2020年,全市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础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核心部分,按照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的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区域,开展相关的土地整治工作,通过规划设计的方式建设集中性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产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生态性良好的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升土地利用率与质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由监管走向主动提高质量的重要措施。该文分析了吉林省白城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背景,提出了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和整治项目布局,论证白城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入产出情况,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等定级、目标管理、融资渠道和信息化管理5个方面的耕地质量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需完成100.7万hm2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总结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将惠州市、海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亮点分析和经验总结,同时分析了惠东县多祝镇项目、海丰县梅陇农场项目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省"十三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重视前期工作,做好实施方案;优化建设内容、资金分配;完善体制和机制,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加强建后管护,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协调,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就日益迫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成为其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多年来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的技术经验,首先探讨了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概念内涵及目标,并对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技术要点做以总结,最后展望中国未来开展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同时,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3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笔者认为,由于耕地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低等耕地作物生长限制性因素改造的技术经济难度,在2030年前难以将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3.1高标准农田”定义的通用标准建成。实际上,区域主要栽培作物对于高产稳产条件的要求并不相同,也没有必要制定一个在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一模一样的标准。因此,要按照区域主要栽培作物高产稳产对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制定高标准农田标准,指导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效率。并比较现有耕地现状与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的差异,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安排,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高标准粮田建设发展现状漯河市土地面积2 617km~2,耕地面积18.91万hm~2,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3.72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7.098万hm~2。漯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的主要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产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扎实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活动,每一块示范田都按照"三明确"(明确方位、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四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关键技术到位、措施到位)、"六统一"(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18.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土地整治规划和基本农田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2016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并基于GIS技术,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研究如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需完成100.7万hm2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总结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将惠州市、海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亮点分析和经验总结,同时分析了惠东县多祝镇项目、海丰县梅陇农场项目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省“十三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重视前期工作,做好实施方案;优化建设内容、资金分配;完善体制和机制,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加强建后管护,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从海南省国土厅获悉,海南省今年计划建设58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据介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为主线,统筹规划,实施土地连片综合整治,对耕作条件较差的土地实施田、园、路、林、渠综合整治,完善田间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