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象因子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了解荒漠化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对典型地区荒漠化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榆林市西北部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并布置监测点。基于此,获得该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NDVI遥感数据以及土壤变化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植被生长状态,估计荒漠化面积,同时使用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近10 a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较为显著,降水增多、蒸发量减少、沙尘出现的天数也明显缩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率和荒漠化面积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2,说明这些气象因子变化特征推动植被盖度呈现出增长变化趋势,有效减少荒漠化面积,说明近年荒漠化治理取得可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多伦县沙质荒漠化评价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荒漠化进行分类与评价,建立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修正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分解的TM影像植被分量,建立适于提取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模型来提取植被信息;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裸沙占地百分比;用实测数据与热惯量进行拟合,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建立拟合方程反演土壤含水率;引入遥感代用指标获得土壤氧化铁含量;采用目视解译获得土壤质地的编码图并进行影像化.获取每个像元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在现有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评价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与高尚武模型沙漠化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模型总体精度达90.3%,较高尚武模型提高21.6%,尤其在评价耕地时,精度提高35%,体现了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的科学性.所建立的遥感信息模型评价土地荒漠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产高光谱分辨率成像光谱仪(OMIS-Ⅰ)系统数据对荒漠化评价的植被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进行了定量反演。通过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获得荒漠化地区植被因子的分布图。结果表明,用高光谱数据定量反演荒漠化地区植被生物量和盖度是比较可靠的。当反演区域内灌木和草地同时存在时,多项式模型的精度要明显高于线性模型;当植被类型单一时,模型即为较高精度的线性模型。植被因子的定量反演与植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TM影像为数据基础,以大庆、安达等8个县为例进行对比,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场荒漠化在1996~2007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6~2007年间,黑龙江省西部草场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荒漠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表明:以卫星影像为基础使用遥感技术对荒漠化程度进行研究的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加迅速、直观,对指定区域进行动态监测,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盐池县2000年、2007年与2012年三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植被指数(NDVI)提取,并且与实地植被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盐池县草场植被覆盖度状况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采用群落数量分类学TWINSPAN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共5种类型。通过对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将群落主要影响因子压缩为土壤性状因子、物种多样性信息因子和群落生物量盖度信息因子,尝试从评价群落特征变化的角度探讨荒漠化状态评价的方法,以期为以群落水平为基础的较小尺度荒漠化状态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为退化草场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统计分析和适当调整,最终得出,油蒿群落的TWINSPAN分类结果能够反应目前毛乌素沙地的退化状态,可作为荒漠化程度划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富裕县1996年和2007年Landsat5遥感数据为基础,以MSAVI植被指数提取为主要方法,结合人工解译,解译出研究区域的草场荒漠化程度分类面积,针对1996~2007年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建立动态变化转移矩阵,选用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化程度加重,经济的增长和过度的放牧是加重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并与常用植被归一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指数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植被归一化指数,更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年际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方法]基于CASA模型,利用2009~2013年气象数据与FPAR遥感数据,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生物量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的生物量处于最高,草句草原的生物量在2013年处于最高水平,其他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在2012年均居最高。植被生物量随年度变化波动趋势与降雨量变化一致。[结论]2009~2013年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尽相同,降雨量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别选择浑善达克沙地西部、中部和腹地3个区域,利用遥感影像的假彩色合成、比值增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D、掩膜技术等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技术,对3个区域进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探讨增强草原沙漠化信息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NDVI图像中,不同级别的草原沙漠化在灰阶上易于区分,尤其是轻度沙漠化和重度沙漠化,反差非常大;TM3/TM4比值运算增强了沙漠化信息,特别是半固定沙地的信息,再与原图像中的TM4和TM5进行假彩色合成,形成含有比值运算信息的合成图像,更加突出了草原中度沙漠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通过遥感影像来构造反照率(Albedo)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特征空间是一种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来构造赤峰及周边地区Albedo-NDVI特征空间,分析当地2000和2008年的沙漠化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土壤含水量以及沙漠化程度有所改善,政府政策的引导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四川省若尔盖高原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近40年连续遥感监测发现,四川省若尔盖高原草地沙化与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2004与1966年相比,草地沙化面积增加52 898.4 hm~2,增幅达586.7 %,2005与1986年相比,沼泽湿地减少115 051.0 hm~2,减幅达54.2 %.这两种事实表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正在加剧.究其原因有:排干沼泽和牲畜超载等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气候干暖趋势加剧了这一变化.若尔盖高原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部位,其土地荒漠化严重趋势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农牧交错带地区合理土地利用途径,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利用同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沙漠化信息,根据研究区地形、土壤和水资源三大类型基础数据提取土地适宜性信息,通过分析土地沙漠化和适宜性情况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77.94%的土地受沙漠化影响,沙漠化程度由西北向东南区递减;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沙漠化状况受到其适宜性水平影响,适宜性越低则沙漠化可能性越高,耕地表现更为明显,耕地沙漠化多是开垦宜耕性较低的土地及粗放利用造成的,林地和草地的沙漠化则是低质量土地与过垦、过牧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耕地面积减少2.80%,多位于生态较为脆弱的西北区域,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6.88%、16.02%,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的沙地。研究区半农半牧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耕地与林地和草地频繁转换,促使沙漠化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优化应在生态恢复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遥感监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应用多种植被指数方法增强石漠化信息的不同效果试验,采用增强植被指数(EVI)提取石漠化信息,并利用mapgis6.x平台上开发的国产遥感解译软件进行人-机交互分类解译,野外验证表明,准确率达到89%。石漠化提取结果表明,石漠化易发生在相对高差大的峰林洼地、峰丛洼地和岩溶断陷盆地中,其发生率分别达42%、35%和44%。  相似文献   

18.
在确定评价自然旅游资源的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提取各评价指标(林地、草地等);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运用GIS的空间处理和综合分析功能,以吉林省的50个县为研究单位,对所提取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及叠加,对吉林省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