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滨带是湖泊水、陆地生态系统间重要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加强湖滨带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研究,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湖滨带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湖泊治理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综述国内外在湖滨生态系统的受损或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等方面理论的研究状况,介绍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有关技术和对湖滨带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判别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湖滨带是湖泊水、陆地生态系统间重要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加强湖滨带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研究,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湖滨带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湖泊治理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综述国内外在湖滨生态系统的受损或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等方面理论的研究状况,介绍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有关技术和对湖滨带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判别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湖滨湿地是陆域生态系统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对无锡蠡湖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前后景观生态格局及演变进行分析,从湖滨湿地景观优美性、自然性、稳定性以及服务性4个层面,对蠡湖湖滨湿地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重建的原因,从而为开展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概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以及指示生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对指示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揭示其与植被恢复、土壤恢复乃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来评价生态恢复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郭帅  赵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80-19382
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恢复生态学领域植被演替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与生态重建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论述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类型以及生态环境特点,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了该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机制。针对该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现状,提出了喀斯特地区以协调解决人地矛盾,减少生态压力为目标的生态重建思想,并探讨了生态重建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湿地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恢复重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本质问题是恢复、重建湿地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之具有系统自我维持能力。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表现出生态功能和结构的退化趋势:土壤潜沼化严重;生物群落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洪涝渍害加重等。依据生态演替理论基础和原则,提出了江汉平原湿地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82-8084,8087
金属矿山废弃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促使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价值再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国采矿废弃地的现状、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各种生物措施以及可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对我国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洱海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加剧,致使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尤其是洱海流域内最敏感和脆弱的湖滨带区域,生态破坏更为严重。为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状,本文在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调查和湖滨带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和重建的相关技术。结果表明:湖滨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过渡带结构。健康的、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湖泊生态系统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演替理论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而且还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有关生态演替的项极群落学说、Gaus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资源比例假说、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等理论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各学说(假说)的主要特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AM真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咏梅  纪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32-10833,11038
简述了丛枝菌根(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各种生态因素对AM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与人类、人类与环境成为一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矛盾。居住区生态系统平衡是通过规划,调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状态。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生态园林要尊重自然过程,尊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应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原理来科学绿化,从绿化物种的生活型选择、生态型选择、抗性物种的选择、警惕生物入侵、空间格局构建及季相相宜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城市绿化,并要求对其科学管理,以实现城市可持续绿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石油及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地下水的过量抽取造成了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破坏。目前,我国对于地下水生态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介绍了地下水生态学的相关背景以及研究内容,以地下水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生物基础、水文条件和地质环境)为基点,分析现状研究水平下,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关系,总结了影响地下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人为因素,提出了四点保护意见,为我国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利的参考,以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季淮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208-209
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组成因素中的植物,起到一个反映和调节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现阶段的城市植物研究中,城市植物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作用,主要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包括绿地系统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绿地景观的分析与评价、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等。围绕以上3个方面,研究者们用了许多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今后在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方向和着重点。  相似文献   

16.
马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29-12431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设计中的生态概念及现存的概念误区,误区包括生态概念运用泛滥;片面强调生态的自然性;盲目赋予景观人文文化。以常熟市宝岩生态观光园景观改造为例,分析了该园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目前"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比较保守,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活动比较单一,景观层次杂乱、人文景观薄弱、景观特色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负面现状;提出了以"生态山水园林"为主题,遵循将挖掘营造人文景观与保护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进行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景观设计;最后从整合、保护、恢复、营造4方面论述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洋底栖生物,尤其是人工鱼礁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我国人工鱼礁系统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为制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择河南科技学院东区人工湖,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地监测,通过比较人工湖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效应,初步分析校园人工湖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①水体面积是影响人工湖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方向实测期间,水体的4个方向上平均温度为24.5℃,相对湿度为68.6%,较当天最高气温降低了10.5℃,相对湿度也较高。②人工湖水体的不同方向上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实测结果表明,距离人工湖越近的地方相对湿度越高,最高可达95%;且平均温度也低,人体舒适度作用较显著。③"水清岸绿"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人工湖水体生态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包括稻田耕作技术、森林与生态维护、民俗文化、水利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哈尼生态系统。本文重点分析了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空间循环与物质能量流动,指出哈尼梯田作为农业生态文明的新模式,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敏  杨晓杰  厉悦  梁艳  张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18-18519,18521
在分析园林专业生态类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无限课堂的建设,以期形成全新的生态教学体系,创建生态课堂,塑造生态人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