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旱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麦079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陇麦079是平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用鲁麦1号做母本,以自育中间材料TW98-829-1为父本进行杂交,应用系谱法水旱穿梭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在2011—2013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930.50 kg/hm~2,比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9.23%;在2013—2015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4 990.42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8.68%。株高95.8 cm,平均穗长6.5 cm,平均小穗数16.0个,平均穗粒数37.2粒,千粒重40.8 g,容重785.0 g/L。籽粒粗蛋白含量121.7 g/kg(干基),赖氨酸含量4.07 g/kg(干基),湿面筋含量202.4 g/kg(14%水分基),沉淀值27.1 m L(14%水分基)。抗冻抗旱、抗逆性强、节水广适、抗倒耐瘠,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穗层整齐,丰产稳产性好。适宜在陇东广大山塬旱地、丘陵、阴湿山地,以及陕西长武和陇县,宁夏固原等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彩色小麦新品种陇紫麦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彩色冬小麦新品种陇紫麦2号是平凉市农业科学院选用外引黑小麦品种漯珍1号做母本,以自育品种平凉40号为父本杂交,按系谱法水旱协迫选育而成。2014—2016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平均产量4 572.0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减产1.2%。陇紫麦2号生育期273d,千粒重37.7 g,株高86.8~104.6 cm,籽粒紫黑色,穗长7.5 cm,小穗数16.4个,穗粒数34.7粒。苗期对混合菌免疫,成株期条中32号、中4-1、G22-9、G22-14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条中33号为3/10/20,贵农其他菌系为3/10/50,田间表现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籽粒粗蛋白含量140.3 g/kg,赖氨酸含量0.42 mg/kg,湿面筋(14%湿基)32.1%,沉淀指数(14%湿基)24.2 mL,容重747.3 g/L;17种氨基酸含量为140.1 g/kg。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山塬旱地、丘陵干旱山区和阴湿山区,以及陕西长武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晋南冬小麦品种的变迁与再高产品种选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南冬小麦品种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其产量及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各性状显变化。其中单产、总产、千粒重、穗粒数分别提高325.77%、264.99%、62.00%、31.54%,株高和成穗数分别降低30.26%和18.69%,经济系数提高了24.00个百分点。根据40a冬小麦品种变迁特点和规律,提出了选育再高产品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新品种宁麦5号是宁县湘乐镇农技站以"XS117-0-29"为母本、"庆农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31.9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5.48%,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该品种旱作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抗旱、节水、耐高温,抗寒、耐晚霜,高抗条锈病,株高80~100 cm,千粒重32~40 g,容重814.06 g/L,籽粒含粗蛋白13.55%、湿面筋31.10%,沉降值24.2 mL.适宜在陇东旱塬、山地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掘冬小麦品种抗旱种质资源,在两种灌水处理条件下,田间筛选小麦抗旱资源,拓宽新疆冬小麦抗旱遗传育种选择范围。【方法】以4份新疆、16份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5次灌水和3次灌水处理条件下,对小麦单株成穗数、株高、穗长、穗基部不育、穗顶部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处理下,20份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总体差异较大,5次灌溉处理下大部分性状的均值高于3次灌溉处理;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各性状抗旱系数变化在0.75~1.13;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两种灌水处理下产量都在前7位之内的有山农15号,烟农23号、新冬20号、新冬22号和新冬18号共5个品种;产量都在后6位之内的有山农12号、泰山22号、石4185号、石新616号和石麦18号共5个品种。【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以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幼苗分蘖和籽粒灌浆成熟期保持充足的水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相对黄淮麦区的冬小麦品种,新疆自育的冬小麦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创制小麦抗旱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更好利用现有的抗旱品种,本研究阐述抗旱小麦新品种‘新麦39’的选育过程,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其丰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麦39’在两年三组试验中,其加权关联度均比对照‘洛旱7号’高,与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对‘新麦39’两年三组试验中相同试点的产量与三要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三组试验均表现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有差异。由此可知,‘新麦39’是丰产性良好的抗旱新品种,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也是新的抗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用洛阳市连续三年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豫麦13号在旱作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提出在旱作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豫麦13号产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4-2006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品种区试灵台试点的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1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中,以陇原031、灵选3号、陇鉴386的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良好,其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5 550.0、5 512.5、5 287.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分别增产16.17%、15.38%、10.68%,可在陇东塬区及山台地示范种植;而陇麦977、陇育216、宁麦5号可在适种区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为浩麦1号更好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利用2010-2011年与2011-2012年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浩麦1号的平均穗数505.13万/hm~2,平均穗粒数39.31粒,平均穗粒重1.56g,平均千粒重39.78g。经相关分析,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重;经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531),其次是穗数(Py=0.471),穗粒重的作用最小(Py=0.094)。浩麦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穗数和穗粒重稳定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新品种宁麦9号是以长武131为母本、晋麦1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在2006—2008年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3 585.7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9.02%。在2008—2009年度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 087.8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18.34%,居4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籽粒含粗蛋白12.73%、湿面筋25.00%、赖氨酸0.40%,沉降值31.5 mL,千粒重36.3 g,容重785~825 g/L。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成熟时落黄好,中熟、丰产,抗旱、抗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宜陇东旱塬及子午岭林缘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天达2116在陇东旱地冬小麦上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陇东旱地冬小麦上进行了4种增产剂3种应用方法的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天达2116浸种、叶喷 和浸喷复合处理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9.2%~30.9%,增产原因是促进了小麦分蘖和抽穗,增强了抗早性, 减轻了锈病危害,显著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迦姆丰收浸种和叶喷效果次之,较对照增产10.3% ~17.0%;KH2PO4和动力2003浸种效果较好,较对照分别增产18.5%和32.1%。  相似文献   

13.
施万喜 《农学学报》2021,11(10):9-15
分析国审 ‘陇育5号’小麦丰产性、抗逆性、广适机理及推广策略,以期为北部旱地小麦高效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借鉴。利用多年多点国家北部旱地、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及高产示范资料,对冬小麦新品种‘陇育5号’的性状进行比较分析。‘陇育5号’多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为4922.54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3.28%,增产点(次)率89.97%。有效穗数597.0万/hm2,收获指数39.6%,旱地产量潜力达6399.0 kg/hm2。成穗多与收获指数较高是实现‘陇育5号’高产潜力的基础,抗寒抗旱抗病、耐生育后期高温、粒重变异小是其广适性和大面积推广的重要保障。‘陇育5号’丰产性强,抗寒抗旱、综合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适应范围广。在推广应用中,应采取项目推广方式,订单式原种生产,合同式良种繁育,“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种业企业+示范农户”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41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自育品种8124-10为母本,外引材料东乡77-0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8—2009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2 a折合平均产量3 169.5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17.88%。在2008年国家区试西北春小麦旱地组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3 886.5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1.40%。该品种具有抗旱、耐病、增产潜力大,水分利用效率高,落黄好等特点,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是从冬小麦品种烟D27的变异单株中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选育而成,株高90.75cm,穗长6.80 cm,千粒重36 g,容重811 g/L,生育期280 d,属中早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18.5 g/kg,赖氨酸(干基)0.46%,湿面筋19.0%,沉降值35.4 mL,灰分(干基)1.4%,属...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种泾麦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泾麦1号以"长武134"作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为99SX-1.在2005-2007年平凉市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折合平均产量4 689 kg/hm2,较对照品种长武134增产12.9%,居7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04-2009年在泾川县及崆峒区、静宁县进行的生产试验中,折...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62是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长武131为母本,82(51)-9-5-3-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系平均株高78 cm,穗长8.0 cm,小穗数15个,穗粒数41粒,千粒重36.01 g,容重728.5 g/L,成穗数543.6万穗/hm2.籽粒含粗蛋白15.76%、赖氨酸0.47%、湿面筋29.30%,沉降值55 ml.在平凉市川水地区试中,折合产量5 654.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6增产5.80%.该品系抗冻、抗旱强,抗(耐)病性好,抗倒伏,成熟落黄正常,适宜在陇东旱肥地、川水(台)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2号是以长武112中的变异单株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选育而成的.在2000-2002年平凉地区山塬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 727.2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0增产11.70%.生育期274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2.81%、赖氨酸(干基)0.46%、湿面筋26.2%、沉降值60.8 ml,容重746 g/L.中抗条锈病、黄矮病和白粉病,抗性表现1~3级;抗寒性、抗旱性均为1~3级;抗倒伏.适宜在陇东的冬麦区灵台县、泾川县、崆峒区等旱塬地、川水地,陕西省长武县、千阳县,宁夏泾源县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 次·a-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 次·a-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 次·a-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新品种定丰11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携带Tal雄性不育基因的73-3/墨它为基础材料,用自育品种定丰1号作为转育对象,通过连续转育选育而成.1997-1998年在定西市(原定西地区)春小麦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4 264.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10.45%;2001-2003年在甘肃省春小麦东片水地区域试验中,3 a 1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3 735.90 kg/hm2,较对照定西35号平均增产12.89%.抗旱,抗倒伏,抗条锈,高产、稳产,籽粒含粗蛋白15.47%,湿面筋38.9%,沉降值63.0 mL,降落值254 s,吸水率69.4%,形成时间4.7 min,稳定时间3.8 min,软化度80 F.U,评价值57,属中筋优质小麦;主要适宜在类似甘肃中部地区、宁夏宁南山区及青海民和县等生态条件类似的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