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棚绿芦笋的不同氮肥用量、农家有机肥及秸秆覆盖试验,以及物理、生态控制病虫害技术,不同栽培技术对绿芦笋影响的研究结果,制订了《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操作规程》。经在3 hm2示范、150 hm2辐射区应用,结果表明,化学农药分别减少91.6%、70.4%;化肥分别减少55.6%、43.8%;产量增加108.4%、61.9%;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示范区和辐射区,合计增收节支1 046.0万元(人民币,下同)。绿芦笋上市时间从5个月延长到11个月(除12月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生产与周年生产示范区生产的产品,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对其中重金属、化学农药、硝酸盐(NaNO3)等9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花椰菜新品种的品种筛选、育苗技术、配方肥使用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基本明确了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品质佳、产量高的出口花椰菜新品种及其安全生产栽培技术。出口花椰菜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结果表明,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示范区,较常规生产对照区,出口花椰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10.6 ̄14.8个百分点;化肥用量减少22.37% ̄32.16%;农药用量减少23.08% ̄42.05%;增加收入3600 ̄4380元/hm2。取得经济效益3874.5万元;出口花椰菜安全生产示范区生产的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12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检验结果显著地低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第三大岛———崇明生态环境质量及寒优湘晴、花椰菜、绿芦笋等特色农产品二大资源优势 ,运用HACCP理论 ,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一、开发应用专用配方肥技术 ,化肥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 33 0 4 %、 38 90 %、 4 1 18% ;二、开发应用生物源、植物源等无公害防治技术 ,农药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 5 4 5 %、 5 1 8%、 4 7 10 % ;三、生态 (塑料覆盖避雨栽培 )控制芦笋茎枯病技术 ,减少病害发生 72 7%~ 77 1%、病指减轻 6 0 1%~ 6 2 2 %。根据制订的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的三种农产品 ,产值分别比常规生产区增加 115 9 5~ 1344 0元 /hm2 、 2 130 0~ 2 2 2 1 5元 /hm2 、 5 7174 0~ 6 32 0 2 5元 /hm2 ,示范区新增经济效益 4 32 32万元 ;产品经国家法定机构检测 ,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等 2 0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低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4.
绿芦笋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近年来,中国绿芦笋栽培发展很快,但栽培技术尚有待提高。从品种、育苗技术、田间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方面综述了中国绿芦笋的栽培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是中国绿芦笋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根据鲁东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从品种选择、育苗、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绿芦笋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以期为绿芦笋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绿芦笋品质的优劣性,通过测定其商品品质、可溶性糖含量、持水力、叶绿素含量和V_C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了各品种绿芦笋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4个品种绿芦笋的商品率均在95%以上,但无显著性差异;直径均在8 mm以上,无显著性差异;含水量均在98%左右,其中格里斯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4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较低,在20%~30%之间,但无显著性差异;持水力在4%~8%之间,其中达宝利品种持水力最强;达宝利和2000—3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在0.6 mg/g以上,格里斯和冠军品种均在0.4~0.6 mg/g之间;不同品种绿芦笋的V_C含量差别较大,总体在50~200 mg/100 g之间,其中达宝利品种含量最高。综合比较,达宝利品种的品质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7.
孙芳  杨锦琛  李丹 《农业展望》2024,(3):102-108
芦笋是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目前中国芦笋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全球芦笋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中国海关的中国芦笋出口数据,分析了近10年中国芦笋的出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芦笋出口以鲜或冷藏芦笋、芦笋罐头为主,鲜或冷藏芦笋主要满足国内消费和销往邻近的中国地区和亚洲发达国家,以广东、湖南、云南、江苏、福建5省生产为主;芦笋罐头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主要由福建、山东、安徽、山西4个省份生产,销往西班牙、德国、荷兰、法国和丹麦等欧盟市场。近几年受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芦笋出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根据对中国芦笋出口形势的分析结果,推动中国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提高芦笋精深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发展、打造芦笋产业集群,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提高芦笋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有机认证和标准化战略、提高芦笋质量安全标准,实施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拓宽芦笋出口市场。最后,对未来中国芦笋出口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以武威市凉州区政府牵头创建的凉州区出口甜(糯)玉米及芦笋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于2014年11月20日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告。截至目前,甘肃省共有5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该示范区为武威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后,"黄羊河"牌甜(糯)玉米及芦笋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代更新种繁育,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科学防治等技术,研究了不同技术对山药产量、生长发育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崇明六柱头和江苏双胞短蔓这两个山药品种最适宜成为崇明主推品种;采用绿色综合防治技术使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5.4%,产品的为害率从95.6%T降至1.6%;应用山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经在135.3hm2山药大田示范,平均产量从38475kg/hm2提高到46305kg/hm2,经济效益比对照区增加15870元/hm2,示范区总计新增经济效益214.7万元.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芦笋栽培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为了提高绿芦笋露地生产品质和产量,就成都平原绿芦笋露地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定植、病虫害防治与采收等方面对绿芦笋栽培技术展开介绍,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减量化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一级品率,并且能较好地保证马铃薯产量,马铃薯产量增加8.00%~25.59%,以100%控释肥增产效果最好。马铃薯品质方面,减氮控释肥处理能提高马铃薯品质。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10.53%~22.69%,其中,以减氮40%控释肥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在马铃薯土壤硝态氮含量方面,施用控释肥能降低硝态氮在各个土层的累积,其中减氮30%~40%控释肥处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烟叶品质和肥料利用率,进行了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和烤烟氮素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鸡粪和油枯制作的不同养分的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各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最高峰值比对照延后28d;烤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5.8~36.4g,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1.35~4.5百分点;氮在烟叶中的分配比例提高0.71~4.78百分点(分配比例以中部烟叶最高,提高13.06~14.79百分点),根系和茎秆中的氮分配比例分别降低0.39~2.2百分点和0.31~2.58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东营选择当地主推品种烟农1212,在平衡施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以期丰富该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结果表明: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5.5%~12.5%;成穗数增加7.3%~17.0%,穗粒数增加3.5%~8.0%,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氮肥可增加小麦株高3.8~6.6 cm,不孕小穗数显著降低21.1%~55.8%;但对穗长、小穗数及每个小穗结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氮肥可显著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进程,叶龄较对照增加0.4~1.3,单株次生根增加1.0~2.4条,单株分蘖数增加0.7~3.4个,单株II级分蘖较I级分蘖多44.4%~55.5%。氮肥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2.8%和湿面筋含量13.4%;籽粒硬度、稳定时间、最大拉升面积、最大拉升阻力和延展性分别较对照提高5.1%、21.8%、11.2%、3.3%和3.9%;对籽粒容重、沉降值和吸水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当地适宜肥料用量为纯氮225 kg/hm~2,磷肥(P2O5)120 kg/hm~2,钾肥施(K2O)9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处理有机肥对蔬菜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有机肥对蔬菜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人工腐熟有机肥后50d,包菜和甜椒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5.3%和35.8%,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5%和37.3%;增施自然腐熟有机肥后,包菜和甜椒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9%和13.4%,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7%和19.8%。与对照相比,新鲜有机肥和晒干有机肥对包菜和甜椒的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影响不大,增施人工腐熟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并明显提高蔬菜根际土壤的有效P、K含量。  相似文献   

15.
复合氮肥增效剂对玉米利用尿素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氮肥增效剂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尿素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氮肥增效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明显,以有机-无机复合剂I抑制率最高,在玉米生长51d和64d迭15.80%和21.34%;4种复合增效剂均增加玉米株高、叶长、叶宽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玉米果穗长、减少秃尖度,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还增加玉米百粒重。施用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较对照增产3.3%-8.2%,以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Ⅲ增量最大。复合氮肥增效剂明显地提高了玉米茎叶和籽粒氮含量,氮素利用率提高4.4-7.1个百分点,以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Ⅲ处理为最大。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莴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莴苣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根系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无机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可提高莴苣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莴苣的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莴苣的产量,增加莴苣茎叶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茎叶中硝酸盐、粗纤维的含量.与施纯化肥处理相比,以20%的猪粪堆肥氮配施80%的化肥氮处理的效果最好,莴苣功能叶NR酶活性提高了28.2%~178.5%,根系活力提高了16.4%~38.9%,总产量增加了48.3%.  相似文献   

17.
氮肥用量及添加剂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同一氮肥用量不同施肥时期及氮肥添加剂对甘蓝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的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氮肥用量(30kg/667m2),不同施用时期对甘蓝产量的影响不大;氮肥添加剂对甘蓝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不同添加剂对甘蓝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甘蓝硝酸盐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同一氮肥用量,不同施肥时期对甘蓝硝酸盐含量基本没有影响;氮肥添加剂能明显降低甘蓝硝酸盐含量,不同添加剂对甘蓝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发展,提升氮素利用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施及减施下粪水替代对设施白菜产量、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及氮素盈余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20%对设施白菜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粪水替代白菜产量显著高于化肥减施处理,可以提高白菜对氮的利用能力。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化肥减施处理氮素盈余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3.38%,化肥减施粪水替代处理氮素盈余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9.24%~30.65%,氮素盈余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化肥减施下粪水替代在保证设施白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率,是降低氮素盈余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控释氮肥和控释钾肥对棉花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控释氮肥和控释钾肥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于2014年和2015年在山东省金乡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CK),研究普通尿素60%基施+40%追施(CU),控释氮肥一次基施(CRN)和控释氮肥、控释钾肥一次基施(CRNK)对棉花产量、品质和0~100 cm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树脂包膜氯化钾田间养分释放期分别为65、86、82 d,一次性基施可供应棉花整个生育期养分需求。与CK相比,CRN和CRNK处理提高了棉花单铃质量和成铃数,分别显著提高皮棉产量15.0%~20.1%和22.1%~23.3%,提高经济效益44.9%~59.4%;与CU处理相比,CRN和CRNK处理显著提高了皮棉产量,分别增产9.3%~13.7%和12.1%~21.9%,提高经济效益36.3%~49.9%;CRNK与CRN处理间皮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但CRNK较CRN处理增产2.5%~7.2%。与CK处理相比,CRNK处理棉花收获期0~20 cm土壤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38.5%和8.9%,且伸长率显著提升了10.0%~11.6%。研究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控释氮肥和控释钾肥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及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棉花单铃质量和成铃数,从而提高皮棉产量,节时省工增效,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