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2.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d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教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4个聚集度指标I、K、C和m*/m,以及Taylor和Iwao的m*~m等2个回归分析,比较在麦田和杂草田的灰飞虱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和杂草田的灰飞虱空间分布型总体上都呈聚集分布,灰飞虱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比较而言,麦田的种群密度高于杂草田,而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度以杂草田更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洪泽农场植保站麦田、秧田定期对灰飞虱虫态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截止5月29日,小麦田虽经2次防治工作,667平方米仍有灰飞虱成虫34.23万头,若虫110.46万头,合计144.7万头,田间虫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成虫占22.75%,进入成虫迁飞盛期。若虫龄比是:2龄占6.3%,3龄占23.45%,4龄占20.83%,5龄占20.64%,根据当时的气温,麦田灰飞虱将在6月上旬进入羽化和迁飞高峰。秧田虫口密度:5月29日普查11块秧田,667平方米有虫口(成虫)15~330.0万头,平均83.78万头,田间虫量之大为历年同期所罕见。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2000年以来,我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可减少水稻秧田灰飞虱虫源基数,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2006年我们在雪堰镇进行了80%敌敌畏乳油不同施药方法防治麦田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试验;并在勤丰测报观察区设置了不同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田间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对水稻不同季度、不同生长期中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在晚稻生长中、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53%和31.6%,聚集斑块范围分别为27m和24m。在早稻生长的早、中和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42.6%,48.9%和57.2%,聚集斑块范围均大于60m。空间分布模拟图能较好地反映褐飞虱若虫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吡蚜酮等杀虫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蚜酮是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防治灰飞虱的新型杀虫剂,与其它杀虫剂比较,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防效也较好。特别是在5月上中旬对麦田中灰飞虱低龄若虫的杀灭性更强,防效更高,极大地减少了虫口基数,有效阻遏大量灰飞虱向水稻秧田迁飞、向秧苗传毒。  相似文献   

8.
樟叶木虱抽样调查及空间分布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种不同抽样方法调查樟叶木虱的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棋盘式抽样方法的抽样结果与全面调查结果最为接近。应用Iwao回归方法研究樟叶木虱若虫的空间分布,得出樟叶木虱若虫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樟叶木虱最佳抽样数表及零频率估计虫口均数表,为樟叶木虱虫口调查、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扩散、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2=180.37/-X 19.57和序贯抽样模型TO′(n)=0.3n±0.7615n,确定了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济宁市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调查资料,通过David&Moore聚集指标I、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该地区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随机(Poisson)分布、奈曼(Neyman)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计算出其理论频次分布并经χ2检验,确定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同时明确了灰飞虱的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最好,确定了稻田和稻茬麦田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量,即稻田每样点实际有虫10头时需调查6个样点,11~12头时需调查9个样点;稻茬麦田每样点实际有虫3头时需调查33~42个样点,4头时需调查47个样点。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74、1982和1983年三个冬季,在福州、闽侯、沙县、宁德、霞浦等地,进行田间白背飞虱越冬调查,得知福建省1月份均温8~10℃左右的地区,白背飞虱以卵越冬。初冬田间可见成虫和个别老龄若虫活动,成虫于12月中旬之前,在再生稻和杂草寄主上产卵,然后成虫逐渐死亡,终见于1月中旬。越冬卵发育缓慢,早春孵化,是第二年田间白背飞虱的初次虫源。  相似文献   

12.
白背飞虱若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了秀山县水稻栽插至成熟10次调查时间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白背飞虱若虫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白背飞虱若虫密度越高,空间变量的变化幅度越大;由随机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平均为38.7%,由自相关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为61.3%,且空间变异的随机程度有随水稻生育期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各调查时间东西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都小于南北方向,前者平均为18.99m,后者为25.09m;空间插值表明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在稻田的聚集斑块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长。【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分布;在研究尺度下,南北方向是白背飞虱若虫种群聚集和扩散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空间分布格局,为提高其监测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S+软件建立不同时期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并利用ArcGIS软件普通克立格插值法对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从7月初中稻分蘖期到9月上旬中稻收获,随时间呈现双峰型。田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表现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布集-随机分布的趋势。在呈现聚集分布的各次调查中,白背飞虱若虫空间相关范围为7.32~36.93m,结构性强度为50.5%~97.4%,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空间分布参数的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m~*—回归方程(m=α+β)测定结果,白背飞虱1—3龄若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公共k值为3.0135。本研究运用分布型参数K、α和β,分析了白背飞虱若虫在田间聚集分布的原因及其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探讨了用零频率来估计其平均密度,并分别给出了不同零频率及不同平均密度下所需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5.
Numerous Bt rice lines expressing Cry protein derived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Bt) have been developed since 1989. However, the potential risks posed by Bt rice on non-target organisms still remain debate.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Asian countries 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non-target herbivores of transgenic rice. In the current study, impacts of transgenic cry1Ab/vip3H+epsps rice (G6H1) with both insect and herbicide resistance on WBPH were evaluated to ascertain whether this transgenic rice line had potential risks for this sap-sucking pest under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The laboratory results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gg developmental duration, nymphal survival rate and female fecundity was found for WBPH between G6H1 and its non-transgenic isoline (XS110).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nymph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female longevity significantly longer when WBPH fed on G6H1 by comparison with those on its control. To verify the results found in laboratory, a 3-yr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monitor WBPH population using both the vacuum-suction machine and beat plate methods. Although the seasonal density of WBPH nymphs and total density of nymphs and adul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ransgenic rice regardless of the sampling methods, the seasonal density of WBPH adults in transgenic rice plots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when using the vacuum-suction machin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both from laboratory and field, it is clear that our tested transgenic rice line will not lead higher population of WBPH. However,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to monitor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WPBH at large scale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present conclusion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6.
不同农药混配组合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杭州地区防治稻飞虱主要常用农药的确切药效,并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混配剂。对12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进行了混配试验,从37个不同用量及混配组合中筛选出一些优良的混配剂。25%扑虱灵分别与40%异稻瘟净、3.3%天丁乳油、20%好年冬混用后可显著提高对成虫的防效,其中以25%扑虱灵750 g/hm2与20%好年冬750 ml/hm2混用的效果最佳,用药后3,7 d对成虫的防效分别达到95.0%和98.3%。吡虫啉已对褐飞虱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不宜继续在水稻上使用。20%速灭威不同剂量分别与25%扑虱灵、5%锐劲特Regent、40%好劳力混用的7个混配组合对若虫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分别建立了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病株的dsRNA基因组检测法和单头介体褐飞虱带毒的RT-PCR法,并结合生物学接种试验,对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dsRNA基因组鉴定法可以从0.5 g病株样品中快速检测到RRSV,RT-PCR法可以灵敏地应用于褐飞虱带毒、传毒情况的检测;饲毒后褐飞虱成虫、若虫的带毒率分别为75.0%、68.2%,传毒率分别为50.0%、32.5%,说明褐飞虱种群传播RRSV的能力很强,是高度亲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氮营养对褐飞虱在IR64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褐飞虱对不同含氮量的IR64稻株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寄主含氮量对褐飞虱种群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取食和产卵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无论褐飞虱饲养在高氮和低氮稻株上其雌成虫均显著偏爱在含氮量高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而若虫对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随着稻株含氮量的下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位置从叶鞘底部逐渐向上部转移,直至叶片中脉.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和成虫均偏向于较高的位置取食和产卵,而且不同的种群有明显差异.饲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在低氮稻株上的取食频次最高,褐飞虱种群的取食频率与其前期饲养的寄主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等距取样方法对棉叶螨在长江中游棉区包括江西瑞昌市、湖南澧县、湖北荆州区、湖北江北农场4个棉区15种类型田的冬春棉田田埂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棉叶螨的寄主植物共有27科64种,婆婆纳(Veronica polita Fries)、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Gagnep)和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DC)为棉叶螨的优势寄主;寄主植物上棉叶螨的若成螨、幼螨和卵数量比例为72.1:20.5:7.4,以若成螨数量最多;而前茬作物为小麦且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田埂上寄主植物的棉叶螨的数量最少,有螨株率仅为3.33%.由鱼塘或稻田改造棉田均没有明显影响田埂上寄主植物的棉叶螨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