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播期·密度对夏大豆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产高油夏大豆的适宜播期和密度组合。[方法]在田间试验中,以高油夏大豆品种鲁豆9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播期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高油夏大豆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夏大豆产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夏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播期为6月5日、密度27.0万株/hm2时,鲁豆9号产量最高(3 565.5 kg/hm2)。随播期的推迟或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主茎节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而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明显减少。夏大豆6月25日后播种或密度大于27.0万株/hm2时,籽粒脂肪含量降低。[结论]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夏大豆的高产、高油。  相似文献   

2.
播期、密度两栽培因子影响高油夏大豆的产量和脂肪含量,在夏直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粒数、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脂肪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脂肪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播期、密度两栽培因子影响高油夏大豆的产量和脂肪含量,在夏直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粒数、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脂肪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脂肪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菏豆38的增产潜力,设置3个播期和3个密度处理,通过调查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筛选菏豆38的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均增大,有效分枝、各器官干重、植株总干重、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均减小。随播期延长,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根干重、茎干重均减小,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先升后降。播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豆产量随密度增大和播期延长均先升后降。菏豆38在山东省德州市适宜播期为6月15日,最佳密度为19.5万株·hm-2,此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 789.21 kg·hm-2。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新农菜豆1号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始荚高度呈增加趋势,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呈减少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百粒鲜重与播期关系不显著;菜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第2播期处理产量最高,为13 594.20 kg/hm2,适宜播期应为4月10~25日.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大豆品种洛豆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优势,以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播期:5月28日、6月12日和6月27日,密度: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 和22.5万株/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在现有播期和密度下,播期的变化对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有效分枝数、总荚数、无效荚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底荚高、单株粒重、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洛豆1号产量的影响要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洛豆1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6月中下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6.5万~19.5万株/hm2,其中播期6月27日、密度16.5万株/hm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31-8932,8935
[目的]为发挥菏豆19号大豆品种的高产潜力,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开展菏豆19号播期及种植密度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19、30日和6月10、20、30日;种植密度分别为12.00万、17.25万、22.50万、27.75万、33.00万株/hm2.[结果]不同播期对菏豆19号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菏豆19号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而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降低.5月19日播种且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时菏豆19号产量最高,随着播期逐渐推后产量逐渐降低.[结论]要想菏豆19号夺高产应遵循“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大豆高产高效栽培,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肥施用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高油大豆的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对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施肥量在150~300 kg?hm‐2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产量及脂肪含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保豆3号农艺性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个地点采用裂区设计,研究3个播期、4个种植密度和3种施肥水平对保豆3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可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获得较高产量;增加密度可减少植株主茎节数、分枝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增加施肥量可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保豆3号的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为: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在6月17日左右播种,密度22.5×104 hm-2,施肥量为尿素60.0kg/hm2+磷酸二铵90.0kg/hm2+氯化钾75.0kg/hm2;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在6月10日左右播种,密度22.5×104hm-2,施肥量为尿素90.0kg/hm2+磷酸二铵13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  相似文献   

10.
孙伟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594-2595,2597
[目的]探讨高蛋白夏大豆涡豆5号的适宜播期密度组合。[方法]以涡豆5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播期,5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涡豆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涡豆5号产量减小;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植密度对其单株荚数及产量的影响大于播期对单株荚数及产量的影响。在6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2.55×105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173.7 kg/hm2。[结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涡豆5号应尽量早播,适宜播期为6月5~12日,最佳种植密度为2.25×105~2.55×105株/hm2。若迟播,应适应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播期条件下,湘杂油7号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千粒重与播期和种植密度关系则不明显;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变异因子,其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综合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2因素处理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以9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135000株/ha最好。  相似文献   

12.
低温胁迫对大豆幼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苗期低温冷害频发,为了明确大豆苗期低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是否有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在大豆V1 期将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幼苗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分别为6℃,10℃和25℃(对照),处理48 h 后测定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然后将幼苗转移到盆栽盆中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大豆幼苗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不同大豆品种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的形态及生理指标降低幅度要低于低温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48’。苗期低温胁迫未显著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但显著降低了低温敏感型大豆‘黑农48’的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研究得出结论为苗期大豆低温胁迫不利于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显著降低低温敏感品种大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云南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区的最适宜播期,并从中筛选出适宜不同时期救灾补种的品种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引进和本地的6个大豆品种(冀豆17来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徐豆18和徐豆14来自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中黄13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滇豆4号和滇豆7号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21、5月31、6月10、6月20日),研究在云南夏播气候条件下,播期对参试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云南夏播大豆产区最佳播期是5月21日左右。随着播期的推后,参试品种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间长逐渐降低;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下降趋势明显;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反之渐增,蛋脂总量逐渐下降;品种间的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降低自然灾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迟熟中粳稻扬2023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6个播期(5月8日1、5日2、2日2、9日、6月5日1、2日),调查各播期水稻叶龄、始穗期、株高、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播期对所调查性状的影响。[结果]在5月8日至6月12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扬20238主茎叶片数减少、播始历期缩短;不同播期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平均产量最高(27.9g),随播期推迟,单株产量逐渐降低;各播期单株有效穗数达到显著差异、穗粒数达到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分别为8.2个和140.7个;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和千粒重也逐渐降低。[结论]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春大豆翻秋的行、株距为20cm×6.7cm,秋大豆20cm×7.4cm)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春大豆的产量,较常规种植(CK)增产22.2%~80.26%;也可以显著地提高秋大豆的产量,较CK增产9.20%~20.5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缩小,大豆株高增加,结荚部位提高,分枝数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荚、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近年黑龙江省审定的17个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各性状及性状组基因型值进行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以产量性状为目标的各性状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产量性状组的单株粒数、3粒荚数、单株荚数;农艺性状组的生育期、单株节数及株高,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组间以正相关为主;生育日数与百粒重呈正相关、底荚高与4粒荚数呈负相关;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组间典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生育日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产量性状的选择应以株高中等、生育期适中、单株多有效节数、较低的结荚部位、粒中等大、单株粒数多为选育目标,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可通过生育日数及百粒重等性状间接达到。  相似文献   

17.
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验以大豆东农47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增加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47苗期的弱紫外辐射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都增加,鼓粒前期的弱紫外辐射使百粒重增加最多;但开花到成熟期的强紫外辐射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负作用最大。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各处理均使东农47的百粒重增加;随干旱程度加剧,UV-B辐射均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递减,而百粒重的变化各异;UV-B辐射与水分胁迫产生的拮抗作用与其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秦优7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不同的角果着生部位对秦优7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22.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主花序长度、结果密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粒数、分枝角粒数、主花序产量、分枝产量均有所降低,密度优势明显,主花序优势明显,产量增加23.07%。在相同密度下,秦优7号的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的变化,总是主花序高于分枝;按角果同一着生部位籽粒中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含油量的变化,2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高于30万株/hm2,而蛋白质的变化则相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秦优7号的种植密度,凭借高密度优势、角粒数优势、千粒重优势,主花序的增产优势,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可充分发挥秦优7号的增产优势、获得高产,增加产油量。此外,适当增加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有利于机械收割操作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