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菜子湖湿地16个釆样点2种渔业养殖方式(开放和封闭)下的土壤及鱼塘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Lvanoff的有机磷分级提取方法,对不同养殖方式下湿地土壤及鱼塘沉积物有机磷进行分级提取,分析渔业养殖下有机磷各形态分布的差异及其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渔业养殖下湿地土壤和沉积物的营养元素以及磷含量相对较高,且大部分元素呈沉积物高于土壤、封闭式高于开放式分布特征.2种养殖方式下湿地土壤各形态有机磷活性方面均表现为非活性>中活性>活性,Res-Po为有机磷主要组分;湿地鱼塘沉积物在开放式下各形态有机磷活性与湿地土壤的变化趋势一致,封闭下各形态有机磷活性方面表现为中活性>非活性>活性,HCl-Po为有机磷主要组分.湿地土壤营养元素与各形态有机磷呈显著相关,表明营养元素的输入能够有效促进有机磷的矿化分解.  相似文献   

2.
镜泊湖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矿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东北地区典型湖泊镜泊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水溶性磷酸盐(DRP)、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初步探讨了微生物对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矿化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灭菌处理,未灭菌处理中总磷的浓度明显提高,两种处理沉积物有机磷的含量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溶解性总磷和溶解性磷酸盐的含...  相似文献   

3.
乌梁素海和岱海的水-沉积物系统中有机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有机磷(Or-P)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2~0.12mg·L-1和0.01~0.03mg·L-1,2个湖泊上覆水中DOP均占TDP的60%以上,是上覆水中TDP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存在形态;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物中有机磷(Or-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69.40mg·kg-1和168.21~178.41mg·kg-1;2个湖泊上覆水中DOP含量明显高于英格兰Tamar河口区,2个湖泊沉积物中Or-P的含量低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据估算,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的DOP库分别达到12t和10t;这2个湖泊沉积物中Or-P的差异性反映了湖泊环境及生态类型对Or-P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影响,揭示有机磷库是不容忽视的潜在生物有效磷源。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和岱海水-沉积物界面磷的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梁素海(WLSH)和岱海(DH)为研究对象,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开展了湖泊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有机磷(DOP)、溶解性总磷(DTP)及溶解性正磷酸盐(DRP)的扩散通量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2个柱芯中DTP和DOP通过水-沉积物界面向上覆水转移扩散,而岱海3个沉积柱芯中DOP和DTP则由上覆水通过水-沉积物界面向沉积柱芯迁移扩散,并分别符合负的幂指数或对数函数的释放规律.据扩散通量结果估算,在夏季90 d的时间内,乌梁素海明水区沉积物约向上覆水体释放了19.81 t的DTP和33.43 t的DOP,由上覆水体迁移至沉积物中的DRP约为13.95 t,明水区沉积物表现为DOP和DTP的源及DRP的汇;由岱海上覆水体迁移至沉积物中的DTP和DOP分别约为13.29 t和21.40 t,由沉积物释放至上覆水的DRP约为8.69 t,岱海沉积物表现为DTP和DOP的汇及DRP的源.揭示湖泊生态系统中,有机磷可以直接或经矿化降解的间接形式参与再循环,成为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营养源,表明有机磷作为生物有效磷库的重要性及其在水-沉积物界面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直接经过预处理A(对照),玉米秸秆用复合菌剂绿秸灵预处理B,玉米秸秆用纤维素酶A和纤维素酶B混合预处理C,玉米秸秆和牛粪尿混合预处理D,4种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秸秆产沼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复合菌剂处理过的玉米秸秆试验B,用纤维素酶处理过的玉米秸秆试验C和玉米秸秆与牛粪尿混合试验D,平均产气量均高于直接经过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对照试验A,分别提高了33.47﹪,35.76﹪,36.65﹪;处理D的秸秆产沼气比处理B和处理C的秸秆产沼气早2天,比处理A(对照)的纯秸秆产沼气早5天。  相似文献   

6.
作为测定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主要方法之一的biolog法,由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辨力强、获得数据量丰富,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文献中报道的有关实验预处理方法却不尽相同。为了筛选最佳的预处理方法,通过比较文献中3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研究不同预处理对biolog法测定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WCD值总体变化趋势B方法优于A、C;微生物对六类碳源的利用率中B方法对大部分碳源利用较高,且结果较稳定;两种处理的Simpson指数、Shannon丰富度指数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均BCA,而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结果不太稳定,但经方差分析,其差异不显著,且B方法的方差最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B方法优于A与C。总之,在250 r/min的转速下震荡30 min,并于28℃条件下培养接种平板的处理(B法)效果较好,其测定结果重现性好,且操作简便快捷,是比较理想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中核酸态有机磷及其矿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沉积物界面中磷的释放机制非常复杂,生物作用导致的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对湖泊沉积物矿化能力有显著影响.普遍认为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矿化过程是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的环节之一,而核酸态有机磷可从一定程度上表征微生物水平,反应微生物对矿化作用的影响.据此采用DNA提取的方法对沉积物中核酸态有机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模拟沉积物中核酸在不同pH和溶解氧条件下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DNA提取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提取沉积物中核酸磷;沉积物中核酸磷含量为0.43~0.61 μg·g-1,占有机磷总量的0.27%~0.37%,精确度为1.58%~3.63%.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均呈波动式上升,在pH接近7时沉积物中核酸磷较低,有氧条件下核酸磷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养殖池塘底泥磷酸酶活性与释磷关系及其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2个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底泥中各有机磷组分与上覆水中可溶性磷(DRP)含量、底泥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各组分及上覆水中可溶性磷之间的关系,并采取不同处理对底泥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底泥中活性有机磷(LO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中稳性有机磷(MROP)与上覆水中DR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底泥中ALP与MLOP、MROP之间相关显著,并对其直接影响较大;ACP与MLOP之间相关显著,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也很大.A、B两池塘底泥中ALP与上覆水中DRP随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养殖水体中加入酶抑制剂和沸石能抑制ALP和ACP活性,并以酶抑制剂加沸石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鳞为原料,采用3种常用工业蛋白酶酶解3种经不同预处理方法处理过的鱼鳞,经酶解、离心分离、冷冻干燥等工序制备胶原蛋白肽,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制得胶原蛋白肽的产率及产物特性。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对鱼鳞酶解产物的氮收率、水解度和氨基氮生成量有显著影响(P0.05),适宜的预处理方法为热处理结合粉碎处理;预处理方法对产物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明显,产物的高效液相图谱均有3大组分峰,分别在10 000~14 000、8 000~9 000、4 000ku附近;预处理方法对胶原蛋白肽的DPPH·清除率影响显著,主要受热处理影响,粉碎处理的影响较小。综合胶原蛋白肽的产率及产物特性,理想的鱼鳞预处理方法为热处理结合粉碎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的生态风险,采集了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沉积物样品共58个,分析了Cu、Zn、Pb和Cd共4种重金属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市区湖泊群内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周边生态湖泊和长江安庆段;与区域对应的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比较,市区湖泊群中各类重金属普遍高于背景值,而其他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则与背景值相近,表明市区工业生产及生活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影响。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表明安庆市区湖泊群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d污染达到了中度污染程度。总的看来,所有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依次为CdPbZnCu。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市区湖泊群和菜子湖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状态,其他水体均处于低生态风险状态,各水体潜在生态危害顺序依次为市区湖泊群、菜子湖、长江安庆段、嬉子湖、石门湖、白荡湖;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生态风险以Cd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富营养程度不同的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的垂向变化,并同步测定了相应柱状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酶活力与各磷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湖泊,不同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小不同,酶活力分布与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污染程度高、水动力条件差、水体交换能力弱的点位酶活力高。酶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最大值出现在湖泊沉积物的最表层,且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酶活力大小与磷形态相关性表明,与碱性磷酸酶活力最具相关性的是总磷(P<0.05),其次是无机磷(P<0.1),其相关性在水动力条件差的点位尤为显著,与总有机磷的相关性在不同点位则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稻田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处理,是目前稻田土壤中镉形态分析过程中广泛采用的两种前处理方法,然而,风干和冻干处理对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形态分析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稻田土壤样品,探讨了两种干燥方式对稻田土壤镉形态变化和化学提取有效镉含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冷冻干燥样品中化学提取有效态镉含量均明显低于自然风干样品,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分别达到56.5%~69.2%和50.8%~66.3%;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的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为16.9%~22.3%。与自然风干样品相比,冷冻干燥处理的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变化明显,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稻田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变化较明显。两种干燥方式下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差异对土壤有效态镉提取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风干和冻干过程中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态铁和水铁矿性质变化对有效态镉提取的影响较大。干燥方式可显著影响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的形态及化学提取有效态镉的数量,在分析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时应注意干燥方式对不同土壤和提取剂提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磷素在红油土中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长期定位试验中的红油土0~100cm各层次进行无机磷和有机磷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磷组成以Ca-P为主,有机磷组成以中度活性有要磷为主,施用无机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的影响仅限于0~40cm土层,其中各形态无机磷均有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Al-P,Ca-P1和Fe-P。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0~80cm土层内有机磷含量,其中中度活性有机磷增加量最大,对无机磷在各层次的分配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泊底泥营养参数的空间估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农田退水的主要受纳水体,农田退水中营养物质的流入使湖泊底泥中沉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沉积的氮磷是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底泥中氮磷的含量可为湖泊水体、水草、底泥中氮磷的迁移转化提供基础数据。为此利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法对乌梁素海底泥中氮磷的含量进行空间估值,估值后进行了精度分析,并对实测值和估值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地质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法可用于湖泊底泥营养参数的空间估值。  相似文献   

15.
达里诺尔湖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赤峰市达里诺尔湖为研究对象,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及柱芯中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基于形态及上覆水、过滤水和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探讨了重金属在水-沉积物界面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的水体环境污染是以Cu、Pb和Zn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Pb有从上覆水向沉积物迁移的显著趋势,Cu有从孔隙水向上覆水迁移的微弱趋势;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态主导形态因其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而存在差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和Cd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分别为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占总生物有效态的61.64%、60.72%、71.50%和53.59%;水平方向上,总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沉积柱芯中4种金属有效态之和波动变化,但在40 cm以下均随深度的增大呈现增加趋势.沉积物中4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RI)为41.18~155.64,空间分布上表现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达里诺尔湖尚处于轻微生态危害,但南部湖区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化学连续提取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对水体沉积物中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较普遍采用的7步法连续提取磷分级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该方法对水系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D—12及太湖沉积物的分析结果看,该方法的应用中各形态的重现性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尤其是闭蓄态磷的提取中,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避免因沉积物固结容器底部而降低提取剂的提取效率,对于提取离心液过滤难的问题也一定要解决好。可交换态磷、铝磷和铁磷的提取液由于磷浓度低,可以不将其后的漂洗液混入后测定,以提高待测液中磷的浓度。另外,从GSD—12与太湖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的相似性看,GSD—12可以考虑作为淡水水体沉积物磷形态分级的标准物质,从而解决不同文献、不同研究项目在沉积物形态分析方面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龙飞  刘康怀  王栎雯  严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18-2920,2924
对桂林市区湖泊木龙湖、西清湖、宝贤桥、观漪桥、榕溪桥样点湖底表层0~5 cm沉积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分析其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有机磷、无机磷、有机质、无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总氮的平均浓度为3 363.6 mg/kg,其中氨氮是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占TN的82%。桂林市区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为230.46~291.35 mg/kg,其中无机磷占主要成分,平均占TP的78.7%。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桂林市区没有大型的有机污染源纳入,只有小部分植物残体随着地表径流汇入湖体,同时有机磷和有机氮在不断地被矿化为无机磷、无机氮。部分凹岸带已出现的富营养化现象可能与湖泊沉积物N、P不断积累并释放到水体中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高原湖泊流域农村沟渠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以云南省4种典型农村(畜禽养殖型、生态休闲型、集镇型和传统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全氮(TN)、全磷(TP)和有机质(OM)的含量,并应用有机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评价底泥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村之间w(TN)、w(TP)和w(OM)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w(TN)和w(TP)均表现为畜禽养殖型集镇生态休闲型传统型,w(OM)表现为畜禽养殖型生态休闲型集镇型传统型。TN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磷元素在底泥累积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同步性;TP与OM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OM是磷元素的重要载体;TN与OM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农村沟渠底泥氮的主要来源并不是OM的矿化与分解。各村沟渠底泥氮和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状态,磷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畜禽养殖型农村属于中度污染,集镇型和生态休闲型农村属于轻度污染,传统型农村属于清洁型。畜禽养殖业是高原湖泊流域典型农村沟渠底泥氮、磷和有机质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24个土样和有机肥进行了分析,同时,用3种纯有机磷试剂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土壤样品中,有机磷组分都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活性有机磷在不同处理中差异较大,变化范围较宽。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磷总量以及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都会明显增加,三者与速效磷的相关分析都呈极显著水平。中度活性有机磷和小麦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核糖核酸钠、卵磷脂、植酸钙在未灭菌盆栽试验中,对春小麦均有较高的植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白洋淀底泥为栽培基质,用室内栽培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条件下,蓖齿眼子菜的生物量变化及其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等级的提高,蓖齿眼子菜生长性状良好,且生物量及其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当水体中总氮浓度高于10 mg/L时,蓖齿眼子菜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为63.06%;对总磷的去除率呈递减趋势,水体总磷浓度低于0.9 mg/L时,蓖齿眼子菜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为96.63%.同时提出更加优化的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