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更直接、更全面、更精确地研究浙江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挖掘历年的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直接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996-2006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0.8万hm2,减幅为9.8%;耕地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坡度起直接作用,平地及陡坡地耕地减少更为迅速,缓坡地梯田面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因素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减缓了耕地的流失。[结论]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避免,要充分利用更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更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2.
丁菡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47-1551
[目的]更直接、更全面、更精确地研究浙江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挖掘历年的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直接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996-2006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0.8万hm2,减幅为9.8%;耕地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坡度起直接作用,平地及陡坡地耕地减少更为迅速,缓坡地梯田面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因素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减缓了耕地的流失。[结论]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避免,要充分利用更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更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3.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查询法、统计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从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分析了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阐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导致耕地大量减少,耕地从1996年的129 286 hm2下降到2012年的84 567 hm2;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单一动态度接近7.1%.通过对广州与其他发达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天河区和越秀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加率呈现较高水平.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广州市未来土地利用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业用地之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广州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保定市新市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失耕地与未流失耕地的累积概率曲线和不同范围内的流失耕地比例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找出对耕地数量变化有贡献的因素。最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数量变化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化研究导致变化发生的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因子,并对耕地变化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耕地流失过程主要受到城镇、主要道路和主要河流三个景观立地要素的影响,离城镇用地和主要道路的距离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高,而离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低;利用回归结果进行耕地变化风险预测,能够模拟未来耕地数量和土壤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1989~2003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驱动机理,探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并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经济非农化程度、城市化率、农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比、单位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产值比以及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强度呈现正相关性。恩格尔系数、科技人员比例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与之呈现负相关性。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经济非农化,推动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未利用土地逐步投入使用,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趋于增大,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有效的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其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0、1980、1990、2000和2008年五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海河流域1970~2008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70~1990年与1990~2008年两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近30年来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导的土地覆盖格局,园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显著增加,耕地和其它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流域内土地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以及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因素.目前海河流域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生产性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林地面积变化不大,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流域内耕地不合理非农化,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关系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全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耕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相关系数、制约因素,重点对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需求进行研判,最后提出要加强土地流转最大量限制土地流失与提高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不光靠限制城建用地等手段来实现;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必须重在防与合理治;耕地保护要全面协调农业发展等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耕地与田园城市的思考——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邱道持  王昕亚  莫燕  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31-443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对耕地景观生态系统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揭示了耕地特殊而优越的景观生态保护功能,结合田园城市理论,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提出协调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如何科学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二者之间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考察地方行政决策能力和发展理念的现实难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发展空间的需求势必对地区耕地资源的保护产生重大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典型区域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市1990~2010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合肥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合肥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取能够有效反映城镇化现状的8项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作为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有序开展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肥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耕地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丘陵山区咸安区的统计资料对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咸安区耕地资源近10年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49~1963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63~200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人口、经济等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应控制人口、限制经济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打下基础,为合理地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某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资料,运用GIS 技术对1996-2006年某市市区建设用地与各类用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2006 年某市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比1996年扩大了1.57倍,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耕地面积却在日益减少,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仍将成为未来政府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策和资源管理措施,本研究基于2021年阆中市统计年鉴和二调、三调数据库进行研究。采用了耕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等方法,对阆中市的耕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9年,阆中市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种植园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2)各乡镇的耕地面积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南部丘陵区耕地减少速度较快,而东北和西北低山区的耕地减少速度较慢。(3)耕地减少主要通过3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导致的耕地转变为园地,长期无人耕种导致的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城市扩张导致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研究结果进一步了解阆中市耕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流失的主要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有助于在环境生态建设中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的五陵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指导。在五陵原土地覆被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应用1964,1988,2005,2010年4期遥感影像,分析近40 a间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园地、城乡建设用地、道路的范围在扩大,耕地、水体、未利用土地的范围在缩小,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园地与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大量耕地转变为园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结合五陵原社会经济资料对其变化驱动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形式改变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分析2008-2016年连云港市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敏感度分析模型对研究期间的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度进行定量评估,从而得出近9年来连云港市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度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2008-2010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为高度敏感时期;2011-2013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为低度敏感时期;2014-2016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为不敏感时期,说明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粮食种植技术的大力提升导致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的敏感程度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8.
李娟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94-17797,17835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三亚市1987、1999、2008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三亚市土地利用驱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987~ 2008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9.
汪煜  吴国平  何林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15-5218
在分析苏州市吴中区2005~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应用CLUE-S模型预测分析了2008~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未来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状况。结果表明,2005~2008年吴中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过大,大量的耕地与林地转换成了建设用地与园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导向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将明显减缓;耕地、林地及水域破碎度有所降低,但建设用地破碎度仍有所增加,总体上各景观类型表现为向均衡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杨洪鉴  王文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21-1723,1743
以胶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8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叠加方法,分析了胶州市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并从人口、交通、政策和经济4个方面对胶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胶州市耕地、园地呈减少趋势,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的减少和城镇工矿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其他农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人口、交通、政策和经济等人为驱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