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特点及新疆精河县巴音阿门旅游区概况,分析了精河县巴音阿门旅游区景观设计现状及区位优势,提出了精河县巴音阿门旅游区规划思路与景观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旅游区规划和景观设计的不同特点、关系以及景观设计的原则。以精河县巴音阿门旅游区建设规划为例,说明景观设计可以同旅游规划进行良好结合,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3.
环境容量随着旅游区发展模式、发展阶段、污染处理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试图用一个修正的模型来体现这种变化并运用于旅游区的规划、开发以及管理工作,使旅游区能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柳河旅游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做了简要的介绍,根据柳河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分析了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并从地理务件、交通条件、客源市场三方面对其开发建设条件进行了评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对柳河旅游区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旅游区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2950-2951
以福建省永安市吉山旅游区为例,在对旅游地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P-C-M模式,拟定旅游规划方案,分别就旅游区斑块、廊道、基质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的时间也随之增多,越来越热衷对山林野趣的寻觅,风景旅游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到大自然中的愿望。各种游憩活动的旅游度假区随之产生、发展并且兴盛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对游憩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必要对旅游度假区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颍州西湖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流程,从颍州西湖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计划、结构规划、细节规划和特色规划设计来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钟洁  范钛  马艳霞  刘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98-11802
以九甸峡旅游区为例,在科学评价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个性特色,并提出规划开发的战略构想,以期为探讨九甸峡旅游区、甘南地区乃至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优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银川永宁三沙源沙漠区现状环境条件,从功能分区、道路、植物等方面,对银川永宁沙漠区进行了全面规划。通过对三沙源沙漠生态区规划的分析与实践,提出了如何营造融自然外貌、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的思路,旨在突显沙漠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一种场地精神和生态的理念。从而实现沙漠生态区的生态、景观和文化等功能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东部的主要生态旅游区——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其自然景观良好,原始性很强,适合开展生态旅游。对该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功能分区与景区、景点规划方面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同时提出了旅游区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以保证生态旅游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以宝鸡市金台区为例,研究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确定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思路、规划方向、生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以及生态旅游区的划分来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法,旨在指导、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旅游的理念和设计原则出发,在分析龙凤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和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旅游功能分区、项目策划、形象策划、交通道路规划和环境容量测算。在项目策划和旅游形象策划中突出自然山水的生态文化和龙凤文化,为黑龙江省山水型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资源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随机抽取游客进行现场评分的资料,建立了杭州西湖景区6个主要景点的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模型。依据各景点的综合得分值对各景点的旅游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9个评价要素对西湖景区旅游资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潭印月在各景点中位居榜首,而水景则是影响西湖景区旅游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鹏  青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56-5560
采取自然风景质量评价法,以绵阳市8个旅游风景区作为基本单位,选取地形、植物、水体、色彩、近景观的影响、稀有性与人为改变7个风景质量因子作为风景资源质量评价项目,对这8个旅游风景区进行评价,依据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资源管理系统,用特尔菲法评分,算出8个旅游风景区的风景质量等级,绘出绵阳市旅游资源等级图,得出绵阳市旅游资源优劣状况,提出景区的发展方向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为绵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常兵  邱天怡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76-6578
以黄山温泉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市场发展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SWOT"方法的相关结论,确定出温泉景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与"拥泉而眠、尽享桃源"的旅游发展理念。同时,遵循黄山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加、减、乘、除"法则的规划策略与实施建议。其最终目的在于为游人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提升温泉景区的游览品质,打造黄山"飘雪温泉"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6.
卢洁  万涛  沈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9-13031
对安徽省池州市大王洞风景区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其地文景观丰富、农家风情浓郁、水景美不胜收、山体景观秀美、生物景观丰富以及人文资源积淀深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吸收以往专家、科研人员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上的经验,运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利用AHP法、德尔菲法、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将评价因子分成资源价值、生态安全、开发条件3个方面,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的各种因子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进而对主入口广场区、胜境湖游览区、田园风光区、诗神游仙景区、洞府乾坤景区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开发时序评价,得知洞府乾坤景区较其他景区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具有成为一流旅游地的条件,但仍需改善生态安全和开发条件,其他4个景区需要针对具体的特点做进一步规划和开发。  相似文献   

17.
以嵩县天池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采用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明确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ROS技术确定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划定出功能分区并对功能分区的建设进行规划。结果表明:天池山森林公园存在森林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游憩体验类型较为单一等问题;依据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对ROS技术进行调整,将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等4个区域;依此划分出的功能分区,通过梳理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可应对公园优势风景资源开发过度、劣势风景资源相关游憩开发不足等问题,为其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资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资源采用综合因素评分法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影响旅游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保护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不发达的湖泊型风景区,分析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迫切性与城乡规划编制缺失的复杂矛盾关系,以及财政不足、时间紧迫的限制条件。解析了一体化编制体系所包含的法定规划内容,以太行山龙湖风景区一体化规划编制为例,介绍了其景区编制技术体系的规划立意,在结合研究区特色的基础上,强调应基于"地方性"实际状况规划编制活动,奉行简要、快捷和实用性强的规划编制内容,并具体从分层编制和分类编制的角度加以详细阐释。有鉴于此,在特殊环境下倡导一体化编制模式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为全国其他类型地区的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思路,最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