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  杨宁  张希  魏赟  巫火连 《齐鲁渔业》2012,(10):40-41
白点病是淡水鱼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性疾病,秋、冬季节出现频率极高、暴发性强、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经济损失。本文针对2011年末至2012年初海南三亚地区淡水石斑鱼白点病发病症状、病因、防治措施做一分析,以期为淡水石斑鱼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稚鳖白点病,是目前稚鳖养殖阶段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般死亡率在5%~30%,严重的超过60%。白点病发病快、病程短、来势猛且病因复杂,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笔者近日在多次出诊治疗中,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1999,(4):16-17
本文通过两因子(水温和水体中气单胞菌含量)多水平对稚鳖白点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与水体中致病菌是稚鳖白点病诱发的原因。二因子共同影响着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水温在29℃±1℃时,发病概率高于21℃±1℃的;水体中含菌量106/ml时,发病率高于含菌量104/ml和102/ml的;当水温29℃±1℃和水体中含菌量106/ml时,发病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和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盾纤毛虫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理化性质、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白点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为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种类。盾纤虫病的病原在不同的鱼不尽相同,病原体不尽寄生在体表和鳃,还侵入到体内的组织器官包括脑部。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健康养殖是以客观的养殖观念,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有效的疾病防治处理,使养殖品种健康生长,以创造出优良的养殖效益及社会效益。稚鳖期的高发病——“白点病”稚鳖孵出后最容易出现“白点病”,并造成大量死亡,这也是造成甲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为什么稚鳖容易出现白点病?稚鳖体表的粘膜非常薄,只有成鳖的1/10厚,稚鳖在运输和挑选过程中,粘膜层很容易受损伤,粘膜损伤后,就容易被细菌感染而得“白点病”。“白点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它们在水中大量存在,一旦体表受伤,马上就被这种菌感染而得病。二、如何防…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介绍横带髭鲷白点病发病情况与症状、试验结果,并提出发生白点虫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正>据椒江区近年来对养殖大黄鱼的病害测报和监测,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疾病有内脏白点病、寄生虫病、弧菌病、虹彩病毒病等,其中冬春季以内脏白点病为主。台州市椒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于2017年1月着手开展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现将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实地操作汇总如下。一、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现场采集分析根据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情况,编写大黄鱼疾病调查方案和操作指南,调查包括大黄鱼养殖基本情况、养殖群体最近一个阶段的摄食、异常活动、有无发病、主要外表异常和解剖  相似文献   

8.
卓琦 《海鲜世界》2001,(1):29-31
海水观赏鱼的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对水产养殖和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危害很大。本文就刺激隐核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点;生活史;感染的典型症状以及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并对铜离子治疗海洋水观赏鱼白点病及剂量控制;淡水浴或低盐度溶液疗海水观赏鱼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不同株的研究和刺激隐核虫的繁殖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引发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原因及机理以及水族箱中新进鱼和老鱼同时发生白点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东洛岛为连江县苔录一海岛,附近的海区养殖着三四千口网箱。今年9月下旬,这片海水网箱养殖区暴发了白点病,真鲷、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20%~3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局技术人员多次驻岛防病,在渔民的通力合作之下,病情得到控制,缓和了发病趋势,现将防治白点病的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一、病鱼症状先是发现部分大黄鱼游动迟缓,在网箱边缘碰擦,摄食量减少,不到二、三天的时间里,发现真鲷、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地大面积发病,病鱼体表全身布满小白…  相似文献   

10.
<正>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皮肤、鳍、鳃而引起的鱼病。该病流行广,是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白点病发病区几乎遍及全国养殖区。白点病防治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鱼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作者于1972~1976年在将乐县鱼苗场工作期间,白点病连续几年严重流行。现根据几年来防治白点病的体会,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资料,就其防治方法、程序和药物优选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柯  李强 《齐鲁渔业》2003,20(4):39-39
2001年9月下旬本场海水网箱养殖区爆发了一起白点病,真鲷、鲈、大黄鱼、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地发病,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20%-3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现将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林永添 《科学养鱼》2004,26(4):46-46
2004年2月间,连江县一家育苗室300多万牙鲆苗暴发了“白点病”,规格都在30多日龄,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刚发病开始只有数千尾,而且损耗量也较小。当时水温在18~20℃,经过2~3天,80%以上都发病,而且发病死亡率都在60%以上,有的整口池“全军覆没”。经过我病防技术人员现场观察、镜检  相似文献   

13.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l、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游动,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养鳖业的发展,种苗的大流通、养殖密度提高、水质恶化、人为操作不慎等,致使稚幼甲鱼培育期杂病丛生。其中又以白点病最常见、危害最大、死亡最迅速。在东莞地区,大多数甲鱼场预防措施做得比较好,白点病的发生率在40%左右;外地和境外购进的甲鱼苗,发病率超过80%。稚幼甲鱼一旦发生白点病,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在稚幼甲鱼培育期,特别要注意白点病的发生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孟改青  马光 《河北渔业》2011,(12):49-49
<正>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大批稚幼鳖发病,比如白斑病和鳃腺炎等,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经过我们多次诊断治疗,效果明显,总结了一些治疗方法,供同行参考。白斑病别名毛霉病、白点病、豆渣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严重危害稚幼鳖,传染快,  相似文献   

16.
周萍  陆新华 《科学养鱼》2003,(11):47-47
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养鳖场的实践,对上述鳖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甲鱼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的区别 1.病原不同:白点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斑病病原是毛霉菌,  相似文献   

17.
1白点病的症状白点病是根据其发生的病状而命名的 ,又有白斑病、花斑病、毛霉病之称。病原为毛霉菌 ,此病菌属中温性真菌 ,在15~35℃都能生长 ,25~28℃是其生长最适温。病鳖主要症状是先在裙边或腹部出现零星小白点 ,逐渐发展成点状溃烂 ,并由变性组织形成白色渗出覆盖 ,严重时易发展成穿孔病。发病部位则展散到四肢、尾部、颈部 ,再后连成斑块状 ,使表皮坏死 ,产生部分溃疡。如挑下病变组织放置到显微镜下 ,可见有菌丝 ,菌丝之间的间隙短小。由于这种病原菌感染力强 ,传染极快 ,所以发病快并易形成暴发型 ,对稚鳖危害严重 ,如控…  相似文献   

18.
在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耐药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筛选出盐酸恩诺沙星和盐酸土霉素2种大黄鱼源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药物,首次在国内针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开展早期干预治疗试验,显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及因该病引起的死亡率,其中,又以盐酸恩诺沙星的抗菌效果更为明显。本次试验以期探索早期防治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有效方法,在降低发病率的同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为保障渔药减量行动、节约渔药成本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网络快讯     
科研园地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快讯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白点病亦称白斑病、毛霉病,其病原体是藻状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该病在稚鳖养殖阶段极易发生,并且危害严重,一旦病原感染,会造成暴发性疾病,引起稚鳖大量的死亡。现将稚鳖白点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流行情况白点病在稚鳖驯养开食后30~4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