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质鸡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优质鸡父本和母本各 3个组成 5个杂交组合 ,饲养杂交后代 182 1只 ,在 10周龄时对其中 2 10只进行屠宰测定 ,并分析了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肌间脂宽、皮下脂厚、腹脂率、胸肌pH值、胸肌剪切力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个体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为 1.93%~ 9.6 3% ,总体平均值为 4 .76 %。其中峪口黄鸡♂×矮小隐性白♀组合增重最快、肌内脂肪含量高 ,符合优质鸡的育种目标。优质鸡父本相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表现出同一父本的一致性。母本相同而父本不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 (P <0 .0 5 )。同一组合内不同性别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肌内脂肪含量与皮下脂厚和腹脂率的相关性因杂交配套组合而异 ,而与活重、屠体重、屠宰率、胸角宽、肌间脂宽、胸肌率、腿肌率这些性状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刘冰  杨君  杨宁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8):829-833
选用北京油鸡、隐性白鸡及杂交鸡(北京油鸡♂×隐性白鸡♀)为试验材料,相同条件下饲养14周,自出生起每2周采集1次腿肌和胸肌的肌肉样本,做常规石蜡切片,测定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结果表明:随着鸡的生长,肌纤维直径越来越粗,密度越来越小,直径和密度负相关极显著(P<0.000 1);并且不同品种肌纤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14周龄时,北京油鸡的腿肌肌纤维直径为42.89μm,杂交鸡是49.29μm,隐性白鸡的达56.93μm;而14周龄的腿肌肌纤维密度,北京油鸡达581.80根/mm2,杂交鸡是447.53根/mm2,隐性白鸡为349.87根/mm2;4周龄到14周龄,北京油鸡和隐性白鸡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周龄同一品种的鸡,腿肌肌纤维直径大于胸肌,密度则小于胸肌;6周龄的隐性白鸡,腿肌和胸肌肌纤维直径分别是27.96μm和24.61μm,密度分别是1 557.50根/mm2和1 809.30根/mm2。在杂种优势率上,肌纤维直径和密度没有随周龄而呈现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性变化,且波动比较大;总体来看,杂交后代没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偏向其隐性白鸡母本,表现出一定的母体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羽肉鸡与四川山地黑羽乌骨鸡杂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作父本,黄羽肉鸡作母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在生长速度、12周龄累计料肉比等方面体现了极显著的杂种优势。屠宰性能得到普遍改善,胸腿肌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黄羽肉鸡能与四川山地乌骨鸡配套进行仿土鸡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鸡肌肉颜色、肌肉嫩度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50日龄左右的淮南麻鸡、肉杂鸡、丝毛乌骨鸡各6只(公)进行屠宰,分别对其肌肉颜色、肌肉嫩度、肌纤维直径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淮南麻鸡胸肌和腿肌的L值、a值、b值显著高于丝毛乌骨鸡(P<0.05);淮南麻鸡胸肌和腿肌的a值显著高于肉杂鸡(P<0.05);肉杂鸡胸肌和腿肌的L值、a值、b值显著高于丝毛乌骨鸡(P<0.05);丝毛乌骨鸡胸肌的剪切值高于淮南麻鸡和肉杂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淮南麻鸡胸肌的剪切值高于肉杂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分析黑色素相关基因在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中的差异表达。试验测定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2~17周龄胸肌和腿肌肉色亮度值,比较黑色素相关基因TYR、TYRP1、PMEL和MITF在两种乌骨鸡胸肌和腿肌的差异表达量。结果显示:2周龄时余干乌骨鸡胸、腿肌和丝羽乌骨鸡胸肌肉色亮度值显著小于其他周龄(P<0.05),余干乌骨鸡6周龄胸、腿肌亮度值显著大于6周龄丝羽乌骨鸡(P<0.05),17周龄时丝羽乌骨鸡腿肌亮度值显著大于余17周龄干乌骨鸡(P<0.05);4个基因在2种乌骨鸡2~17周龄的胸肌和腿肌中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周龄时表达量较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黑色素相关基因表达量存在品种效应,2周龄时TYR和TYRP1基因在丝羽乌骨鸡腿肌中表达量较高,17周龄时MITF基因在余干乌骨鸡腿肌中表达量较高。TYR、TYRP1、PMEL和MITF 4个基因在2种乌骨鸡胸肌和腿肌中表达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4个基因表达与2种乌骨鸡肉色亮度值显著负相关(P<0.05),且对黑色素沉积呈现正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在乌色度选种时可以将TYR、TY...  相似文献   

6.
试验分别在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饲养藏鸡、肉用矮小隐性白鸡以及二者杂交F1代3组鸡,测定各组鸡出生、2、4、6、8、10和13周龄体重,并于70日龄和90日龄屠宰,比较组间生长和产肉性状差别,分析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体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方面均表现了较明显的杂种优势,尤其在高海拔环境中,杂种鸡(TD)在体重、胸肌率和腿肌率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杂种优势。从生长、产肉等方面看,认为TD不仅是高海拔地区,同时也是低海拔地区藏鸡肉用发展的良好杂交组合。该研究为在低海拔地区发展具有藏鸡独特风味的优质肉鸡和在高海拔地区发展养鸡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用健康、初生重相近(31.56±0.16)g的1日龄泰和乌骨鸡45只,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15只。试验分3个阶段饲养,即0~4、5~8、9~12周。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测定了泰和乌骨鸡不同周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及3个生长阶段胸肌、腿肌和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结果显示:①泰和乌骨鸡在8周龄以后虽然平均日采食量在增加但平均日增重逐渐减少,而料重比明显增加,其生长曲线呈现出先慢—后快—再慢的"S"型趋势,符合生长规律。②随着日龄的增长,泰和乌骨鸡无论是腿肌、胸肌还是皮肤的黑色素含量都逐渐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次,在同一生长阶段泰和乌骨鸡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也不同,其中腿肌和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要高于胸肌中的黑色素含量,但3种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利用地方品种广西瑶鸡种质资源,通过杂交配套提高其生产性能,本研究以Y系(青胫广西瑶鸡)为父本,A系(青胫中速黄麻羽)、D系(青胫矮脚黄麻羽)、E系(青胫羽色偏红)为母本,分别进行杂交组合,杂交后代分别为YA、YD和YE。通过测定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等性状评价广西瑶鸡杂交利用效果,以期筛选出较好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YA的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均显著大于YD与YE(P0.05);在公鸡中,YA的胸肌△pH(pH_(45min)—pH_(24h))显著低于YD和YE(P0.05),酸败速度较慢,YA的腿肌剪切力显著小于YD与YE(P0.05),YA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YD和YE(P0.05);在母鸡中,YD的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YA与YE(P0.05),YE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YA与YD(P0.05);在腿肌中,YA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YD与YE(P0.05),3个组合胸肌滴水损失都高于腿肌,胸肌pH都低于腿肌。综上可知,以广西瑶鸡为父本、中速黄麻羽A系为母本配套可有效提高广西瑶鸡的生产性能和屠宰率,并且具有较好的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鲁西黄优质肉鸡与安卡选育系杂交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辉 《中国畜牧杂志》2003,39(3):12-13,15
优质鲁西黄鸡和安卡选育系肉鸡杂交 ,于 70日龄测定正反杂交组合及亲本的体尺、体重及屠体性状 ,结果表明 :F1 杂种在屠体重、屠体率、腿肌重、腿肌率、饲料转化率、出栏率等性状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配合线性模型分析 ,对公鸡的效应值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0.
鸡4×4的完全双列杂交,在8和14周龄进行了屠宰试验。根据杂种优势率估计,胸肌、腿肌、翅重、腹脂和全净膛重5个性状,在8周龄有7个杂交组合出现了杂种优势;在14周龄有11个杂交组合出现了杂种优势。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分析鸡屠宰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的5个性状,艾维茵纯系的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而在特殊配合力方面,有艾维茵纯系参加的交配组合特殊配合力皆不高。杂种优势的表达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剔除环境因素,不同生长阶段间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上位效应是杂种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PRELID3B基因(PRELIP Domain Containing 3B)是调控乌骨鸡黑色素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探讨PRELID3BmRNA在不同品种乌骨鸡肌肉发育中的表达情况,以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雏后不同发育时期胸肌和腿肌中PRELID3BmRNA的表达情况,并将基因表达量与肌肉色度L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2个品种胸肌和腿肌的肌肉色度L值都随日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周龄后,2个品种的胸肌和腿肌L值出现差异(P<0.05)。丝羽乌骨鸡胸肌和腿肌PRELID3B mRNA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前高后低;余干乌骨鸡胸肌和腿肌PRELID3BmRNA表达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胸肌在10周龄之后呈升高的趋势。14周龄之后,2个品种的胸肌和腿肌PRELID3BmRNA表达都出现差异(P<0.05)。品种间比较,14周龄之后胸肌PRELID3BmRNA表达在品种间出现差异(P<0.05);腿肌则是在2周龄、6周龄和14周龄时品种间出现差异(P<0.05)。肌肉色度L值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个品种的腿肌...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鸡常规肉品质的差异.选择发育正常、体重均匀的麻鸡、乌骨鸡和白羽鸡三个品种,每个品种4只鸡,统一屠宰,测定胸肌和腿肌的烹饪损失、pH值、熟肉率和滴水损失,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鸡胸肌和腿肌的烹饪损失均无显著差异(P>0.05);45 min时麻鸡胸肌pH值显著高于白羽鸡(P<0.05);麻...  相似文献   

13.
鲁茌喜鸡屠宰性能及部分肌肉品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周龄鲁茌喜鸡为素材,测定其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化学指标。结果表明:鲁茌喜鸡产肉性能良好,8周龄屠宰率在88%以上,全净膛率在60%以上,胸、腿肌pH值分别为5.93、6.40;胸肌失水率大于腿肌,但胸肌剪切力小于腿肌;腿、脚肌水分含量为710~740g/kg;脂肪含量母鸡胸、腿肌分别为8.4、25.0g/kg,公鸡分别为6.6、20.6g/kg;蛋白质含量母鸡胸、腿肌分别为218.4、181.0g/kg,公鸡分别为228.1、194.7g/kg。各指标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重要的风味物质,是影响鸡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IMF可以切断肌纤维束间的交联结构,同时对咀嚼过程中的肌纤维断裂有利,从而提高肉的嫩度。为探究IMF含量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基因及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基因的表达量关系,试验以镇沅瓢鸡和盐津乌骨鸡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于300日龄进行屠宰(公母各半),分别测定肌肉组织中IMF含量以及PPARγmRNA和L-FABP mRNA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镇沅瓢鸡胸肌和腿肌IMF含量显著高于盐津乌骨鸡胸肌和腿肌;两种鸡腿部肌肉IMF含量均显著高于胸部肌肉。(2)不同鸡种间显示,盐津乌骨鸡胸肌中PPARγmRNA及L-FABP mRNA表达水平高于镇沅瓢鸡,差异极显著(P0.01);镇沅瓢鸡腿肌中PPARγmRNA及表达水平低于盐津乌骨鸡,差异显著(P0.05),而L-FABP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盐津乌骨鸡(P0.01)。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的镇沅瓢鸡肉品质优于盐津乌骨鸡,且PPARγ基因及L-FABP基因对肌内脂肪的合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测定泰和乌骨鸡屠宰性能及营养成分。将4只体况接近的雄性泰和乌骨鸡屠宰测定屠宰指标,采用干燥法检测水分;马弗炉灰化法测定灰分;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酸提取法测定黑色素粗提物。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具有良好的屠宰性能;泰和乌骨鸡的胸肌和腿肌的灰分、脂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腿肌、胸肌的粗蛋白、水分及黑色素粗提物差异不显著(P0.05)。泰和乌骨鸡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但其胸肌、腿肌营养成分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比较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1和F2代肉质性状,探讨原鸡与文昌鸡杂交改良肉质的效果。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1代和杂交F1代(♂)与文昌鸡(♀)杂交F2代肉鸡各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饲喂相同日粮,试验第90、120 天时,每个重复随机取10只鸡进行屠宰,取胸肌和腿肌样本测定肉质性状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除90日龄F1和F2代胸肌和腿肌pH、胸肌剪切力及120日龄F1和F2代胸肌和腿肌24 h的滴水损失、剪切力和腿肌pH24 h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肉质物理性状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而对肌肉组织学而言,除120日龄F1和F2代腿肌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0.05),F2代肌纤维密度高于F1代,尤其母鸡杂交优势更明显;在肌肉化学方面,除120日龄腿肌粗脂肪含量各杂交后代差异显著外(P<0.05),90和120日龄杂交后代胸肌和腿肌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显著杂交优势。提示,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2代更适合作为优质肉鸡开发利用,120日龄出栏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广西地方鸡种肌肉的营养价值,本实验选取120日龄广西三黄鸡、南丹瑶鸡、广西麻鸡、广西乌鸡(东兰乌鸡)和霞烟鸡5个广西地方鸡种各20只,公、母各半,测定其胸肌和腿肌肌肉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标准模式谱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在5个广西地方鸡种中,霞烟鸡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味觉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6.88、42.76、22.95g/100g;5个地方鸡种胸肌和腿肌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胸肌显著高于腿肌;不同品种胸肌和腿肌的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均符合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源标准;缬氨酸是广西三黄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是其他4个品种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5个地方鸡种的胸肌和腿肌具有丰富的味觉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均高于50%,且腿肌比胸肌风味更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复方黄芪散对乌骨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笔者将500只7日龄乌骨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平均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100只,A、B、C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15g/kg)、1%(10 g/kg)、0.5%(5 g/kg)的复方黄芪散(黄芪、苍术、生姜、甘草),D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6 mg/kg的饲用抗生素,对照组E组仅饲喂基础日粮。饲喂至130日龄后,从每个组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鸡各10只屠宰,测定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并测定胸肌pH、剪切力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复方黄芪散能提高乌骨鸡鸡肉的嫩度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复方黄芪散对乌骨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笔者将500只7日龄乌骨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平均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100只,A、B、C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15 g/kg)、1%(10g/kg)、0.5%(5g/kg)的复方黄芪散(黄芪、苍术、生姜、甘草),D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6 mg/kg的饲用抗生素,对照组E组仅饲喂基础日粮.饲喂至130日龄后,从每个组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鸡各10只屠宰,测定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并测定胸肌pH、剪切力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复方黄芪散能提高乌骨鸡鸡肉的嫩度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玫瑰冠鸡、良凤花鸡出生至17周龄的体重、胸肌、腿肌的生长发育规律,笔者对其体重、胸肌重和腿肌重的累计生长进行比较并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anffy 3种模型拟合生长曲线,根据模型的参数计算拐点重及拐点周龄;同时,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肌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探究沉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玫瑰冠鸡、良凤花鸡随着日龄的增加体重差距逐渐增大;玫瑰冠鸡、良凤花鸡体重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Logistic和Gompertz,两者胸肌和腿肌的最优拟合模型均为Logistic;玫瑰冠鸡、良凤花鸡胸肌、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即随时间的变化逐渐上升,直到出现平台期,且玫瑰冠鸡大于良凤花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