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在农田小气候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生长着的农作物的地上部分看作是一个整体,称之为“作物群体”。农作物的群体结构是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光、温、湿、风以及CO_2等要素的分布状况无不与农作物的群体结构状态密切相关。二、作物的群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作物群体的几何结构是指农作物地上部分各器官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状态。其中,对群体中各器官(如叶、花、茎等)的数量进行描述是比较简单的,对它们的空间状态  相似文献   

2.
氮素供应水平对小白菜生长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蔬菜是一种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72%-94%来自蔬菜。虽然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无害或毒害性相对较低,但吸收过多的硝酸盐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协引。为了降低蔬菜可食部分的硝酸盐含量,改善蔬菜的卫生品质,保护人类健康,国内外学者自60年代以来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蔬菜硝酸盐的积累与分布规律。小白菜是人们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因此,如何降低小白菜的硝酸盐积累、提高其营养及卫生品质已经成为蔬菜安全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及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以留残茬为主要方式)具有优良的保水增产作用以及防沙固土的生态效益已多见报道.目前对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有关作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生长发育、蓄水肥田以及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上.多数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可以引起土壤温度降低,微生物数量增加及活性增强;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植株残体可以培肥地力,并且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环境[1-3].但是其对作物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在研究保护性耕作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开展了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追施氮肥对玉米组织含氮量的影响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CO2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受到格外重视.大气CO2浓度升高将直接影响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1].植物的光合产物约有20% ~ 50%被运送到地下,通过根系分泌及死亡输入土壤[2],因此大气CO2浓度升高将会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地上部分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5.
null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质过酸过碱会导致介质发生酸害和盐碱化,从而对作物产生毒害.研究表明[1~3] ,介质 pH变化会造成介质溶液中[H+]或[OH-]过高或过低对作物根系的毒害,并影响介质溶液中离子的有效性及平衡,导致作物发生营养障碍.有关土壤酸碱性对作物营养吸收平衡影响的报道不少[1~3,5~6],但在基质栽培以及基质育苗条件下,尤其是营养液育苗下, 基质酸碱性对甜瓜幼苗营养特性的影响,以及基质酸碱度调控的研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硝酸根(NO-3)是化肥中常见的阴离子,也是设施土壤中积累的主要离子成分[1 - 2].硝酸盐过多不仅降低农产品品质[3],危害人类身体健康[4],还影响生态环境[5 - 6].尽管硝酸盐过多时对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7],但很少涉及作物的内源激素及叶绿体.在内源激素中,对植物逆境最敏感的是ABA[8].为此,本试验以我国北方日光温室主栽作物黄瓜为研究对象,探讨含NO-3化肥的不同施用量对其叶片ABA含量及叶绿体的影响,进一步揭示NO-3 对作物的危害机理,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含NO-3化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对铬毒害耐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铬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土壤中过量的铬将抑制作物生长,降低产量;作物中累积的铬又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因此,铬对粮食、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铬在农作物中的累积已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但不同作物对铬毒害耐性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文采用4种粮食作物(6个品种)、5种牧草和7种蔬菜作物(10个品种)为对象,分析比较作物耐铬性的差异,并从生理生化方面探讨作物耐铬性的实质,以探讨重金属铬的毒害机理。  相似文献   

8.
1992年夏季(6-8月)全国农业气候条件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大部出现两段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的低温冷害,部分地区发生历史少见的晚霜冻害,作物遭受延迟型及障碍型冷害的威胁,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华北大部季前期降水稀少,持续时间长,冀、鲁、豫及苏皖北部旱情严重;后期因雨带北移,各地普降喜雨,旱情逐步缓解,利于作物恢复正常生长.南方农区季前期普遍受低温、连阴雨天气影响,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浙、闽、赣等省有洪涝灾害发生;季后期转为晴热高温天气,降水偏少,利于早稻等作物的收获,但江汉平原、江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随即出现伏旱,其中鄂、湘、桂等省旱情较重,对晚稻、棉花等作物生长不利.季内共有6个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在华南沿海登陆,较常年同期偏多约2个,给沿海地区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灌区春小麦高产的气候生态环境及光能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作物分布在海拔2600~3000米灌区内。近十年来,春小麦持续在20多块地上,出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的产量。其中1978年有3.91亩亩产达1013.05公斤和1984年2.39亩亩产达1006.65公斤。创世界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在小麦高产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与玉米生产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作物生产力的研究是农业科学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开始从能量转换的观点进行研究提出作物高产的可能性。六十年代后期组织了国际生产力协作网(IBP),日本于1966-73年组织了全国16个不同气候类型区对水稻、大豆、玉米和甜菜等进行生产力的研究,现在着手新的组织与深入研究。1980年9月在菲律宾召开了国际作物生产力会议,交流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世界上水稻产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