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2021年4月一群268日龄种鸭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荧光PCR检测,诊断为鸭瘟.及时采取隔离、淘汰、鸭瘟疫苗紧急免疫接种,病情得到控制,结合该地区鸭瘟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鸭瘟疫情必须多方面措施综合防控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保证鸭群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伍盛敏 《动物保健》2011,(Z1):51-51
近几年来,急性鸭病的发生不但给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且还给养殖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将急性死亡的鸭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总结如下。一、外观鉴别要点1.鸭霍乱、鸭副伤寒使鸡鸭都发病。2.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仅发病于鸭。鸭瘟的成鸭发病多于幼鸭,鸭病毒性肝炎的雏鸭发病多于成鸭。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急性鸭病的发生不但给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且还给养殖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将急性死亡的鸭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总结如下。一、外观鉴别要点1.鸭霍乱、鸭副伤寒使鸡鸭都发病。2.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仅发病于鸭。鸭瘟的成鸭发病多于幼鸭,鸭病毒性肝炎的雏鸭发病多于成鸭。  相似文献   

4.
应用ERIC-PCR法对鸭瘟病毒强毒株经皮下和口服感染20日龄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照鸭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ERIC-PCR条带最少,盲肠最多;皮下感染24 h和口服48 h前,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没有明显变化,皮下感染48 h的鸭盲肠、口服感染72 h的鸭盲肠和回肠条带数量明显增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条带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死亡鸭各肠段的条带最少.对ERIC-PCR扩增条带中主带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杆菌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成为皮下感染鸭的直肠、口服感染鸭的盲肠(回肠和直肠)的优势菌群;口服感染鸭的回肠中一个未知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5.
以自产饲料为试验组、外购饲料为对照组、广东省云浮市某“番鸭一号”养殖户为基本单元,开展饲料营养对比试验,对“番鸭一号”饲料营养标准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①“番鸭一号”应分3个阶段饲养(番小鸭料:1~18日龄;番中鸭料:19~40日龄;番大鸭料:41日龄至上市).②番中鸭料宜使用超低代谢能标准,限制长速;作为补偿,后期使用高代谢能饲料,可有效控制“斤鸭料本”.③在夏季条件下,番大鸭(项鸭)饲料粗蛋白标准设定在15%,代谢能设定在12.33 MJ/kg时,上市项鸭“斤鸭料本”“次鸭率”明显优于外购料.  相似文献   

6.
鸭瘟灭活疫苗种毒筛选及生产用种毒种子批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鸭胚(DE)传代,建立了鸭瘟病毒(DPV)AV1221株的鸭胚适应毒.通过与其他2株DPV(AV1222株鸡胚毒和AV18株鸭胚毒)免疫原性、毒力等特性的比较,选择AV1221株DE2代鸭胚毒作为制苗用种毒,NJ株D5代鸭肝组织毒作为检验用强毒.使用鸭胚对AV1221株DE2毒进行了连续6次传代.对DE2代~DE7代冻干种毒的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病毒含量为每0.2 mL含104.38~105.25ELD50;能够被DPV抗血清中和;制成灭活疫苗,免疫成鸭后均能够产生完全保护.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能够满足疫苗生产所需的生产用种毒的种子批.  相似文献   

7.
1.鸭瘟 由疱疹病毒引起。病鸭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流泪眼周囿羽毛沾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也有分泌物,呼吸困难,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945年Levine和Hofstad首次在美国发现此病,以肝肿大并有出血引起鸭急性死亡,并继而分离到了鸭肝炎病毒(DHV),随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苏联等相继报道本病,我国由上海畜牧所黄均健等于1963年首次报道本病,随后我国其它地方相继报道.现在,此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对国内外在这几年来对此病诊断、防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军 《草业与畜牧》2010,(4):43-43,5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的常见传染病,结合鸭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发生实例,对该病例的发病经过、剖检、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芹  蔡莉 《养殖技术顾问》2012,(10):130-130
鸭病毒性肝炎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若防治不当,可能给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鸭瘟是国家重点防控的动物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鸭病毒性肝炎是引起雏鸭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病原为鸭肝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有3种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Ⅰ型.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值3的环境均有抵抗力.在56℃加热60分钟仍可存活,但加热至62℃30分钟即被灭活.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1 感冒多因天气忽冷忽热、风寒或垫草过湿引起.病鸭鼻流清液、呼吸困难、咳嗽、流泪等.预防雏鸭感冒,必须注意保温,防止突然受寒,保持育雏室干燥等.如雏鸭已患感冒,则应及时用药治疗.方法:①每只鸭用复方阿斯匹林0.25克,拌入饲料中喂服,每天2次,连续喂服3天.②每只鸭用氨基比林0.2~0.5毫升进行肌肉注射.③每只鸭用青霉素或链霉素1万单位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4.
一.发病情况2002年7月份以来,我县某2002年4月,在河南某地鸭群暴发了以拉稀、瘫痪、运动失调、死前角弓反张、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综合诊断确定为鸭疫里氏杆菌和鸭瘟的混和感染。现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该地区养鸭户占养禽户的90%,但很多人缺乏养鸭技术及疫病防制知识,鸭群未进行任何防疫。进入4月份以来,小鸭与成年鸭均有大批死亡,发病后,曾用过多种抗生素治疗,少数鸭治疗后有好转但未痊愈,大部分鸭未见好转而死亡。致死率高达90%,2周内共死亡近2万只,死亡率达60%以上。二.临床症状鸭起初主要拉黄白稀便及绿便,后两腿瘫痪,…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鸭,也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该病在易感雏鸭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引起小鸭大批死亡及导致鸭发育缓慢,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痛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绍兴鸭、康贝尔鸭产蛋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绍兴鸭和康贝尔鸭开产至 69周龄的群体产蛋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绍兴鸭和康贝尔鸭分别于 1 1 7和 1 1 9日龄开产 ,开产后产蛋率增加较快 ,都仅用 6周 ,其产蛋率就超过 80 %,维持较高产蛋水平分别达 4 2和 4 0周 ,产蛋后期迅速下降。开产时平均蛋重分别为 4 0和 4 5g左右 ,然后逐渐增加 ,3 5周龄后蛋重相对稳定 ,康贝尔鸭蛋重始终高于绍兴鸭。平均日产蛋量绍兴鸭和康贝尔鸭具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随着产蛋率和平均蛋重的增加而增加 ,开产时低于 5g左右 ,6周后超过 4 5g,3 0周龄时超过 55g。开产至 69周 ,康贝尔鸭平均日产蛋量 ( 51 .1 6± 0 .68vs4 9.2 8± 0 .61g)和蛋重 ( 64 .64± 0 .3 5vs60 .69± 0 .3 6g)显著高于绍兴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盘锦市大洼区荣兴镇开展稻鸭协同养殖的实践,证明采用稻鸭共育的方法种植水稻和养殖鸭类,不仅可以培养出健康、绿色环保的无公害优质稻田鸭,同时对于水稻种植也可以大大降低的化肥、农药、人工的成本,并且收获绿色,无公害的水稻,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研究采用稻鸭共育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如何选择饲养水稻、鸭和种植水稻与稻鸭协同管理,为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 建昌鸭主产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安宁河流域的河谷坝区。属中国麻鸭类型中近于肉用型的优良鸭种。1982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家禽研究室进行了引种观察和分羽色纯繁选育工作,原产地已建立西昌市建昌鸭种鸭场和四川省建昌鸭繁育体系,使该鸭种的生产性能逐步提高,并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利用。现将建昌鸭的羽色类型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测定结果初报于后。 一、建昌鸭的羽色类型 1.各羽色类型在群体中的分布 建昌鸭自然群体的羽色和羽斑主要可分为3种,即:黄麻、褐麻和白胸黑羽。据1982年在主产区调查,成年建昌鸭各种羽色和羽斑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  相似文献   

19.
(一)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RA),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至今,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均有报道.在我国,邝荣禄等于1975年首次报道本病发现于广州,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首次分离鉴定出鸭疫里氏杆菌,并成功复制出该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