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筋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广东省果园或菜田田埂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草甘膦(glyphosate)的抗药性水平。【方法】利用整株测定法测定广东省广州市、惠州市、梅州市等地共7个点牛筋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性水平差异最大的2种牛筋草体内莽草酸含量的差异;采用光纤型双通道PAM-100测定抗性水平差异最大的2种牛筋草叶片各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惠州市杨村番石榴园(以下简称杨村)牛筋草对草甘膦的相对抗性指数达11.0,试验结果与田间实际反映情况相吻合;莽草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 845 g a.i./hm2草甘膦处理后0-7 d,杨村牛筋草植株内部莽草酸含量较低,与对照相当,而广州番禺牛筋草植株内部积累了较多莽草酸,草甘膦处理后7 d,其莽草酸含量(623.1 µg•g FW-1)为杨村牛筋草(68.1 µg•g FW-1)的9.1倍;叶片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杨村牛筋草Fv/Fm(PSⅡ最大原初光能转化效率)、α(PSII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代表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值均高于广州番禺牛筋草,且值较稳定,而广州番禺牛筋草Fv/Fm和α在草甘膦处理5 d后均降为0。【结论】广东省部分果园或菜田田埂牛筋草对草甘膦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杨村牛筋草抗性最高;杨村牛筋草体内积累的莽草酸很低,植株光合系统基本未受到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阐明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常规大豆对草甘膦及其剂量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研究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合成,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对两种药剂的抗性高于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4个大豆品种叶片的莽草酸含量随着草甘膦两种制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RR1和RR2的增加趋势明显小于晋大75和晋豆27。草甘膦2种制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SOD活性的影响不大。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莽草酸含量的影响大于10%草甘膦水剂,而对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却小于10%草甘膦水剂。【结论】大豆不同品种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抗草甘膦大豆的抗性>普通大豆,RR1的抗性>RR2,晋豆27(晚熟)的抗性>晋大75(早熟)。在这3个生理指标中,敏感性依次为叶片莽草酸含量>叶绿素含量> SOD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草甘膦胁迫下甘薯生理指标以及EPSPS和AKR 2个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甘薯耐草甘膦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草甘膦敏感性不同的2个甘薯品种N3589(草甘膦敏感型品种)和鄂薯11(草甘膦抗性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喷施草甘膦后甘薯莽草酸和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以及EPSPS和AK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叶片的莽草酸含量显著升高,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莽草酸含量升高不显著;2个品种甘薯块根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植株的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q-PCR结果显示,在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的EPSPS基因显著下调,AKR基因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而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EPSPS基因显著上调,AKR基因先下调表达后上调表达。【结论】甘薯耐草甘膦主要是因为喷施草甘膦之后,EPSPS基因迅速上调表达,从而减少体内莽草酸累积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与此同时,喷施草甘膦后AKR基因迅速上调表达,参与了甘薯体内草甘膦的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确定抗草甘膦野生大豆抗性产生的生理机制,为抗草甘膦大豆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田间试验对67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草甘膦抗性筛选;并以抗性材料ZYD0685和敏感材料ZYD0790进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在草甘膦有效剂量为1.23 kg/hm2条件下,不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YD0685和ZYD2405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87%和83%;7份材料的存活率为2.7%~38%;58份材料死亡。在草甘膦不同剂量处理下,抗性材料ZYD0685叶绿素和莽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GSTs活性明显增加;而敏感材料ZYD0790莽草酸含量明显升高,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GSTs活性变化幅度较小。[结论]降低莽草酸积累量较少是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的主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茶树响应草甘膦相关的基因表达规律和调控途径,在转录水平上探究草甘膦对茶树的作用,确定茶树响应草甘膦的关键基因。【方法】以茶树品种‘金观音’为试验材料,将推荐使用浓度的草甘膦施于茶树土壤基质表面,经0、0.25、1、3和7 d后,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测定莽草酸含量。利用WGCNA方法联合分析转录组和莽草酸含量数据,鉴定与草甘膦响应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筛选关键调控基因。【结果】茶树叶片中的莽草酸含量在草甘膦处理后0.25、1和3 d降低,而在7 d时大量积累(为未处理的6.99倍)。从表达谱数据中筛选得到12 56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草甘膦处理不同时间点与未处理数据比对的DEGs均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类黄酮生物合成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此外,草甘膦处理分别诱导茶树莽草酸代谢及其下游苯丙烷、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24、52、31和69个基因差异表达。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方法鉴定得到19个基因模块,将转录组与莽草酸含量数据相关联,筛选到两个与草甘膦响应高度相关的关键基因模块,分别包含2 024和2 305个基因。选取关键模块中连通度最高的前50个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获得6个关键调控基因,包括2个抗性基因(SHMTRPM)、1个耐药性基因(PDR)、1个离子转运基因(At)、1个膜转运基因(GPT)和1个转录因子(ERF)。【结论】草甘膦通过干扰茶树叶片中莽草酸代谢,影响其下游代谢途径苯丙烷、类黄酮生物合成及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转录。此外,研究还鉴定到2个草甘膦响应密切相关的共表达模块,发现SHMT、RPMAt、PDRERFGPT等多个潜在候选基因和转录因子在茶树抵御草甘膦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与百草枯及其混剂对三叶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草甘膦与百草枯复配剂防除三叶草中表现出的拮抗作用的机理,本试验用95%草甘膦、30.5%百草枯及其混剂为供试药剂对三叶草进行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药剂对三叶草的根系活力、叶片电导率、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茎叶莽草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与百草枯混剂(4∶1,有效成分质量比)对三叶草的根系活力、叶片电导率、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茎叶莽草酸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对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影响拮抗作用最强,其实际抑制率与理论抑制率的百分比M为-169.58。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切忌将草甘膦与百草枯混用防除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7.
RP-HPLC法测定广西不同地区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八角茴香主产区广西不同产地的27个样品进行莽草酸含量的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莽草酸含量的影响。采用RP-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结果表明,27个样品中莽草酸含量在6.3%~7.6%的居多,平均含量为6.61%,其中T地区莽草酸含量最高,为8.74%;直接晒干的样品比其他处理方法的样品平均含量要高;干枝八角样品的平均含量比大红八角的平均含量要高。不同产地莽草酸含量不同,试验结果能对产商收购八角茴香及莽草酸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蒸馏水加热回流提取马尾松不同部位中的莽草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莽草酸含量,并比较了不同树龄的马尾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含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成熟松针中莽草酸的含量高于其他部位,最高为3.289%,老树皮中莽草酸含量最低,为0.04%;随着树龄的增长,松针中莽草酸含量逐渐减少,其中树龄为5年的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最高,为3.435%,树龄为10年的马尾松松针次之,为3.274%。综合考虑,树龄为10年的马尾松成熟松针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黄冠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套3层袋、套单层白袋和不套袋处理(CK)对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葡萄糖、果糖、蔗糖、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处理果实的糖和酸含量变化趋势与不套袋处理基本一致。果实成熟期即花后110 d,套袋处理果实的葡萄糖含量〈不套袋处理,差异不显著;果糖和蔗糖含量显著〈不套袋处理;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不套袋处理,差异不显著。套袋降低了黄冠梨成熟期果实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增加了果实的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草甘膦诱导橡胶树芽接苗叶片畸变的作用机理,以巴西橡胶树品种‘热研7-33-97’芽接苗为材料,喷施188 g a.i/hm2的草甘膦剂量,分析芽接苗不同形态叶片莽草酸和4种激素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莽草酸积累量在草甘膦施药前后呈显著差异,当叶片出现半黄半绿表型时,莽草酸积累量较未施药前上升12.40%,而在2种再生畸形叶(叶片长度7 cm和7 cm)和恢复叶时分别下降75.01%、77.48%和62.69%;喷施草甘膦后各类型叶片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均与未施药前对照叶片差异不显著,脱落酸和玉米素含量较对照差异显著,半黄半绿叶片脱落酸含量较未施药对照下降12.40%,玉米素较施药前下降33.54%;2种再生畸形叶出现后,脱落酸含量较未施药前分别升高30.40%和45.61%,玉米素分别升高41.48%和86.02%。说明莽草酸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着橡胶树的生长,且影响了橡胶树叶片畸形。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侧柏和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开发莽草酸资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马尾松、侧柏以及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并研究了马尾松中莽草酸的超声提取、加热回流两种提取方法和不同加标水平的回收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侧柏和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分别为5.71%、1174%和8.95%,将马尾松松针粉末置于3.5mmol·L-1 磷酸中超声提取60min,莽草酸得率可达最大,莽草酸的添加回收率可迭95%以上.马尾松中的莽草酸可以作为新的莽草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对羟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莽草酸含量,从130株细菌中株筛选获得一株莽草酸的产生菌E.coliA44102。菌种在三角瓶中发酵最适条件为:装液量50 ml/300 ml,接种量2%(v/v),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200 r/min,温度35℃,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莽草酸含量达到3.43 g/l。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草甘膦已经成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为了节约成本,人们通常将微肥和草甘膦混合喷施,但是当含有Mn2+的微肥(硫酸锰)与草甘膦混用时会显著降低草甘膦的除草功效,因此探索能够减轻或消除Mn2+对草甘膦拮抗效应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磷酸脲、草甘膦、硫酸锰三者的混合液喷施高羊茅,探索不同浓度(166 mg/L、500 mg/L、833 mg/L)的磷酸脲缓解Mn2+对草甘膦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草甘膦和硫酸锰混合溶液中添加3种不同浓度的磷酸脲可以缓解甚至消除Mn2+对草甘膦的拮抗作用,与草甘膦、硫酸锰混合喷施处理组相比,磷酸脲和硫酸锰、草甘膦混合喷施降低高羊茅叶片的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莽草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磷酸脲浓度越高,三者混合喷施处理的除草效果越好,其中833 mg/L磷酸脲与硫酸锰、草甘膦混合喷施处理与单独喷施草甘膦处理的除草效果一样。单独喷施磷酸脲提高了高羊茅的株高和鲜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激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稳定的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基因)水稻(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WT)为供试材料,测定开花期间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EPC酶活性、开花后不同时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莽草酸含量、地上各部位激素[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S)和脱落酸(ABA)]含量,以及籽粒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收获时记录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与WT相比,PC叶片中光合产物可溶性糖和莽草酸含量都显著增加,而且叶片、茎、穗中细胞分裂素以及籽粒中ABA也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莽草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这些植物激素含量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激素含量增加有助于增加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30%草甘膦铵盐水剂研制试验结果表明,低含量草甘膦母液通过除甲醛、浓缩制得30%草甘膦铵盐水剂,经测定,研制的样品质量稳定,甲醛含量10 g/kg,热贮(54℃±2℃)14 d分解率5%,符合国家规定的30%草甘膦铵盐水剂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葫芦饮片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为葫芦质量标准的制定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葫芦饮片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并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葫芦饮片水分、灰分。结果发现,葫芦饮片薄层色谱斑点均清晰明显,同时10批葫芦药材样品的水分为7.2%~9.4%,总灰分为3.8%~10.0%,莽草酸含量为0.002%~0.043%。  相似文献   

17.
《天然产物分离》2005,3(6):20-21
产于我国的香料八角茴香,在禽流感肆虐之时引起了人们新的关注。法新社报导称,八角茴香含有抗亚洲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成分莽草酸。专家认为,莽草酸是世界上对付禽流感的重要武器。八角茴香的药用价值早在禽流感来临之前就已经受到关注,包括它可能具有的抗癌功效,现在,作为莽草酸的主要来源,八角茴香引起了新的注意。据称,莽草酸是有效对付致命的H5NI禽流感病毒的药物“达菲”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莽草酸的应用及其微生物代谢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莽草酸是一种高价值的药用原初产物,其衍生物在抗炎、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禽流感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综述莽草酸的理化性质、药理特性及生产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微生物代谢合成在提高莽草酸生产效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湿地松松针中莽草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湿地松针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和含量,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湿地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乙醇浸提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研究不同水平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提取时间及浸泡时间对莽草酸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的浓度各因素进一步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以寻找适宜的工艺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莽草酸含量.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色谱柱:Alltima NH2 (5 μm,4.6 mm×150.0 mm);移动相:乙腈-2%H3PO4 (90∶10);流速:1 ml/min;测定波长为213 nm,带宽为16 nm;参比波长为300 nm,带宽为80 nm.[结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莽草酸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浸提法提取莽草酸的最佳工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为75 ℃,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5 h.在该条件下,莽草酸的提取率为1.49%.[结论]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可以作为新的莽草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广西柳州产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粟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33-12935
[目的]建立松针中莽草酸测定与有机溶剂提取分离方法。[方法]以水为试剂提取分离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用NH2色谱柱,乙腈和2%H3PO4(90:10,V:V),柱温2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3nm,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结果]所得样品供试液中莽草酸杂质少;线性范围为0.29~2.88μg(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0%,RSD为0.74%(n=5)。[结论]提取分离方法高效、环保、成本低;HPLC法适用于松针及其他天然植物中莽草酸的测定;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平均含量为1.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