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目的】鉴定贵州两种松乳菇近缘乳菇,为贵州省乳菇近源种鉴定提供方法。【方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生长的两种与松乳菇近似的乳菇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两种乳菇分别属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和红汁乳菇L. hatsudake,两种乳菇在形态学和分子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与松乳菇的同源性分别达95%和93%,在形态特征以及生物、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极高相似性。【结论】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对贵州鲜艳乳菇、红汁乳菇等进行鉴定,为外生菌根类珍稀食用菌驯化以及保育促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真菌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萜类合成酶(TPS)基因的功能,从红汁乳菇全基因组中分离获得TP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对它们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红汁乳菇基因组中共分离出16个LhTPS基因,LhTPS10、LhTPS13、LhTPS14仅具有萜烯合酶的DXXD保守结构域,其余蛋白均具有DXXD和NSE保守结构域,因此把16个萜类合成酶分成两类。系统发育树将16个LhTPS分为4个大分支,第Ⅰ、Ⅱ分支为倍半萜合成酶,第Ⅲ分支为倍半萜及二萜合成酶,第Ⅳ分支为倍半萜和三萜合成酶,LhTPS6、LhTPS8、LhTPS11、LhTPS16主要生成Δ-6 protoilludene的相似物或者衍生物,LhTPS7主要生成γ-cadinene的相似物或者衍生物;LhTPS10主要生成δ-cadinene的类似物或者衍生物。表达分析表明,不同氮源的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情况整体上要优于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情况。在不同碳源及质量浓度培养基中,以10.0 g·L-1山梨醇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碳、氮源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红汁乳菇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红汁乳菇LH-1菌株为供试材料,以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为测定指标,研究了13种碳源、22种氮源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汁乳菇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在13种碳源中,以果糖为碳源时,红汁乳菇菌落长势最好,其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48.31mm、8.37mm/d和41.87;在22种氮源中,以酵母膏为氮源时红汁乳菇菌落长势最好,其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50.82mm、7.84mm/d和39.18;红汁乳菇对氨基酸及铵盐类物质利用较差。【结论】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膏。  相似文献   

4.
红汁乳菇生长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主要是温度因子和湿度因子。红汁乳菇子实体开始生长的适宜温度为:始菇前7d的平均温度在16~20℃左右,最小相对湿度在45%以上。高于20℃时配合高湿68%以上,也可以出菇。春季红汁乳菇在连续7d平均温度高于24℃,湿度低于37%时将结束生长。  相似文献   

5.
提取4个不同产地松乳菇子实体的基因组DNA,扩增其ITS序列,测序后通过和GenBank中相似度较高的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经分析,鉴定出所采集到的子实体均为松乳菇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6.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红汁乳菇固体培养的主要因素(pH、温度和VB含量)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响应值(菌落直径)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回归方程寻优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pH6.5、温度23.5℃、VB含量为56.9mg/L。红汁乳菇菌落的最大直径为78.5mm。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对红汁乳菇固体培养条件优化合理,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红汁乳菇子实体和人工培养菌丝体营养成分的区别,对红汁乳菇子实体和人工培养菌丝体所含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粗多糖等各项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红汁乳菇子实体和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各项营养成分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是一类乳菇属外生菌根性食用菌,能够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由于松乳菇独特的共生生长方式,离体人工栽培松乳菇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松乳菇的生态需求、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菌丝体培养条件、松乳菇的人工栽培现状及栽培难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松乳菇的离体人工栽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红汁乳菇菌丝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表LI8(3^7)研究红汁乳菇液体培养时影响菌丝产量的主要营养因子.从中筛选出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影响显著的氮源品种;采用L27(3^13)正交实验研究了综合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肉膏、KT、转速、培养时间、三角瓶大小这些因素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糊精、蔗糖 甘露醇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因子平均生物量的水平比较和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选择糊精含量为2.5%、牛肉膏含量为2%、蔗糖 故露醇为3%、MgSO4为0.01%、KT为1%、烟酸 核黄素为(0.5% 0.1%),在转速为130r/min的情况下.培养25d,红汁乳菇菌丝产量可达449.7mg/100mL.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中国乳菇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思茅乳菇(Lactarius kesiyae),标本采自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校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个体大小中等,在潮湿的环境下菌盖表面光滑且黏,浅棕灰色至浅棕红色,边缘梳状;乳汁白色或透明;担孢子具不完整网状结构;侧生囊状体较长且突出。  相似文献   

11.
香乳菇菌丝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香乳菇菌丝生长的营养特性,结果表明:香乳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适碳氮比是70∶1~80∶1,最适pH是7.0,最适生长温度是28℃,而且添加维生素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奶浆菌多糖的最优工艺。[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以超声波作为提取辅助设备,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影响奶浆菌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及其最佳水平范围,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优提取条件。[结果]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奶浆菌多糖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浸提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料液比、浸提时间,最优工艺条件是超声波处理时间30 min,料液比1∶25 g/ml,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2.5 h。该工艺条件下奶浆菌多糖的提取率为7.16%。[结论]试验得出的最优工艺条件可为奶浆菌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松乳菇菌丝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方法]以松乳菇菌种(编号NZ1)为供试菌株,设计2组不同的培养基配方进行菌丝培养的比较试验。[结果]松乳菇菌丝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新西兰进口PDA培养基。[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进行松乳菇人工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中国乳菇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紫色乳菇Lactarius purpureus R Heim ex R.Heim,标本采自中国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林场.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表面具橙褐色同心环样轮纹和大量紧贴盖表的橙褐色小鳞片,担孢子圆形至宽椭圆形,具黑色脊纹或疣点;侧生囊状体近纺锤状至近柱锥状,顶部尖锐或呈小泡;...  相似文献   

15.
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水法提取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其粗多糖中多糖质量分数为3.92%,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11%;纯化后,多糖质量分数为84.12%,纯度提高了约21倍,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59%。初步判断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中含有葡萄糖、甘露糖、果糖。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啤酒酵母、白色念球菌有微弱抑制作用;对绿色木霉、黑根霉、黑曲霉、杨树烂皮病菌、杨树叶枯病菌均无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能力强于真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该文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枯病菌菌体生长过程、孢子萌发过程及对其体内蛋白质含量与合成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该提取物能使叶枯病菌菌丝部分膨大、畸形、原生质浓缩,产生溶壁现象,也能使其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而且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相比,经提取物处理48 h的叶枯病菌菌体的蛋白质含量是对照的6.7%,显著降低;经提取物处理过的叶枯病菌菌体蛋白电泳谱带的颜色、数目、位置,与对照相比,均发生了变化。表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能够抑制叶枯病菌菌体蛋白的生物合成,使菌体蛋白不仅含量下降显著,而且在表达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劣味乳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防治杨树溃疡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菌根真菌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外生菌根真菌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为试验材料,采用液体发酵法,分析接种量、溶解氧及p H值等因子对其发酵培养的影响,并将发酵产物制成液体菌剂,采用灌根法对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5%,发酵过程中p H保持5左右,发酵中后期保持溶氧浓度在28%~35%可有效提高劣味乳菇菌丝体生物量,缩短了发酵周期;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劣味乳菇对溃疡病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效可达41.1%。该研究可为该菌株作为生防菌株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粗分离得到5个组分,其中组分4显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组分4经TLC得到样品A和样品B,其中样品B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生长;薄层检测和GC分析判定样品B为单一化合物,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和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样品B的分子式是C8H9NO,分子量135,化学名为1-(2-吡啶)-2-丙酮,在绒白乳菇发酵液中首次发现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明确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 枯病菌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与乳酸脱氢酶(LDH)及TCA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菌体代谢旺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5种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提取物处理组菌体5种酶活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处理24 h的SDH活性与处理48 h的HK、PK、MDH活性均已降至为零,而处理48 h 的LDH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4.09%。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5种酶的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严重干扰了叶枯病菌菌体糖酵解途径与TCA循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龚秋红  刘玎  谭彦琦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45-7949,7953
[目的]对松乳菇固态发酵棉粕脱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单因素单因子法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含量以及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等因素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评价了发酵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建立了松乳菇固体发酵棉粕发酵条件的数学模型。[结果]研究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棉粕与麦麸的比例6∶4,(NH4)2SO40.75%,KH2PO40.15%,MgSO4·7H2O 0.05%;适宜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料液比1∶1.4 g/ml,接种量10%。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固水比1∶1.38 g/ml,接种量10.38%。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的降解率达到87.702 3%。[结论]研究可为棉籽饼粕的深度开发和生产棉籽蛋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