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东北酸菜和朝鲜族辣白菜是以白菜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蔬菜发酵食品。因其加工工艺不同,发酵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风味特性和质地也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以白菜为主要原料分别制作东北酸菜和朝鲜族辣白菜,研究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综合分析不同辅料和加工工艺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明串珠菌属是蔬菜发酵食品发酵初期主要优势微生物,发酵至8天时明串珠菌数量达到最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明串珠菌数量逐渐降低,发酵至28天时酸菜明串珠菌数达到3.5×10~2cfu/mL,而辣白菜发酵20天后未检测到明串珠菌。酸菜发酵初期乳酸菌呈上升趋势,发酵至4天时数量达到1.1×10~8cfu/mL,发酵至28天时仍有乳酸菌检出。辣白菜中的乳酸菌发酵至8天时,数量达到2.1×10~(10)cfu/mL,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发酵至20天时,乳酸菌不再能检测到。因原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酸菜和辣白菜发酵过程中的明串珠菌数量和乳酸菌数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酸菜和辣白菜的pH值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北酸菜的pH在发酵过程中由5.46下降到了3.61,朝鲜族辣白菜的pH由5.73下降到了3.74,且辣白菜的pH值下降速度显著高于酸菜。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发酵泡菜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5):53-57
以黑木耳为原料,以感官评价得分为标准,利用正交试验对乳酸菌发酵液浓度、食盐蔗糖添加比例、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4个因素进行优化,以确定黑木耳发酵泡菜最佳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发酵时间对黑木耳泡菜品质的影响最为明显,且当乳酸菌发酵液浓度为0.06%,食盐蔗糖添加量为10 g+10 g,发酵温度为30℃和发酵时间为6 d的条件下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两种海洋寡糖(壳寡糖Ⅰ、卡拉胶寡糖)对水稻稻瘟菌Pyricularia oryzae、棉花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聚合度为2~20的壳寡糖Ⅰ对供试的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壳寡糖Ⅰ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壳寡糖Ⅰ可明显抑制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EC50=680 mg/L)和孢子的萌发(EC50=162 mg/L);而聚合度低的壳寡糖Ⅱ(聚合度为2~10)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低;卡拉胶寡糖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对水稻稻瘟菌和番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甘蔗和芭蕉为主要原料,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复合发酵,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探究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对甘蔗芭蕉复合发酵液品质的影响,再分别通过响应面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该复合发酵液进行了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酵母菌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16%,酵母菌添加量0.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2h;乳酸菌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3.0%,发酵时间12h,发酵温度4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甘蔗芭蕉复合发酵液呈淡黄色,酸甜适口,香气协调,组织状态良好,产品的pH、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分别为4.2、13.5%、3.95 g/100mL,DPPH自由基清除率60.97%,对羟自由基清除率45.09%,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50.7%,说明该复合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制备高活性壳寡糖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专一性壳聚糖酶酶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乙酰丙酮法测定壳寡糖的数均分子量,用不同剂量壳寡糖灌喂小鼠,探讨壳寡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所得壳寡糖的数均分子量为1 246.38,聚合度为4~6;该壳寡糖对小鼠免疫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促进生长作用,显著提高了小鼠的抗疲劳能力以及抗菌活力,对小鼠肝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见,专一性壳聚糖酶酶解所得聚合度4~6的壳寡糖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壳寡糖在保健食品开发及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酸菌剂对胡萝卜青贮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为筛选提高胡萝卜青贮品质的乳酸菌添加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切丝后的胡萝卜为原料,分别添加L1、L2、L3、L4、L5和L6乳酸菌剂进行青贮饲料调制,以不使用乳酸菌进行青贮为对照(CK),测定不同乳酸菌剂处理的胡萝卜青贮饲料感官评价指标及青贮的微生物数量、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结果】添加乳酸菌剂能控制胡萝卜青贮的pH在4.0以下,使胡萝卜基本保持原来的颜色和质地;添加乳酸菌剂可提高胡萝卜青贮发酵中乳酸菌的增殖速度和数量,其中在青贮32 d时添加L1、L2、L3、L4、L5和L6乳酸菌剂青贮的乳酸菌数量分别比CK显著增多24.7×10~5、23.2×10~5、22.7×10~5、6.8×10~5、9.7×10~5和7.2×10~5 CFU/mL(P0.05),且能控制霉菌的数量在20.00 CFU/mL水平;添加乳酸菌剂能有效提高胡萝卜青贮的有机物含量,有效维持较低的氨态氮含量;相比于CK,添加L2乳酸菌剂胡萝卜青贮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总酚含量等活性成分可得到有效保存。【结论】从青贮发酵过程中胡萝卜感官评定指标、乳酸菌数量、氨态氮含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等方面综合考虑,L2可作为提高胡萝卜青贮饲料品质的乳酸菌剂。  相似文献   

7.
利用初花期的紫花苜蓿,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糖(0、0.5、2、5 g.100 mL-1)和培养时间对绿汁发酵液发酵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绿汁发酵液适宜培养时间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可有效促进苜蓿绿汁液的发酵,且葡萄糖添加水平越高效果越明显;各处理均在发酵培养48 h乳酸菌达到峰值,pH下降至4.0以下(除未添加葡萄糖组)。苜蓿绿汁发酵液的适宜葡萄糖添加水平为2 g.100 mL-1,适宜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添加黄浆水对酸菜腌制过程中酸菜品质的影响,以经过培养基活化的乳酸菌粉为发酵剂,分别加入10%、20%、30%灭菌冷却后的黄浆水作为发酵辅料,进行酸菜发酵,同时做对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30%黄浆水发酵,酸菜18 d成熟,比对照组提前6 d达到可食用酸度,其pH为3.5,可滴定酸度为1.7%,亚硝酸盐含量18...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酶(EC3.2.1.132)能催化壳聚糖分子中β-1,4-糖苷键的水解,以获得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壳聚寡糖(聚氨基葡萄糖,聚合度2-10)。该酶在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中存在。采用透明圈法,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从11份虾蟹壳堆积的土壤中分离出51株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经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以及产酶动力学研究,确定H2为产壳聚酶活力高、发酵时间短的优良菌株。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浅玫瑰色链霉菌,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roseolus DH)。进一步的基本发酵条件研究显示:该菌株发酵最适温度为30℃,发酵液初始pH为7.2,最适碳源为1%胶体壳聚糖,最适氮源为0.5%蛋白胨。此条件下经60 h发酵,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可达(6.10±0.12)U/mL。此菌株产酶量高,发酵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吴林生  徐德聪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7):184-187,202
以蓝莓为原料,研究不同因素对蓝莓酵素发酵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发酵工艺参数.研究红糖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添加酵母菌种类4个因素对蓝莓酵素发酵液的影响,并记录发酵液pH的变化,对发酵产品的色泽、气味及滋味进行感官评价,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理化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蓝莓酵素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蓝莓酵素发酵加工的最优工艺参数如下:蓝莓酵素发酵液的pH为4.5,蓝莓与红糖质量比为1:1,发酵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28 d,添加葡萄酒酵母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聚壳聚糖与EM菌的协同效应,为将该类产品应用于动物保健、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低聚壳聚糖添加到EM菌液中,并对该EM菌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在EM菌液中添加比例适宜的低聚壳聚糖,对EM菌液的稳定保存有一定辅助作用,并且对EM菌液胀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低聚壳聚糖的加入对EM菌的品质及再发酵效果无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表明低聚壳聚糖可与EM菌液复配使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聚壳聚糖与EM菌的协同效应,为将该类产品应用于动物保健、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低聚壳聚糖添加到EM菌液中,并对该EM菌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在EM菌液中添加比例适宜的低聚壳聚糖,对EM菌液的稳定保存有一定辅助作用,并且对EM菌液胀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低聚壳聚糖的加入对EM菌的品质及再发酵效果无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表明低聚壳聚糖可与EM菌液复配使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姜瑜  张将  钟以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56-14259
[目的]为探讨溶藻细菌对水华蓝藻的去除效应,为溶藻细菌规模化发酵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对一株溶藻细菌R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该试验室分离的一株溶藻细菌R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全因子试验分析了培养温度、初始pH、摇床转速、装液量、接种量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水平。[结果]确定的溶藻细菌R2最优化发酵条件为:温度31.8℃、pH 7.21、摇床转速180 r/m in、装液量60%、接种量10%。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培养24 h溶藻细菌OD600增加值可达2.310。在优化条件下发酵的溶藻细菌进行溶藻效果检测,72 h后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去除率达78%。[结论]采用响应曲面法能够有效的优化溶藻细菌的发酵条件,在最优化发酵条件下溶藻细菌生长情况良好,其溶藻效应也可达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14.
纯种发酵技术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剂分别发酵甘蓝,自然发酵甘蓝作为对照,测定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纯种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比自然发酵低2倍多,且未形成“亚硝峰”。纯种发酵甘蓝中导致亚硝酸盐形成的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P<0.05),乳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且发酵第2~5天达到差异显著(P<0.05)。从纯种发酵甘蓝卤中分离122株菌株,其中6种乳酸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0.16%。这6种乳酸菌消耗亚硝酸盐的能力均比对照高2倍多,消耗亚硝酸盐均超过96%,最高达到99.623%,远高于自然发酵(31.580%)。纯种发酵方法能够抑制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生长,抑制“亚硝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张祥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822-4823
[目的]探讨影响钼锑抗比色法进行磷细菌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测定的因素。[方法]以巨大芽胞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摇瓶发酵法培养有机磷细菌,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研究超声波处理,发酵体积、活性碳、反应液pH值和发酵液离心等因素对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反应液最大吸收波长在720 nm左右;发酵体积、加入活性碳与否、反应液的pH值等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在筛选时可大大提高效率;超声波处理20 min效果明显;在用50 ml容量瓶进行定容时,取样体积以2.5 ml为宜;对发酵液进行离心效果更好些,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静置后取上清测定。[结论]该研究为建立有机磷细菌诱变筛选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粘质沙雷氏菌发酵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发酵温度、培养基pH、接种量及溶解氧等对粘质沙雷氏菌生长的影响,得出粘质沙雷氏菌的优化培养条件为温度30℃左右,pH 7.0~7.5,接种量1:10,通过振荡或通气的方法保证培养基中含一定的溶解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用发酵罐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曲线,在上述优化培养条件下粘质沙雷氏菌约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8 h达到稳定期,最终菌液浓度达16.00亿/mL。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普城沙雷氏菌Z10(Serratia plymuthica)在发酵罐中的发酵温度、pH、通气量的研究,得出沙雷氏菌Z10发酵工艺的优化培养条件为:温度28℃、pH7.5、通气量1000L·h-1,在12h补加10%的培养基.在上述优化发酵条件下培养4h,沙雷氏菌Z10进入对数生长期,16h时达到稳定期,最终浓度可达10.632×1012个·mL-1.  相似文献   

18.
壳寡糖对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原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壳寡糖对引起杏果实采后病害主要病原真菌抑菌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将供试菌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胶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活化培养后接种到含有壳寡糖的PDA培养基上,观察不同分子量及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对不同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壳寡糖对3种供试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不同分子量的壳寡糖抑菌效果不同,分子量5000和10000壳寡糖的抑菌率显著高于分子量3 000的壳寡糖.在供试壳寡糖浓度中,处理效果表现为剂量依赖关系,三种分子量的壳寡糖均以2.0;浓度对三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病原菌对壳寡糖的敏感性不同,供试壳寡糖对胶孢链格孢(A.alternata)和匍枝根霉(R.stolonifer)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扩展青霉(P.expansu).[结论]不同分子量的壳寡糖对病原菌的菌落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大小因壳寡糖分子量、浓度、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海洋细菌L1-9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测定海洋细菌L1-9菌株的最适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其发酵的最适温度、pH值、摇床转速,明确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海洋细菌L1-9菌株的适宜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豆饼粉1.00%,玉米粉1.50%,麦麸1.00%,大米粉0.50%,KH2PO40.05%。正交试验表明,在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5.0%时,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3℃,pH值8.0,转速190 r/min。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得菌体数最多可达1.035×1010个/ml;通过比浊法测得最大OD值量为0.817。在此基础上对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5.0%,发酵时间84 h时,菌体生长最理想。[结论]该研究为海洋细菌L1-9菌株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紫外诱变吸水链霉菌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永春  曹仁林  彭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47-6848
[目的]为抗生素产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小麦赤霉菌为指示菌,以从吸水链霉菌海南变种S101菌株分离到的S510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后分别采用琼脂块法和二级摇瓶复筛法对其进行初筛和复筛,以选育出高产菌株,分析发酵培养基pH值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效价的影响。[结果]当发酵培养基的pH值为5.5~6.5时,发酵液效价较高,最适pH值为6.0。发酵液的效价在72 h后可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通过连续2次紫外诱变,菌株的产抗生素能力比初始菌株提高了30.06%。将获得菌株在斜面培养基上连续传代5次后,仍有稳定的遗传性状。[结论]采用紫外诱变法选育该链霉菌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