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性小麦的晚霜冻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霜冻在长江下游对春性品种小麦扬麦158、扬麦5号会造成冻害,暖冬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春性小麦会因受到冻害而减产。受冻后的扬麦158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减产幅度比扬麦5号小。长江下游10月下旬初播种的春性小麦高产稳产,冬春镇压能预防与减轻早播麦的晚霜冻害,冻害后补肥有利于提高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晚霜冻害与小麦品种的关系:1998年霜冻害调查报告之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1998年3月20-24日不同小麦品种晚霜冻害的观察表明:小麦对晚霜冻害的敏感期是雌蕊原基形成的药隔前期之间,幼穗冻伤率与霜冻节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小麦形态长相划分,坚叶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的品种较抗晚霜冻,春性品种较半冬品种抗晚霜冻。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 1.气候因素。近年来的暖冬使小麦在越冬初期的日均温度较常年偏高2-3℃,冬前的高温造成了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而越冬期间或越冬期过后温度骤降至-10℃左右,随后低温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强降温及持续的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遭遇冻害。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探索》2010,(9):39-40
小麦是山西省的主要夏粮作物,在夏粮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10年,在遭遇低温冻害、旱寒交替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山西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夏粮增收。经专家测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田间条件下小麦抗冻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分析,该研究针对4个试验地491份小麦核心种质资源的抗冻性状,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提出了一种高通量表型方法。首先通过光谱植被指数对小麦抗冻性状进行评估,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算法使用16个光谱植被指数特征构建了小麦冻害评价模型,并完成了光谱特征相关性分析及对评价模型的贡献率分析。对比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分布式梯度增强(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建立的小麦冻害等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使用XGBoost建立的评价模型准确率最高,达67.94%;16个光谱特征相关性及其对评价模型的贡献率分析表明,简化冠层叶绿素含量指数(simplified canopy chlorophyii content index, SCCCI)对小麦抗冻表型鉴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安全,但是在小麦栽种的过程中很多灾害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冻害就是小麦栽培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小麦收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基于此,针对小麦栽培冻害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技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避免冻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小麦冻害发生实例分析,找出本市冻害发生原因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减轻冻害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早冬这一气象灾害,以往虽在冻害成因中提到,但并没有作为单独的一种灾害进行研究。其实在北京地区近三十多年的小麦成灾减产纪录中,较之其他气象灾害,这一灾害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对早冬灾害的研究,应该列入气象灾害研究的议事日程。本文从小麦产量场的主分量分析着手^[1],通过前4个主分量时间序列对照分析的结果,对入冬期出现在11月16日以前的早冬灾害在小麦产量成灾减产中的作用、早冬灾害的危害机理和防御措施提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温出现时过程降温幅度无明显减小趋势;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明显减少。冬小麦冻害发生率自1986年起逐渐下降,1995-2000年没有冻害出现,2000年后中南部地区冻害发生率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多以入冬剧烈降温型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为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冷暖交替突变、弱冬性品种小麦的引入、抗寒锻炼时间缩短和强度减弱及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虽然气候变暖,但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冬麦冻害指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小麦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机理和指标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我省过去认为小麦冻害于冬季发生,主要影响北部麦区,指标多借用于外地。随着生产发展和品种更新等,原有认识及指标已不敷生产需要。为此,在以前研究基础上,从一九七九年开始,采用地理播种、分期播种等方法,进行平行观测,借助典型年的分析和调查,对冬麦冻害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分蘖节最低温度的观测方法,提出冻害按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2000至2002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3个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氮素吸收积累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成熟期植株含氮率与子粒含氮率均以强筋小麦皖麦38最高,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低。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为皖麦38最高,子粒氮积累量为扬麦10号最高。不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吸收的氮素占一生总氮量的比例不同,弱筋小麦宁麦9号在出苗拔节期氮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中的比例较其它品种高,而强筋小麦皖麦38在开花成熟期较其它两个品种高。结果还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每生产百公斤子粒所需吸收的氮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冻害和防御措施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和我国冬小麦冻害发生情况世界冬小麦产区可分为稳定冬眠、无稳定冬眠和无冬眠三类地区,冻害主要发生在有稳定冬眠地区和一部分无稳定冬眠地区,包括北美中西部大平原、东欧、中欧及我国北方冬麦区。因北美和中欧冬季降雪量大,冻害只在个别积雪晚或化雪早的年份偶而发生。世界小麦冻害严重的地区,一是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我国小麦产消概况和专用小麦供求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全国专用小麦的发展及啤酒大麦供求动态,并进一步提出我国专用小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蓝、紫粒小麦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南地区的白粒小麦品种("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对新育成的蓝、紫粒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和对照的白粒小麦一样,均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而下降,在孕穗期含量最高,成熟期含量最低;蓝粒小麦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各发育时期均最低;白粒小麦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在除孕穗期外的各发育时期最高,成熟期的叶绿素b含量也最高。白粒小麦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发育进程一直下降,直至成熟,而紫粒和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前逐渐下降,但开花期后又逐渐升高,成熟时达到最大值;灌浆期和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蓝粒小麦,其次是紫粒小麦,白粒小麦最低。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均随发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最大;白粒小麦在除灌浆期外的其他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最大,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后净光合速率是最低的。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均随发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灌浆期。白粒小麦的气孔限制值在孕穗期到开花期低于紫粒和蓝粒小麦,而开花期后则高于紫粒和蓝粒小麦。新近育成的几个蓝、紫粒小麦的光合能力低于白粒小麦。  相似文献   

15.
地膜步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胡生育阶段推后均呈增加趋势,拔节之后增加最快;与露地小麦相比,地膜小麦增温最明显的阶段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之后增温减慢,不同日测定时间土温动态变化不同,不同天气状况的增温效果大小顺序依次是晴天〉阴天〉雨天。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14:00,而最大温差出现在18:00。  相似文献   

16.
选用我国的22份普通小麦,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及来自国外的17份斯卑尔脱小麦等共46从材料,利用RAPD标记进行小麦品种,亚种及种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分析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遗传基础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途径。26个引物在46份材料间共扩增出279条带,其中182条带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2-18条多态性带,平均为7条带。种间RAPD多态性表现为斯卑尔脱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普通小麦。利用8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混种对小麦产量及条锈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7个不同小麦品种,组合成6个品种混种的群体,于2003~2004年、2004~2005年、2005~2006年在云南省曲靖市对其产量效应进行了多年多点试验,并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了6个品种混种群体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混种的产量效应平均为+3.9%;小麦品种混种在产量上的正效应、0效应,负效应所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9.4%、8.3%、22.3%;年份、地点等具体环境条件会影响小麦品种混种的产量效应.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强度相对较高的年份,品种混种可降低条锈病病情指数.因此,品种混种在我国一些小麦产区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思农  华文清  卢明  蒋玉文 《土壤》1981,13(3):100-103
四川省崇庆,温江等县,近几年常在一些固定地区的田块上发生小麦花叶死苗情况,面积不断扩大,病情逐年加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颇大,经有关科研部门鉴定,排除了病原菌、冻害和其他栽培措施引起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和调出第一大省,小麦面积500万hm^2,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河南小麦长期保持着“三个第一”(面积第一,总产第一,提供商品粮第一)。2008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526万hm^2,总产306亿妇,占全国夏粮总产的25.4%,单产383.1kg/667m^2,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纪录。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47.2万hm^2,占麦播总面积的66%。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歉已经密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和人民温饱饥饿,日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必将为今后河南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近期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在西南、江淮和黄淮等地由南向北相继发生和发展,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和蚜虫为主。西南地区虫害重于病害,小麦、油菜蚜虫发生较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缓慢扩展;江淮和黄淮等地病害重于虫害,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病情上升快,麦蜘蛛和蚜虫大部零星发生、局部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